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文化最早兴于夏代,至周代形成规模。中和文化也是中国人传统儒家思想的核心。《礼记•中庸》里面提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也”。可以说,在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中,中和是天地万物的最佳状态,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而追溯中和文化的源流,我们可看到其中蕴含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仰,以及“顺乎天道”的理念。
2011年,“云丘山中和节”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晋南大地上一颗特有的文化明珠,更是中和文化唯一活态传承地。每逢历年二月初,云丘山福气更甚,人们遵循千年传统,登高插旗、施粥纳福,祭天大典,以虔诚之心祈愿家国康泰。五龙宫求平安符箓、八宝宫结姻缘红线、玉皇顶聚八方财气、祖师顶许金榜功名……代代相传的“朝山拜顶”仪式,让云丘山的奇峰幽谷间流转着无数灵验传说。

相传,心诚者若能将祈愿旗插至山顶,山风便会裹挟福运,佑护祈愿者整年顺遂无忧。
中和节,自古以来承载着“致中和,天地位焉”的古老智慧,是华夏先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重要仪式。2006年,“云丘山中和节”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仅因其仪式的完整,更因它是一部“活着的农耕文明史诗”五谷福粥的天地馈赠:云丘山五福粥是由红豆、绿豆、黑豆、大米、小米五谷文火熬制而成的,五谷营养价值极高,同时也寓意着五谷丰登,衣食富足。老辈人说,饮此粥者,可纳山川地气,护佑四季安康。


篝火夜颂的集体记忆:当暮色笼罩山谷,村民以松枝点燃篝火,篝火夜颂中,村民们围绕篝火唱歌,传递过去的故事,使得古老的旋律与现代的生活交融,成为一种活态的传承。这些习俗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火光跃动间,仿佛能看见千百年来农人仰望星空、叩问天时的剪影。

社火大联欢:云丘山景区往年中和节特有的各项传统民俗表演更是让游客赞不绝口。大联欢开场,震天锣鼓率先奏响,激昂鼓点如万马奔腾。

紧接着,舞龙舞狮闪亮登场。蛟龙在舞龙者手中翻转腾挪,龙鳞熠熠生辉,似能呼风唤雨;狮子憨态可掬地眨眼,引得观众阵阵喝彩。高跷队伍随后走来,表演者脚踩高跷,却如履平地,令人惊叹。
历年来,中和节社火大联欢不断传承创新,不仅是民俗的展示,更成为凝聚人心、传递欢乐的文化盛宴,让游客深深领略到传统民俗的魅力。

农耕文明发源地:云丘山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之地,回溯千年:伏羲女娲在这里繁衍人类,羲和观天测地订立二十四节气历法,后稷教民稼穑开创古代农耕…从原始社会开始,人们在与自然的相处中逐渐经历了敬畏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天地万物和人类相生相守,形成中和的状态。鞭杆挑花篮:每逢二月仲春之时,未婚男女便前往云丘山。女子将花篮挂于树上,藏身于旁观察。男子手持鞭杆,可挑女子花篮,如女子中意则显身相见,反之则男子再将花篮挂回原处。原始粗犷的爱情却恰恰应合了天地万物的本真规律。

祭天大典:云丘山祭天大典的举行赋予了这片土地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庄严的仪式感,人们的虔诚祈祷,像是在和天地对话。浓浓的敬畏之情,不禁让人油然而生。

这些年年岁岁的习俗习惯历经岁月沉淀,早已融入云丘山的血脉,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生动注脚。
年年岁岁花相似,但是岁岁年年人不同,当非遗不再是博物馆的标本,当古老仪式遇见当下的潮流叙事——云丘山景区在今年正悄然酝酿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传说,神山每逢甲子轮回,便会降下一场“文化甘霖”……2025年农历二月初八至十七,这座承载着华夏农耕文明基因的圣山,或将揭开一场前所未有的“文明实验”——是千年仪式的数字重生? 还是非遗技艺的跨界破圈? 抑或是全球视野下的东方文化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