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是什么?

迈点博客 · · 2011-10-17 09:27:56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管理层最重要的不是去提高员工的工资、改善住宿环境等,最重要还是先改变自己的态度。态度反映在日常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之间。

 

  近两年服务行业开始出现的“用工荒”,让很多企业重新审视用人机制问题。关于这方面,国外有许多的先进管理理念,但基于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西药治不了中病”,让企业管理者头痛不已。

  看了刘澜的《管理十律:商学院不教得管理法则》中关于企业员工的阐述,忽然有了一些感悟。

  文中说,员工不是人力资源,也不是人力资本,更不是人力成本,而是人。管理学者亨利?明茨伯格说,人力资源是管理中最糟糕的词汇,因为这个词把人 “非人化”。明茨伯格说:“一种资源是一件东西。我是一个人,不是一个人力资源。我认为这种词汇贬低了人。叫做人力资本或者人力资产则更糟。”这不只是怎么叫的问题,更是怎么做的问题。如果把员工当成本,动词就该是节约;把员工当资源,动词就该是利用;把员工当资本,动词就该是回报最大化。如果把员工当人,动词应该是什么?在2008年,刘澜针对一个管理网站的用户做了三次调查,问的是同一个问题:企业对员工的动词应该是什么?三次得到的结果几乎一模一样,排在前四位的动词都是激励、尊重、培养、关心。也就是说,把员工当人,应该激励他们、尊重他们、培养他们、关心他们。

  时下,对于员工的态度,很多企业已经开始重视,认为员工和顾客同样重要,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顾客,这一点很好,但不需要把顾客和员工放在“上帝”的位置上,而应该是把顾客和员工都当“人”。人是什么?是高级动物,有思想、有七情六欲!但是,员工反馈在财务报表上的是“人力成本”这样的字眼,想到成本,自然是越节约越好。节省编制带来的是员工劳动强度的加大,导致的自然是服务水平下降和员工不堪重负后的流失。资源和资本同样是对企业员工这一群体的不准确定义。

  在中国,这样的情况更加的明显。五千年的文明背后,也给我们深深烙上了“三纲五常”印记。中国人等级观念非常严重,“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不可逾越。领导的官气和员工的奴性在中华大地上随处可见,把员工当人表面上可以,但骨子里还是森严的等级观念。“工作中是分工不同有角色之分、等级之别,生活中人无三六九等,都是平等的”这个观念还不能深入到每个人的心里。这也是为什么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很多的家长还是反对子女从事酒店、餐厅等服务性岗位的根本原因,他们始终认为它们是伺候人的工作,是下贱的工种。笔者从事服务行业管理岗位十余年,碰到过不少这样的员工,他们甚至都向父母隐瞒从事的行业,就算有所作为,也常常最后迫于家庭的压力而另谋高就。

  随着生活的不断富足,如今工作在基层的服务人员,对工资多一百或少一百的吸引力已经大打折扣。来自管理层激励、尊重和关心更能使他们对工作充满激情。所以,管理层最重要的不是去提高员工的工资、改善住宿环境等,最重要还是先改变自己的态度。态度反映在日常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之间。员工不需要你长篇大论的讲授他们有多重要、多出色,适时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足矣!(文/张本鑫 博客地址

  相关阅读:员工激励:别把“人力”当“资源”

        企业内训:员工成长的重要途径

0

评论(0)

邮件订阅 吐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