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建国品牌能否跨出自家门槛?

迈点博客 · 姚小舟 · 2012-03-19 09:56:45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无论是品牌的核心价值,优秀的管理制度、流程等,都离不开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那就是人的因素。所以说最优秀的市场战略都取决于人才战略。

  锦江、建国酒店集团管理公司,都是中国酒店业的巨无霸,其地位在神州大地的国内同行至今无人能望其项背。两尊巨无霸的体量是无需置疑的。如果与国际大牌酒店管理集团相比,如果在皇城根下或是风光迤逦的外滩,锦江、国建的品牌都不会逊色到哪里去,在某些领域,甚至可以超越国际大牌。

  实际上,经过三十多年的筚路蓝缕、励精图治,锦江、建国的核心品牌价值早已超越二、三类的国际酒店管理品牌,如豪生、华美达之流,他们在西方的归类不就是城市郊外,高速公路旁的汽车旅馆、客栈。但是,奇怪的是,无论是京城的建国,还是上海滩的锦江,都如同硕大的西瓜,迈出自己门槛外就变成了芝麻。

  以“京津唐”、“长三角”为辐射扇面,无论是建国或锦江,越远离各自的区域,其效应若末端的“强弩之末难穿鲁缟”,影响力微乎其微,辐扇面距离中心越远,影响力随之而下降,更遑论过黄河下长江,或深入南粤,西去翻越大巴山。在这些区域,在酒店业市场扩张群体中,不要说与国际酒店集团竞争,就是与国内酒店管理集团追逐,锦江、建国也不过是名副其实的“少数民族”,人微言轻,默默无闻。

  就是在两尊巨无霸之间,也存在有趣的现象。好像锦江集团如当年的民国革命的“北伐”,倚靠江浙富商集团资助,一路攻城略地,直捣龙城,最终获得北伐的彻底胜利。如今锦江集团在北京酒店这块大蛋糕市场划分中,占有不少份额,聘北京人侣海岩做老大的锦江北方公司就是鲜活一例。而建国集团就无当年“百万雄师过大江”气势,攻下金陵,占领大上海,至今在那一带管辖的酒店如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国际酒店集团群在中国大势进军,他们在北京、上海这些大都市搞得风生水起,管辖的酒店星罗棋布,在华夏大地各个角落,甚至包括偏远的三亚、丽江、拉萨也遍地开花。不逊色国际酒店集团的锦江、建国,又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优势,却为何无如此的“硕果累累”现象呢?要破解其中症结,还得从管理的角度、品牌的战略展开探讨。

  无论是品牌的核心价值,优秀的管理制度、流程等,都离不开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那就是人的因素。所以说最优秀的市场战略都取决于人才战略。一言以蔽之,锦江、建国今天无国际集团“硕果累累”现象,归根结蒂是其人才战略的偏差。

  很多年前,笔者与他们一位级别很高的管理者谈到过这个问题。在北京、上海,是华夏神州“普天之下莫非乐土”大都市,这城市长大的人终生都不愿远离谋生,哪怕当地工作条件差些也无所谓。记得那些年大学生还是国家包工作分配体制时代,为了保障今后毕业分配留在北京、上海,在报考大学时就必须有所考虑,甚至到了宁愿选择二、三流院校,不惜放弃读名牌大学的地步。因为名牌大学是面向全国分配,被分配出北京、上海成了两座城市一些家庭或年轻人的心头大患。今天锦江、建国庞大的管理层群体,也是存在如此的心理大患在作祟。

  “我们喜欢雇佣当地职业经理人,他们的忠诚度很高,因为他们要顾及老婆、孩子、家庭利益,公司也乐得省去一大笔费用,如当地人无探亲假、高管租房住宿、一年几次的‘双飞’,公司也便于管理等等。”那位高管对我如此解释。

  其实,锦江、建国也不是没有“不拘一格降人才”全国视野,只是无形中,聘用当地人首先用在北京、上海“双方都方便的”潜意识,最终误导或制约了人才战略的正常发展。须知,这两家集团管辖的80%酒店群几乎都各在自己“领地”北京或上海,也是自己最精华、最高端,最具核心品牌的酒店群体集中地。所以,当然要倾全力打造顶尖级人才经营管理这些酒店。于是,北京人、上海人理所当然成了集团里的“人才荟萃”。

  与那些年大学毕业生担心分配去外地,“宁愿条件差点,只有留在北京、上海”,的心理一样,他们很少接受去外地高就或升迁,如总监、经理外派做老总等。韩愈那首著名诗中描述离开繁华京师,到外地去的悲伤心理:“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可以翻拍成今日他们的心理写照如此一来,就带来了锦江、建国在北京、上海以外的酒店管理水平,因为集团最尖端的管理人才都不愿外出而无法实现。

  当然也不乏有外派的北京、上海高管,但这类人的背景是从其它酒店或社会招聘加入锦江、建国应聘者,就像政府机构中的“下放锻炼”,过几年再回来。这类半途加入的“新人”的水平是不能与集团里“人才荟萃”的正规军相提并论的。

  关于中国超大型酒店集团高层管理的价值理念、认同度培训,一直存在方法滞后,手段有限的问题,尤其是基于网络的高层管理远程培训缺失,我国酒店业由于各酒店分散全国的特征更需要强化这块的功能,反观国际酒店集团,他们有一套针对全球各分店的有效远程培训体系。如此一来,又发生了锦江、建国在北京、上海以外的酒店管理水平的问题。

  国际酒店集团也有高端人才汇聚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现象,但问题实质没有锦江、建国那样严重。站在中国版图来看,从北京的建国、上海的锦江去其它地方,本来应该是高端人才往落后地方的流动,可以有效弥补、提升当地的管理水平的“有效流动”优势,但由于缺乏高度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这条“有效流动”优势被遗弃。

  而国际酒店集团的视野是从世界版图或亚洲版图俯瞰的,他们高端人才的调动是一条横切面的流动,无所谓京城与偏远小城,更兼有他们高层远走他乡强烈职业意识,可以从日本名古屋派往很落后的西南贵阳,从大马士革迁徙到三亚,或是马尼拉到丽江等等。

  这是一种愉快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职业迁徙。国际酒店集团的高端人才到了小地方效果,犹如杀鸡用了牛刀,何不是“一蹴而就”大展自己集团的品牌风采,而锦江、建国的半途加入“新人”到了外地,本身就严重欠缺自己集团的文化管理细胞,哪有能耐展示其品牌呢?锦江、建国两大酒店管理集团,一流的人才囤积在北京、上海,二三流人才外放,怎能让其品牌在外面发扬光大,开花结果?这些年锦江倒是向海外进军,但用他们自己的话说,那不是传播自己品牌,而是买下别人的品牌来学习。关于锦江扩张很快的“锦江之星”等品牌,由于这个品牌属于“有限服务”的低星级酒店,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博客地址

0

评论(0)

邮件订阅 吐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