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入选“2024全国县域文旅融合综合竞争力100强榜单”
修水县以96.98分排名第59位。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区(村)建设,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露营等新业态,推进乡村民宿规范发展、提升品质。中国文旅资源大多分布在县域。近年来,一些县城持续从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科技赋能等方面进行建设,旅游配套服务体系日益成熟,为县域旅游热提供基础。县域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空间载体,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推动县域+文旅深度融合,有利于树立文旅融合标杆县,打造消费新场景,激发消费新活力,推动旅游目的地的高质量发展。
以下是迈点研究院最新独家发布的“2024年全国县域文旅融合综合竞争力100强榜单”以及“2024年全国县域文旅融合发展潜力100强榜单”。其中“2024年全国县域文旅融合综合竞争力100强榜单”排名前十的县域依次是:大理市、宜兴市、婺源县、延吉市、安吉县、晋江市、浏阳市、荔波县、阳朔县、武夷山市;而“2024年全国县域文旅融合发展潜力100强榜单”排名前十的县域依次是:彭州市、常熟市、赤水市、泰宁县、沂南县、罗平县、惠东县、巴东县、阆中市、蓝田县。
为了确保数据的真实性与合规性,迈点研究院引入专家评审机制,层层把关,严格审查与评估研究方法;历时6个月,经历前期筹备、数据调研、数据清洗、榜单制作和专家评审等多个环节,覆盖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共计完成1866家县域样本,力求榜单的权威性和专业性。
2024年全国县域文旅融合综合竞争力100强榜单

2024年全国县域文旅融合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分布在28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浙江占12席,四川占10席,重庆、湖南和贵州各占7席,云南、江西、江苏、安徽各6席,湖北占4席。
其中浙江省表现最为突出,安吉县、淳安县、德清县、桐庐县、象山县、长兴县、东阳市、临海市、桐乡市、义乌市、天台县、乐清市等12个县域入围;其次是四川省,有汶川县、西昌市、大邑县、青川县、南江县、九寨沟县、绵竹市、松潘县、崇州市、兴文县等10个县域入围。重庆市、湖南省、贵州省各有7个县域入围,分别是重庆市(7个):奉节县、彭水县、云阳县、巫山县、丰都县、石柱县、酉阳县;湖南省(7个):浏阳市、凤凰县、长沙县、永顺县、龙山县、吉首市、桃源县;贵州省(7个):荔波县 、兴义市、凯里市、镇远县、仁怀市、桐梓县、盘州市。其他表现较佳的省份有云南省(6个):大理市、楚雄市、景洪市、腾冲市、建水县、香格里拉市;江西省(6个):婺源县、井冈山市、南昌县、修水县、浮梁县、铅山县;江苏省(6个):宜兴市、昆山市、江阴市、溧阳市、如皋市、东台市;安徽省(6个):黟县、泾县、潜山市、青阳县、绩溪县、歙县;湖北省(4个):恩施市、利川市、丹江口市、神农架林区。
修水县成功入选2024全国县域文旅融合综合竞争力100强榜单,并以96.98分排名第59位。修水县地处赣西北修河上游,位居湘、鄂、赣三省九县中心,地理区位独特。总面积4502平方公里、人口90万,是江西省面积最大的县。修水系千年古邑、红色热土,旅游资源丰厚,特色鲜明,拥有1项世界非遗项目、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修水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江西省旅游强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现有5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1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处国家3A级旅游景区、1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处省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区、1处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4家四星级旅游饭店和26个省级乡村旅游点。4A级旅游景区数量位居全省第二。尤以双峰(黄庭坚、陈门五杰)、双红(秋收起义、宁红茶)、双绿(绿色生态、双井绿茶)引领绿红古特四色旅游交相辉映、品质超群。
一、旅游业发展成效
近年来,修水县大力实施“强工兴旅”战略,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加快高质量发展重点,紧紧围绕黄庭坚、陈寅恪两座文化高峰、两张文化名片,强力打造全国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取得显著成效。
(一)凝心聚力,跑出发展加速度
修水县将旅游产业定位为全县主导支柱产业,县委县政府全面统筹,高位推动。出台了《修水县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关于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多项政策文件;县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将旅游工作纳入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议定期研究,构建起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同时,以政府为主导,整合企业、高校等社会力量,助力修水旅游,形成发展合力。县政府投资近12亿元建设乡村旅游项目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每年设立200万至500万元的奖补资金和6000万元旅游发展基金,撬动社会资本近70亿元。在县委县政府高位推动下,修水旅游产业发展成效显著,综合效益不断攀升。2023年,全县旅游共接待1441.98万人次,同比增长37.24%,实现总收入124.049亿元,同比增长36.49%。在近日由江西省文化和旅游研究推广协会联合南昌大学、江西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机构共同发布的江西百县(市、区)文化和旅游竞争力版单上,修水县以97.38得分位列第五。
(二)项目为王,激发产业新动能
修水县在推进文旅项目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项目为王、项目为大、项目为上”的理念,通过打造一套机制,配强一套人马,认准一个目标,矢志不渝推进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先后打造陈门五杰故里、宁州水乡、宁州古城等重大文旅项目30个,累计投资150余亿元,形成了“一带一河一洲”绿色景观集群。近两年成功签约投资20亿元的茅竹山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投资2亿元的鹿鸣谷二期项目、投资5亿元的宁州古城(拓展区)项目、投资6000万元的修河夜游项目等,目前均已开工建设。双井三期提升项目和山谷小隐项目正在进行项目前期策划,即将签约。近3年还累计投入3.6亿元建设200多个和美乡村示范点,培育一村一景。通过文旅项目建设和品牌创建,修水旅游供给不断丰富,全域旅游大格局已成,旅游产业实力迈上新台阶。
(三)精优服务,缔造市场好口碑
修水县紧扣旅游六大要素做文章,不断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建成了完备的旅游集散体系,完善了县城公交和乡镇班线为一体的旅游公共交通体系。景区停车场、旅游标识、网络通信全面提升,旅游厕所全面覆盖。深入挖掘修水特色资源,打造了创意新颖、品种众多、品质优良、市场抢手的“修水礼物”系列旅游文创产品;并组织参加国家、省级旅游商品大赛,“宁红·慧鉴”斩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推动智慧旅游平台二期建设,完善融导航、导游、导览、导购为一体的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实现“一部手机游修水”。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实施“先行赔付”制度,及时处理旅客投诉。与澳门旅游学院、九江学院等高校合作,多批次、高频率开展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经专业机构调查,综合网络评价和线下游客满意度调查,修水旅游整体满意度达到95%以上。
(四)宣推出彩,唱响文旅金品牌
近年来,修水县开展多层次、立体化、针对性的宣传营销,唱响“修水,一个诞生文化奇才的地方”“高峰屹立、修水长流”形象品牌。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宁红茶制作技艺荣列其中,实现我省世界非遗项目零的突破。2023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推出的文旅探访节目《山水间的家》,双井村在全国人民面前精彩亮相;修水旅游多次进入全省县级文旅榜单十强;遇见修水添加修水旅游话题播放量达3660万次以上;中央级主流媒体上稿195条、省级主流媒体上稿251条,省厅官微上稿67条。同时,旅游节事活动精彩纷呈,连续多届开展樱为爱·中国国际山樱花节、桐为情·修水乡村文化旅游节等文化旅游节庆,2023年以来成功举办了长江中游经济区“通平修”绿色发展先行区首届文化旅游消费节活动、首届“尊崇杯”军歌歌咏大赛、2023万里茶道——环中国自驾游集结赛、“寻味美好中国品游万里山河”全国二十四节气(春季)旅游美食及线路发布暨“诗旅江西”主题宣传推广活动、“宁红仙子”选拔赛等多项文旅活动,实现了“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亮点”。还组织前往北京、上海、澳门、长沙、南昌等地举办多场旅游专场推介活动。先后获评最美中国榜·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国最美休闲度假旅游名县、2023健康中国·康养旅游百强县等荣誉称号,旅游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二、特色亮点
以秀丽的幕阜、九岭山脉和纯净的修江源头等生态资源为本底,以黄庭坚和陈寅恪两座文化高峰为引领,以千年古邑、秋收起义和黄龙宗风三大特色文化为支撑,修水县高标准建设了一大批高等级旅游景区以及乡村旅游点,实现自然山水与文化遗产融合发展、龙头景区带动城乡旅游连片集聚,产业发展亮点频出,成为“一座自然山水特色与历史人文内涵相交融的滨江小城”。
(一)一盘棋谋划,绘就振兴画卷
多年来,修水县将旅游产业作为全县战略支柱产业,坚持强工兴旅、乡村振兴,绿色崛起、实干富民,围绕全季、全业、全域旅游,依托修水自然人文资源,将城乡建设与全域旅游一体谋划、一体推进,走出了一条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旅带农的文旅农融合发展新路径。景区旅游、乡村旅游、城市旅游“三箭齐发”,成功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全县累计创建5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10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26个省级乡村旅游点,A级景区和乡村旅游点数量均全市领先。好风景带来好“钱”景,村民们依托乡村旅游吃上了“旅游饭”。全县依靠乡村旅游业直接吸纳就业5000多人,间接带动就业3万余人,人均收入超4000元,真正实现美了一方乐土、富了一方群众,杭口镇双井村旅游扶贫案例入选《体验脱贫成就·助力乡村振兴全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案例选编》。“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黄庭坚的千古名句在修水已成现实。
(二)两高峰引领,铸就文旅高地
修水拥有“诗书双绝”黄庭坚和近代国学大师陈寅恪两座“文化高峰”,又是秋收起义策源地之一,古色、红色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修水县通过“文化搭台、旅游唱戏”,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依托黄庭坚和陈寅恪两座文化高峰,成功将双井黄庭坚故里及陈门五杰故里打造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深度挖掘古城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祠堂文化,全方位打造的宁州古城,入选江西省第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优秀案例;宁州古城通过修河联动双井黄庭坚故里景区,形成了古城文化和名人文化融为一体的发展格局,双核驱动修水城区版块文旅实现高质量快速发展;依托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师部、团部旧址和湘鄂赣省委、省苏旧址等红色资源,大力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高标准打造收起义红色历史文化街区,从体制机制、修缮保护及活化利用等多方面创新发力,让修水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利用模式在全省站至前列,成功入选江西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县建设单位;依托国家级非遗项目全丰花灯、宁河戏、贡砚、宁红茶和省级非遗项目麟祥堂罗盘等非遗资源,通过加大文创产品开发,深入做精特色旅游;以两大文化高峰为引领,修水县结合特色资源,打造出了 “宁州古城”古色IP、“秋收起义”红色IP、“宁红茶”和“双井绿”茶文化IP、“寻迹泊竹”传统古村落IP、“淘金”工业IP、“隔壁修水好遛娃”亲子IP等多个文旅特色产业IP,文旅生态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三)三省际联动,成就协作样板
修水是三省九县的中心,是典型的边界县城。为促进文旅产业发展,修水县积极接轨湘鄂赣,与通城、平江、浏阳联合成立湘鄂赣毗邻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联盟。与通城、平江共建通平修绿色发展先行区,就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城乡协调、文旅合作等方面开展了深入合作,建立了跨区域文化旅游价值转换等协作机制,举办了通平修首届文旅消费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专场活动等,发布了通平修全域生态旅游经典线路和环天岳幕阜山经典旅游线路等,推出了三县景区门票互免等优惠政策,为扩展毗邻县市客源市场提供了空间。通过集聚优质文旅资源,实现红色、绿色、古色“三色”文化共融共生,彰显了独有的地域文旅特色。通过协同举办活动、联合发布线路、同创产业融合示范区等,实现资源共享、游客互送、线路互联,周边市场交流频繁。现修水过夜游客以湖南、湖北等省外游客为主,省际旅游市场火热。通平修跨省域协同布局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集群,也为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样板。
(四)多产业融合,造就发展典范
近年来,修水县从供给侧精准发力,厚植文化优势、生态优势、产业优势,以文旅融合发展为内核,深入推进文旅与工业、农业、体育、教育等多产业融合发展,丰富新业态,延伸产业链,创造新价值。修江王酒业、宁红茶文化园、漫江宁红小镇、洋沃小镇、杭口果桑园、修水半程马拉松、湘鄂赣边区公开水域游泳邀请赛等一大批“工文旅”“农文旅”“体文旅”“教文旅”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产业相融互动、多种业态竞相发展新格局。按照产业兴茶、融合促茶的茶旅融合发展思路,修水县大力开发茶景区、茶研学、茶会展、茶商品、茶赛事、茶养生等多种茶旅融合产品,谱写茶旅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围绕“昼行夜游”,不断“解锁”旅游新玩法,修河画舫、直升机“空中瞰修水”、鹿鸣谷灯光秀等游玩项目和“夜经济”消费空间,让游客从“打卡式”旅游变为“沉浸式”体验。红色研学游、绿色康养游、古色研修游、特色度假游等文旅融合的旅游产品不断推出,持续丰富旅游消费场景,激发旅游消费活力。形成了联动全县、舞动日夜、驱动全年的全域、全时、全季旅游发展格局,文旅产业发展劲头十足,成功入选首批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
如今,旅游已成为推动修水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未来,修水县还将持续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和绿色生态资源的发展潜力,加速核心项目开发,围绕推进文旅项目建设、完善要素配套、繁荣旅游市场、提升服务质量、优化市场环境等重点工作,构建现代旅游产业发展体系,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快速发展。
图片
0
 搜索
          搜索
        
 
                   搜索
                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