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酒店的觉醒在于中华文化的融入

迈点博客 · 黄建祥 · 2012-06-26 09:36:28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虽然现代酒店业起源西方,酒店管理的诸多理论也来源于西方管理学,但是从对客服务的角度,中华文化也有其深厚的底蕴。

  如果把品牌理解为一个新名词、一个标识(LOGO)、一套新标准、一番与众不同的装修,那就过于表面化了。如果是这样的话,一个品牌做烂了,再推出一个就是了,正如马季先生在小品《宇宙牌香烟》里的表演一样,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品牌的意义在于文化的融入,不同品牌应当凸显出不同的文化氛围,奢华必然体现尊贵,在服务的过程当中必然注重细节;度假自然离不开活力、自然、松弛的环境,脱离过于繁冗的过程,在尊重中不失轻松愉悦;精品型酒店虽然不及奢华,但精致、艺术、简约、品质是重要卖点。从装修、摆设、服装、音乐,到员工的语言、表情、姿态,再到酒店每个角落所发生的服务故事,一切都应当成为丰富品牌的要素。

  民族品牌应当从中华文化中挖掘潜力

  虽然现代酒店业起源西方,酒店管理的诸多理论也来源于西方管理学,但是从对客服务的角度,中华文化也有其深厚的底蕴。

  理念文化:中国有许多关于待客、朋友相处之道的理念,例如:“过门都是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客来客为大”、“ 读书有味千句少,对客无情一句多”、“主好客来勤”等,比什么上帝来的更为直接,为何不用自己熟悉的,却用自己不理解的呢?以理念形成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即企业文化,来指导服务的进行,这个过程也无不体现出中华文化“以客为尊”的理念。

  建筑文化:随意搜索一些高星级酒店的介绍,不少酒店都称自己是欧陆式建筑、欧陆式装修、欧陆式风格等等,有多少是中式建筑风格,多少是中式装修?中国人对欧洲的了解有西方人全面吗?为何舍近求远?难道只为那一丝的媚外?就客房装修而言,见多了日式客房、韩式客房、泰式客房等等,为何不能有大汉风格房、盛唐风格房、民国风格房?为何不能有广府风格房、客家风格房、潮汕风格房?

  服饰文化:现代酒店均是着西装或是西式服装迎客,难道中式服装不能用?每个地区、每个民族的服饰体现的是当地与众不同的文化底蕴,通过文化上的差异营造出自身的特色,这是其他地区的酒店无法复制的,这包括衣、裤、鞋、帽及其他饰品。不过服装在体现特色时,也不能影响到工作和服务。

  礼仪文化:我们现在所用的礼仪大多都是都是西式礼仪,为何我们的员工不能以中式礼仪相待中外宾客?以握手为例,为何不能以作揖取代?口头语言上,我们能否用文雅之词,例如“烦请”、“多谢”、“见谅”、“时辰”等?

  音乐文化:如今的酒店,不管是大堂、电梯还是房间,无不是西方音乐的身影,中式音乐除了中餐厅有可能听到,其他地方几乎很少听见。不同地域的音乐也是当地文化的一张独特的名片,结合中国古典音乐“宫、商、角、徵、羽”五音与“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关联,在相应时间段播放相应的音乐对相应的部位也能起到保健的作用,这点就是文化在服务中的延伸。

  摆设文化:中式摆设丰富多样,器物类可包括木、石、铜、铁、陶、瓷制等制品,书画可以“梅、兰、竹、菊”四君子为主题,亦可以“二十四孝”为主题,或以名山大川为主题,或以唐诗宋词为主题等。

  礼品文化:中式特色礼品包括扇类(折扇、绫绢扇、火画扇等)、文房四宝、竹简制品、丝织品、陶制品、茶叶、小屏风等。

  有了文化的特色,我们就增加了不少卖点和故事,也就多了许多内涵。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永远没有西方人学的透彻,因为文化产生的环境不同。我们为何不走自己的路,挖掘自身的文化优势,闯出真正区别于国际品牌酒店的民族品牌酒店,降低品牌被抄袭的可能性,增强其独特性和生命力?中华文化的表现形式不仅仅只是以上这些,笔者抛砖引玉,希望能得到民族品牌酒店人的共鸣及观点上的延伸。(迈点博客地址

0

评论(0)

邮件订阅 吐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