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店业发展的三大特点
中国酒店业发展的特点:1、内部结构呈现高档化趋势;2、城市化带动酒店投资额增长迅猛;3、房地产企业成为投资主力。
1、内部结构呈现高档化趋势
2010年底,我国四星、五星级酒店的比例由10年前的7.7%升至18.7%。
2010年底,全国一星级酒店297家,二星级酒店4612家,两者共占全国饭店总数35%,一星级酒店仅占2%。与2009年底各星级酒店数量比较,五星级酒店增加了95家,四星级增加了235家,三星级增加了451家,二星级减少了763家,一星级减少了138家。
全国一星级饭店3年减半,正好50%。全国一星级饭店2007年594家、2008年518家、2009年455家、2010年297家。全国一星级饭店平均出租率2007年56.84%、2008年50.97%、2009年51.23%、2010年53.99%。
2、城市化带动酒店投资额增长迅猛
全球投资界认为最理想的投资是金融、房地产、稀有资源三大类,酒店业包含了金融、房地产两大类的优点。酒店业的不存在超市、卖场等应收账款、多角债务问题,客户付账是即时进行的。另外,商家将地产资本转向酒店投资还可以避税。全球酒店业务市盈率25至30倍,地产业务8至10倍。
人民币汇率和利率的中长期走向也会带来饭店项目的升值。房产开发商可以把企业所得转化为饭店的固定资产投资以减少税款,可从银行或基金拿到大额贷款,同时饭店每天能够产生较大的现金流。高端酒店能够提升周边区域的整体价值,如丽思-卡尔顿当年声称带动周边地价上升25%到30%。
研究报告指出,2011年以来的亚洲酒店投资中,中国内地地区投资量占整个亚洲地区总投资的31%,香港占12%,台湾占3%。全球在建的酒店中,亚太地区在建酒店数占总数45%。2008年、2009年、2010年三年新开国际品牌酒店超过前20年。从2011年至2013年,上海四星级和五星级酒店的客房数量将在2010年的基础上增加7.2%,北京将增加5%。
1999年到2007年,中国酒店业每年的投资额从78.46亿元上涨到925.07亿元,年均增长36%。2000年到2008年,五星级酒店年投资额增长高达361%。
2011年中国酒店客房总数为200万间套,预计2016年可达到500万间套,截至当前中国还有1700家星级酒店正在建设之中。
中国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有171个,美国是50个。2009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46.6%,以每年不少于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预计未来3年内城市化率就将超过50%。中国酒店业发展的最大动力是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中国城市化率46.6%,比较全球平均49%、发达国家90%,发展潜力极大。中国服务业占GDP40%、上海2008年制造业负增长情况下也只占50%、全球69%、香港80%至90%。
3、房地产企业成为投资主力
2010年,为规避政策风险、土地增值交易税费,提升现金流,万达、富力、碧桂园等开发商在全国各城市加大了对高星级酒店的投资。其中,万达投资200亿元,以开发全国37座一、二、三线城市的酒店业,预计到2012年,将开业38家五星级标准酒店。
由于投资者对中国房地产价格有持续上涨的预期,导致很多业外资本(主要是房地产行业资本、房地产投资基金等财务投资者)纷纷进入中国的酒店业,成为酒店业供给增长的另一个推动因素。对这部分业外资本而言,进行饭店投资的预期收益将主要来自房地产升值,因此对酒店经营性盈利水平的要求并不高。这种情况导致房地产价格上涨,尤其是上涨初期,酒店业的新增供给不仅没有得到抑制,反而愈发增强。
从投资领域来看,这实际上是长期投资者(以实业资本为代表)与短期投资者(以股票投资者为代表)之间的博弈,酒店业长期投资者的进入,影响酒店业的短期景气状况,有可能驱逐短期投资者。因为长期投资者看重的是酒店物业升值的长期价值,而短期投资者看重的是酒店经营性盈利。
非市场化的因素刺激饭店的供给,比如很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有建设酒店和“楼堂管所”用于接待的习惯,这类酒店往往并不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受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影响也比较小。这种接待性质的酒店对中低端酒店市场会形成比较大的冲击,对高星级酒店的冲击相对比较小。
部分房地产开放商在土地成片开发的过程中,往往会被地方政府要求建设高星级酒店以提升当地形象,或者主动建设高星级酒店以提高整个楼盘档次,提高周边写字楼和住宅的销售均价,这种情况下酒店项目也不以盈利为目的,即使亏损也可以由周边物业销售或出租的利润来弥补。(本文来源于赵焕焱在2011中国饭店业采购供应年会的发言)
相关阅读:2010年星级酒店数据汇总
开车时不小心把人撞了,迅速把人送医院。医院要求被撞方住院。一星期后我问医生:“啥时候能出院?”医生说:“急啥呢?没事就住着呗,反正是对方掏钱!”我很平静说:“大夫,我就是对方。”
0
搜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