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回归!欢迎来看非遗里的三河古镇

肥西文旅集团 · 王丹 · 2024-11-29 21:50:35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在三河古镇也有很多宝藏非遗文化。

暌违三年,李子柒带着染器大作——《紫气东来》重回大众视野,火爆全网,让雕器隐花的漆器制作工艺被更多的人了解。

作为“微博焕新非遗计划匠心守护大使”,李子柒坚定用自己的力量宣传中国非遗文化,让更多的人看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在三河古镇也有很多宝藏非遗文化,今天,延续非遗的魅力,一起去看看非遗里的三河。

庐州木雕

1.png

一木一浮生,一雕一乾坤。精致巧妙的木雕在一笔一画,一雕一刻间延续着中国美学之魂。

行走在山河古镇的古街上,那层叠的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让人不禁感叹其工艺的精湛与技巧的灵活,而这一切的诞生,还得从庐州木雕说起。

据记载,明朝期间三河镇境内已有木雕艺人从事木雕制作工作,至清朝中期,木雕事业发展日趋成熟,并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木雕工艺被称为庐州木雕。

古镇的木雕以徽州木雕为基调,借鉴了徽州木雕的艺术造型与表达形式,无论是藻井、斗拱、梁枋还是门楣、窗棂、翘檐都是雕工纤巧、俊秀古朴典雅且又精致细腻、富有灵性。

一张张彩纸,寥寥数剪,就可以剪成栩栩如生、精巧秀美的模样。

剪纸看似只需要一把剪刀、一张彩纸,但手艺人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练习,才能掌握娴熟的技艺。

三河胡益厚剪纸,将传统剪纸艺术与国画相融合,用一把剪刀、一片红纸将当地的民俗风情生动剪刻出来,有湖光山色、花鸟鱼虫,也有民间传说、戏剧人物,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同时又不拘泥于传统,令人赏心悦目。

三河剪纸

2.png

方家剪纸传承人方军化则致力于剪纸技艺的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用诗、书、画、印、剪五位一体的剪纸风格,更具独特的审美情趣与艺术修养。

从胡益厚剪纸到方军化剪纸,隐藏在剪纸深层的闪耀着光芒的远古文化气息,才是三河剪纸传承的血脉和灵魂所在。三河的剪纸,于2009年7月被批准列入肥西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三河羽扇

3.png

三河羽扇是一项传统手工技艺。千年水乡古镇三河因饲养水禽,羽毛资源丰富,自春秋时就有生产羽扇的历史。传说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周瑜,“羽扇纶巾”气质绝伦,而这里羽扇纶巾的羽扇样式和制作工艺与今天的三河羽扇相同。

三河羽扇以禽鸟的羽毛作原材料,按照羽毛的自然花纹特征,精心整理分类,制作成品种繁多的羽毛扇制品。其制作工艺非常讲究,需经过分检、配料、清洗、染色、刷整、包角、绘画等十多道工序才能成扇。这种羽扇制品毛片平薄,质软风柔,制工精致,式样美观。

三河羽扇与杭州折扇、苏州团扇合称为中国三大名扇,已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河米饺

4.png

三河米饺体现的是肥西舌尖上的非遗。

三河米饺的制作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白虾米、豆腐干等本地新鲜食材裹上葱姜蒜和数十种调料,用米粉制作的饺皮包住,滚油里煎炸,出锅后的米饺色泽金黄诱人,外酥内鲜。咬一口,汁水和油脂碰撞的美妙足以让味蕾震颤。三河米饺以寻常食物的身份,诠释着千年古镇的味道。

三河米饺2010年已被批准列入合肥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中和祥糕点

5.png

“中和祥”创立于公元 1898 年(清光绪二十四年),距今已有百年历史,其所生产的玉带糕、贡糕、白切(焦切)、寸金、麻饼(得胜饼)、烘糕、酥糖、绿豆糕、月饼等畅销皖中地区,被列入古镇三河民谣“十大舍不得”之一,并被县志所记载。

作为做了百年的传统糕点老店,中和祥一直坚持传统的制作技艺。中和祥采用当地良种糯米,精炼芝麻油,桂花,配以上等作料,配方成分独特。其中,“漂、选、晾、润、蒸、炸、烘、炒”等工艺流程及温度数系人工操作,掌握适度切中,已成为独门传承的徽派特色工艺。

2010年3月经合肥市批准,中和祥糕点被列为合肥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最鲜活的心跳

就在于传承里的点点滴滴

也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让我们也做一回“李子柒”

去品味肥西的非遗风韵

0

评论(0)

邮件订阅 吐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