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力培养之三部曲

迈点网 · 谭小芳 · 2012-06-26 09:57:23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领导力开发的实质是帮助现在/未来的领导者有效地获取所缺乏的能力,而较为有效的第一步是使其先获取与此能力相关的经验,然后再通过不断的实践来进一步地去熟练、精进,直至最终掌握。

  对于领导力的培养,除了识别和建立标准之外,最重要的莫过于开发。围绕着成人学习的特点,领导力开发有很多种手段,比如正式的培训、适时的反馈、行动学习计划、内部导师、挑战性委派任务等等。任何一个单一的手段,都有其特殊的适用环境和局限性,最好的的开发方式,是根据对象的水平、状态和所需发展的能力,进行系统而有针对性的运用。

  领导力开发的实质是帮助现在/未来的领导者有效地获取所缺乏的能力,而较为有效的第一步是使其先获取与此能力相关的经验,然后再通过不断的实践来进一步地去熟练、精进,直至最终掌握。而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必须要学会信任,授权,以及珍惜。

  获得信任是企业领导者的责任和工作要求。领导者如果不能得到员工的信任,会带来人员的不稳定和人才的高流失率,影响企业的运转;领导者如果不能得到顾客的信任,会影响企业的销售业绩和品牌形象;领导者如果不能得到投资者的信任,会破坏公司的资金安全;领导者如果不能得到合作伙伴的信任,会引致不安情绪和变动,使公司的发展受阻。

  谭小芳老师认为,很难想象一个内部没有信任的企业,可以形成共同的目标,可以鼓舞员工的士气,众志成城。缺乏信任,人与人互相隔膜,彼此设防,合作无法开展。没有信任支撑,企业精神与文化无法发挥作用,企业的愿景和目标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同样,一个不被外部社会信任的企业,它的生存将会难以为继。

  作为一个管理者,只有值得信赖才能服众。《论语·学而》中说:管理者一定要在取得下属的信任之后,才能分派下属去工作,否则下属就会认为上司是欺负他,就是要让他受累呢;对待上司也是一样,首先要取得上司的信任之后才可以指出上司的过错,否则上司就会认为是在诋毁他。(【原文摘注】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信任是相信他人在某些方面具有相应的能力、品格或承诺的一种托付。谭小芳老师表示,要取得其他人的信任,就必须做出让其他人信任的事情来,以证明你拥有这样的能力、品格或承诺——信任不是说出来的,一定是做出来的。春秋时期,商鞅在变法政策推行之时,担心人们对他的做法缺乏信任,于是就做了一个“南门立木”的举动,这个举动就是为了解决人们不信任的问题的。南门立木——《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七回》“说秦君卫鞅变法辞鬼谷孙膑下山”中记载:卫鞅制定了变法的制度,将变法的各项条款呈给孝公,孝公等人商议停当之后,决定请卫鞅颁布变法法令。变法法令还没有进行宣传,卫鞅担心秦国的民众不相信他的变法,如果不相信就不会去奉行。于是卫鞅拿来一根三丈长的木头(一般人都能够扛得动),立于咸阳市的南门,使官吏守护并下令说:“谁能够将这根木头挪到北门,赏给十两黄金。”

  当地老百姓去看的人特别多,但他们都觉得很奇怪,没有谁能明白是什么意思,没有一个敢挪动木头的人。卫鞅说:“民众不肯挪,是不是嫌黄金太少?”于是就把命令改了,如果谁能将木头挪到北门给五十两黄金。众人越来越怀疑不是真的。这时有一人站出来说:“秦朝的法令从来就没有过重赏,今天忽然颁布了这样的一个令,一定有文章。就算是不能得五十金,怎么也会有一点小小的赏赐!”于是就扛着那根木头,一直抗到北门立在地上。跟随他看热闹的百姓多的都把整个道路堵塞了。[page]

  官吏于是快速将此事报告给了卫鞅,卫鞅于是将那个人叫来了,表扬他说:“能够听从我的命令,你真是好人。”于是拿了五十两黄金给到他,然后卫鞅又说:“我一定不会失信于民的。”这件事情市人竞相传说,都说左庶长令出必行,以后一定要多加注意。商鞅“恐民不信”,对他的变法就会“不即奉行”,他也知道“秦法素无重赏”,他更知道奖励给那个扛木之人奖励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成良民,能从吾令”,让人们知道他“终不失信于民”。预期的“市人互相传说,皆言左庶长令出必行”的效果也达到了。今后,不管我颁布什么样的法令,不要怪事先人家没有告诉你清楚。

  一个企业在创业时期,老板往往是事必躬亲、全责全能,这对企业的快速决策和发展是有好处的。然而,等到企业上了一定规模,老板就要逐步退出一些事务性工作,分权授权给其他贤能之士,建立团队管理和现代公司制度。否则,老板如果太能了,独任己而眼中无贤,当然就没有可用之人了。

  “授权”比“命令”更重要也更有效。但是,领导者该如何做好授权呢?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权力和责任的统一。即,在向员工授权时,既定义好相关工作的权限范围,给予员工足够的信息和支持,也定义好它的责任范围,让被授权的员工能够在拥有权限的同时,可以独立负责和彼此负责,这样才不会出现管理上的混乱。也就是说,被授权的员工既有义务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处理好自己的工作,并为自己的工作结果负责,也有义务在看到其他团队或个人存在问题时主动指出,帮助对方改进工作。

  有效授权是现代企业管理对企业经理人提出的更高要求。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风云,应对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您能否高屋建瓴、运筹帷幄?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组织的整体优势?我在咨询和培训过程中,见到大多数卓越的领导者至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相当程度的授权,让下属无限的潜能得以发挥。授权让下属去做,你会发现下属远比你想像的还要尽心、卖力和能干!

  要在今天的商业环境中取得成功,组织需要每一个人,包括一线工人和最高管理层的知识、思想、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力。优秀的企业将每一个都转变成企业的领导者,使他们以主人翁的态度为企业不断创造价值。因而它们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您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答案就是创造一个充分授权的环境?答案就是创造一个充分授权的环境,使所有员工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为组织取得佳绩而共同努力。

  有个电视剧的插曲中有这么一句,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在经理人授权方面,我则强调:授权管理:该放手时就放手!经理人要懂得该放手时就放手,沉迷于权力的人只会扼杀自己取得更大业绩的潜力和可能性。管理的重点是控制,领导的重点是激励与授权。减少控制,增加激励与授权,即“少管理多领导”,这符合新世纪简约管理的大道与趋势。

  通过有效授权与激励,优秀的领导者得以用简约的、低成本的方法让员工自动自发、创造性地工作。授权就是复制自己,就是让别人为你工作,是放大自己时间的杠杆,是决定一个领导者能力高低的标志。授权一般包括三个要素:

  第一个要素是任务本身,即要求部属完成某项工作。

  第二个要素是权力,即赋予部属完成某项工作相应的权力。

  第三个要素是责任,即部属所要承担的工作责任。

  谭老师认为,授权三要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把握了以上三个要素,才能为一次成功的授权打好基础。我们先看一个案例——1995年2月27日,世界上有着233年历史的巴林银行垮了。拥有四万员工、下属四个集团,全球几乎所有的地区都有分支机构的巴林银行怎么会垮呢?因为一个人——李森——巴林银行曾经最优秀的交易员之一。李森当年才28岁,是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的经理。他是25岁进入巴林银行的,主要做期货买卖。之前李森的工作非常出色,业绩也很突出,据说他一个人挣的钱一度达到整个银行其他人的总和。为了表示巴林银行对人才的重视,董事会决定采取一个政策,让李森拥有先斩后奏的权利。可巴林银行没有料到,正是这一决定,使巴林银行走上了毁灭的道路。

  管理中,管理者做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被管理者接受多少,拥护多少、执行多少!只要符合人性的管理制度、管理行为、管理思想和管理文化,才能回归本质,极大地调动被管理者的人性,激发人性的光辉,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达成极佳的管理功效。

0

评论(0)

邮件订阅 吐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