三峡人家 | 这条非遗街区,太美了!
快来看看吧
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三峡人家景区,位于长江三峡中最为奇幻壮丽的西陵峡境内,居三峡大坝与葛洲坝之间。
这里,水绕山环、谷幽林翠,风景如画;峡江儿女纯良大方、质朴好客。
壮伟的长江哺育了三峡文化,随着三峡人家对非遗文化的重视、保护、传承与展示,巴楚文化与峡江文化在这里被深度挖掘,繁荣发展。
今天,小编为您解读三峡人家“非遗特色街区”的丰富与多彩、丰盈与厚重……

1、
三峡人家巴王寨
一个独特而神奇的山寨
三峡人家巴王寨,一个用石头和泥土建成的寨子,一个用巨石和原木垒成的城堡,坐落于美丽的灯影峡境内,从东关、中寨到西寨绵延数公里之长,庞大的寨堡建筑群错落有致,巍巍横亘在长江南岸半山腰,以据守关塞之势,俯瞰明月湾江水滚滚东流。

2000年前巴族在三峡地区繁衍生息,依靠盐泉资源、茶、山货等对外通商而一度繁荣强盛,巴人曾经的经济命脉——茶盐古道,在崇山峻岭中蜿蜒盘旋,至今尚有遗存。
如今,这里房前屋后鸡犬相闻,古老的农耕稼柞用具一应俱全,屋顶炊烟袅袅,屋内茶香四溢、腊味满堂。

巴王寨依托独特的自然山水禀赋,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在原生态、场景式、体验型的大型民俗旅游区的构建中,以大型史诗剧的形式,再现了巴族先民在三峡流域遗存的璀璨文明。

2、
三峡人家山水实景大舞台
独特的文化旅游亮点
巴王寨,毗邻石令牌、邀月亭、灯影石、龙津溪、黄龙瀑等著名景点,尽揽雄壮秀美的西陵峡峡谷风光,荟萃巴文化、楚文化、古代军事文化、土家文化、峡江文化等,是展现古巴国历史文化脉络、巴族后裔——土家族民风习俗及峡江人民生存智慧的三峡文化主题园区。

在浓郁的文化旅游氛围中,以三峡山水实景为舞台大背景,这里汇集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过非遗项目传承人、文字、图片、视频、器具实物、现场展示等方式进行全程贯穿,以游客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巴王寨各个场景展示点、景点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旅游亮点。

三音歌

三棒鼓
3、“非遗+旅游”打造出活化非遗博物馆
茶盐古道上,唱腔让人不识音高、不辨调式、无法记谱的三音歌,令游客驻足流连;唱词清雅恬淡、曲风婉转优雅的南曲,更是引人入胜;在悠悠古道,聆听打铜声迸发出岁月的回响;
来到版画馆,欣赏手工艺人现场制作夷陵版画;拐过街角,在锣鼓锵锵声中,看一场生动有趣的皮影戏;循声而往,走进楼台亭榭里,观赏地花鼓、夷陵楠管和三棒鼓的连轴精彩演出;
还有极具地方特色的宜昌丝竹、气势磅礴的峡江号子、乡味十足的薅草锣鼓、淳朴的兴山山歌等非遗表演……

夷陵版画

兴山山歌
非遗文化+旅游
将巴王寨打造成为活化非遗博物馆,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使古老传统的非遗文化在这里真正“活”了起来。
目前,巴王寨拥有长江峡江号子、宜昌丝竹、三音歌(兴山民歌)、皮影戏、南曲、薅草锣鼓、三棒鼓、夷陵版画、夷陵楠管、地花鼓、兴山山歌等1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项目,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5个,包括长江峡江号子、宜昌丝竹、南曲、三音歌(兴山民歌)、薅草锣鼓。表演皮影戏的鲁家班皮影戏班是湖北省皮影协会副会长单位。
巴王寨目前共有省、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3人,其中峡江号子第五代传承人杨春善,薅草锣鼓传承人王新华、鲁邦文,三音歌传承人万会知均为省级传承人。

皮影戏

南曲
4、三峡人家创新蝶变赋予旅游蓬勃的生命力
为了让非遗项目与巴王寨巧妙结合,三峡人家规划出了三音坊、南曲馆、版画馆、皮影馆、蜡染馆、铜匠铺、女书苑等非遗展览展示场馆,以及融入山水之间的峡江号子、薅草锣鼓等非遗表演项目。
从龙津溪到巴王寨,按照游客旅游路线一路铺设,以浩荡长江、幽深溪谷、环绕山林、错落岩层等为山水实景舞台背景,经过整体规划设计后,创造出一个布局合理、层次丰富的旅游景区演艺平台,使非遗文化在人文情境里能够完美展示,恰到好处地融入自然美景,不仅为游客带来了贯穿式、近距离、赏心悦目的体验,也满足了游客在旅游消费层次上对文化内容的需求和探知。

宜昌丝竹

地花鼓
建好平台
在通过“非遗+旅游”融合创新、实现蝶变的同时,也为非遗传承人继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就业、周边村民的就近就业,以及乡村振兴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据统计,巴王寨仅非遗项目就带动当地50余人就业。

夷陵楠管

薅草锣鼓

峡江号子
让游客穿行在山水实景大舞台上,
沉浸式体验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行走式“阅读”三峡璀璨的人文历史,
使非遗文化
在焕发新的活力与生机的同时,
也赋予了旅游更为蓬勃的生命力。





三峡人家景区,欢迎您
0
搜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