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酒店自我管理成趋势?
在短时间内本土酒店要“打倒”国际联号是不可能、不现实的,但中国民族酒店业肯定会有优秀的代表脱颖而出,与国际酒店抗衡的资本是基于本土酒店拥有“品牌”这个意识,重视并做好品牌建设,当然这些还需要业界的共同努力。
首旅集团的高端酒店品牌“诺金”即将进入市场;锦江国际的全新高端“J”品牌酒店也将在上海建立;海航集团“唐拉雅秀”酒店在北京面世后,正在向全国发展;港中旅集团在连续收回三家外资品牌酒店的管理权后,全部交由旗下的酒店管理公司接管。这一系列的事件是否意味着本土酒店自我管理的时机已经来临了呢?国内品牌开始着重自我品牌建设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外资酒店管理盈利状况并不佳
目前,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参与国内酒店管理的最普遍模式是纯管理,即只收取管理费,不涉及酒店投资,因此经营风险较低,做的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外资中,除了香格里拉等个别集团既投资又管理外,其余外资酒店集团几乎都只是卖品牌,派遣几名管理人员而已。外方管理基本采用西方的管理模式和风格,虽然近几年他们也有推行本土化策略,但还是未能很好地贴合国内客人的需求。因此对于外资酒店管理的很多酒店,其盈利状况并不佳。国际酒店集团管理的中国酒店看似营业额不少,但刨去管理费、人工成本,业主所剩无几。
例如2011年12月,本土酒店业主华宇与全球知名酒店连锁集团洲际解约一事在业内引起轰动。华宇方面称,与洲际合作六年,洲际在管理华宇旗下五星级酒店三亚华宇皇冠假日酒店因不诚信不作为使华宇蒙受了巨大损失,华宇向洲际支出3600万的巨额管理费换回的却是酒店累积净利润为零的合作结果。
最近相继有爆出本土酒店业主和外资管理品牌的合作以不欢而散告终,其在中国签约的一些到期或没到期的酒店管理项目,被中国业主终止合同、收回管理权。原因大致相同,多是因为盈利并不如意的情况下,管理方仍要分走一大部分管理费,外方管理层工资支出加上其他费用每年达数千万元。
品牌意识加强发力打造自主品牌
品牌经营在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已发展得相对成熟。而国内酒店以往关心的是营业收入、利润率、开房率等财务状况和资产负债情况,忽视了品牌的重要性。品牌建设不到位也一直是本土酒店的软肋,这方面国际酒店远远领先本土酒店,虽然目前国内酒店的品牌影响力远远及不上国际联号,从迈点品牌指数(MBI)就可以观察到,国内酒店的品牌指数落后国际酒店一大截。但是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酒店扎根本土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很多本土酒店企业已面临逐步被边缘化的窘境,在品牌的号召下,本土酒店的品牌意识也在逐渐增强,并发力打造自主品牌。
引进了国外的酒店业的先进经营理念与创新意识,国内酒店业各方面的经营水准、服务环境等都朝着与国际方向接轨。随着本土酒店管理的日趋成熟,收回外资酒店品牌管理权,让“自己人”来管理,在业内似乎正在形成一种趋势。同时本土酒店在借鉴外资品牌的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凭借着对本土文化更深入的了解以及更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已经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经营理念。本土酒店的管理能力在逐渐增强,例如港中旅在2005年提前两年收回南京希尔顿国际大酒店管理方希尔顿的管理权后,将酒店扭亏为盈,不断创造出经营佳绩。
在短时间内本土酒店要“打倒”国际联号是不可能、不现实的,但中国民族酒店业肯定会有优秀的代表脱颖而出,与国际酒店抗衡的资本是基于本土酒店拥有“品牌”这个意识,重视并做好品牌建设,当然这些还需要业界的共同努力。(迈点网 Amy)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