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追文脉 匠心映古今 “庐山天下悠”采风团解锁秀峰与白鹿洞书院的千年底蕴
随着第二日行程结束,采风团从非遗、书法、戏曲及中外文化交流等多维度感知庐山的人文厚度。
10月20日,“庐山天下悠”国际摄影采风活动进入第二天。秋意渐浓,山间笼罩着一片深秋的静谧,采风团十余位中外摄影名家的创作热忱却未减分毫,他们先后走进秀峰与白鹿洞书院,以镜头捕捉庐山风景区秀美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人文底蕴,续写这座世界名山的文化篇章。
上午,采风团首先探访了位于庐山秀峰脚下的庐山金星砚文化博物馆。国家级非遗“金星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平汉为摄影家们详细介绍了金星砚的丰富石品与历史源流。
金星砚又名金星宋砚,是江西四大名砚之一,迄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因石中含金色氧化物结晶而得名,以“发墨快、贮水不涸、发墨有光”的特质备受古今文人推崇。从“金星”“金晕”到“鱼子纹”“眉纹”,一方方砚石在他手中仿佛被唤醒,展现出庐山金星石独有的纹理与气质。
紧接着,传承人挥刀演示雕刻技艺,一斫一凿间尽显匠心,拓片环节中朱砂晕染的古韵,更是让摄影师们纷纷聚焦镜头,记录这份非遗技艺的灵动瞬间。
随后,摄影采风团步入秀峰景区,在秋意斑驳的崖壁间,聚焦跨越唐宋直至近代的摩崖石刻群。秀峰石刻历史悠久,从唐、宋、元、明、清一直到近、现代从未间断,石刻密度大、数量多。在不足0.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共刻有182处历代石刻,其中唐、宋石刻63处,这在全国的摩崖石刻群中实属罕见。
从宋代李亦篆书的字高丈余的“龙”字,到米芾《第一山》的洒脱笔墨,再到苏轼《青玉峡》的文人意趣,篆、隶、楷、行、草等各类书法在山石间绽放光彩,摄影师们多角度捕捉石刻与山水相融的景致,力求将这份跨越千年的书法遗存永久定格。
下午,采风团走进白鹿洞书院,在古朴肃穆的院落中,摄影师们不仅记录了这座千年学府的建筑格局与人文氛围,更被一场原汁原味的西河戏表演深深吸引。表演者身着传统戏服,在朱子曾经讲学之地吟唱作念,古朴的唱腔与书院的环境融为一体。摄影师们纷纷举起相机,记录下这场理学圣地与民间戏曲艺术的动人对话。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这座坐落于庐山风景区五老峰南麓的学府,始建于唐代,经南宋朱熹振兴后成为理学传播的核心阵地,见证了中国近七百年的学术发展脉络。
日本共同社记者坂野一郎在参观后深感触动。他分享道,日本学生在中学阶段就会学习有关“朱子学”的内容,他在大学时期也曾了解过朱熹“格物穷理”的思想。“朱子学在日本影响深远,今天能亲临其思想传播的源头——白鹿洞书院,亲眼见到‘天下书院之首’的风貌,感到非常荣幸。”坂野一郎表示,此次探访让他对中日文化思想的交融与传承有了更生动的理解。
本次国际摄影采风活动以“让世界看见庐山”为主题,由庐山文旅控股集团与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联合举办。随着第二日行程结束,采风团从非遗、书法、戏曲及中外文化交流等多维度感知庐山的人文厚度。接下来,摄影家们将继续深入庐山风景区,以镜头语言,向世界传递“庐山天下悠”的意象——既悠在山水风光,更悠在文脉传承与匠人初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