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迈点网 · · 2012-10-12 13:49:14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连云港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11亿元,增长18.4%;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在十三个市中列第7位。限额以上零售额56.73亿元,增长28.8%。其中城镇160.05亿元,增长26.8%;乡村41.06亿元,下降5.8%。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围绕“高举创新大旗,推动全面跨越”主题,以沿海开发为主线,千方百计促增长、调结构、抓创新、转方式、重民生,全市经济运行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保持了快速、协调、平稳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质量提升、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良好势头。

  一、经济运行特点

  (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1、现代农业进程加快。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生态高效外向农业发展,农业生产总体形势较好。上半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35.38亿元,增长5.0%。夏粮生产克服去冬今春低温影响,获得较好收成。夏粮种植面积343.3万亩,比上年增加2.6万亩;总产130.15万吨,比上年增加557吨;实现夏粮总产增产目标,连续八年丰收。高效设施农业发展成效明显。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6.2万亩,新增设施农业面积8.6万亩。外向型农业发展态势良好。注重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大力发展蔬菜、水果、水产、花卉、杂粮等资源丰富、劳动力密集和有一定出口基础的产品。突出加大出口主体培育,加强对农产品品牌的宣传和保护,提升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加强出口示范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了赣榆、连云的水产品养殖,东海、新浦的蔬菜,灌云的畜禽,灌南林木等基地。

  2、工业经济高位走稳。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6.88亿元,增长23.5%,较上年同期提高8.3个百分点,较1-5月下降0.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5.2个百分点,在十三市中列第2位。完成工业总产值854.54亿元,增长45.1%,较上年同期高20.6个百分点,较1-5月下降2.9个百分点;实现销售产值836.60亿元,增长46.3%,较1-5月下降2.9个百分点;实现产销率97.9%,较一季度提高0.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26.05亿元,增长43.4%,较一季度提高5.6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由一季度的11.3%上升为25.8%,拉动增长11.6个百分点。“三新”产业增速加快。规模以上“三新工业”共完成产值229.95亿元,增长31.3%,较一季度提高2.8个百分点。总量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6.9%。其中,新医药产值65.55亿元,增长25.5%;新能源产值89.38亿元,增长32.4%;新材料产值75.02亿元,增长35.4%。20强企业增速平稳。产值20强工业企业实现产值334.86亿元,增长39.3%;较一季度下降10.9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35.5%,拉动增长16.0个百分点。重工业增速均远超过轻工业。规模以上轻工业完成总产值293.70亿元,增长25.6%;重工业完成总产值560.84亿元,增长58.0%。重工业总量是轻工业的1.9倍,增速高出轻工业32.4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平稳增长。工业用电量24.95亿千瓦时,增长39.5%,增速仅低于宿迁(41.9%),居全省第2位。

  3、服务业发展稳定。港口紧盯对外贸易运输出现回暖时机,抓住港口航道、泊位能力升级优势,狠抓生产上量,完成货物吞吐量6696.1万吨,增长18.2%;集装箱运量190.8万标箱,增长41.9%。邮电通讯业务收入12.14亿元,增长1.5%,较一季度下降30.7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160.0万平方米,下降4.0%,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142.34万平方米,下降7.7%。商品房销售额58.71亿元,增长15.1%,较1-5月下降13.7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46.09亿元,增长7.3%,较1-5月下降15.6个百分点。

  (二)三驾马车拉动有力

  投资平稳增长,拉动经济增长仍占主要地位;随着国内外市场日趋转旺,消费持续活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稳步上升。

  1、消费市场势头旺盛。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11亿元,增长18.4%;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在十三个市中列第7位。限额以上零售额56.73亿元,增长28.8%。其中城镇160.05亿元,增长26.8%;乡村41.06亿元,下降5.8%。分地区看,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3.08亿元,增长20.0%;县零售额118.04亿元,增长18.0%。分行业看,批发贸易业零售额9.68亿元,增长8.1%;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72.92亿元,增长20.0%;住宿业零售额2.27亿元,增长16.2%;餐饮业零售额17.74亿元,增长20.4%。汽车消费持续高涨,零售额14.1亿元,增长62.8%。相关成品油零售额9.8亿元,增长64.6%。家电下乡活动有效开展,实现销售额4.53亿元。

  2、投资平稳增长。投资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4.40亿元,增长21.5%,较一季度下降4.6个百分点。工业投资358.39亿元,增长28.9%,较一季度下降7.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投资471.95亿元,增长23.2%;其中城镇投资完成382.13亿元,增长24.7%。房地产开发投资59.51亿元,增长16.2%。民间投资377.20亿元,增长31.4%,比全社会投资增速高9.9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比重达70.6%,同比提高5.7个百分点;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95.3%,拉动增长20.5个百分点。

  3、外向型经济较快增长。上半年进出口总额23.31亿美元,增长32.0%,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47.2个百分点,较1-5月下降6.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1.75亿美元,增长31.0%,较上年同期提高45.5个百分点,较1-5月提高0.9个百分点。新批外商投资企业进度加快,上半年新批3000万美元以上外商投资企业13户,较去年同期增长225%,增幅居全省首位。较快增长,上半年实际到帐注册外资5.20亿美元,增长52.7%,增幅居全省第三。

  (三)三项收入平稳增长

  1、财政收入增速趋稳。上半年财政总收入165.31亿元,增长40.8%,较1-5月下降2.7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61.74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57.0%,增长34.1%;增幅较1-5月下降6.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7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49.48亿元,增长50.4%,税收收入比重80.1%。主体税种收入贡献突出,地方中小税种增收平稳。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主体税种累计完成26.21亿元,占税收收入总额的53.0%;城建税、房产税、资源税等地方中小税种同比增收1.95亿元,增长27.3%。县域财政入库增长继续领先市区,四县一般预算收入平均增幅达到43.7%,高于市区18.2个百分点,其中东海和赣榆两县收入增幅分别达50.4%和45.7%。

  2、农民收入增速加快。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560元,增长15.9%,较一季度提高了1.2个百分点。上半年市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754元,增长11.7%,较一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

  3、企业效益稳步提高。工业运行质量提高,企业收入大幅增加,经济效益全面提升。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837.38亿元,增长45.4%;利税89.30亿元,增长38.3%,较1-5月提高4.7个百分点;利润58.44亿元,增长44.3%,较1-5月提高3.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199家,同比下降19.4%,亏损面为12.3%;亏损额为2.13亿元,同比下降27.1%。

  (四)三种环境较为稳定

  虽然宏观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定,物价存在上涨压力,但运行环境总体向好。

  1、金融支撑作用增强。6月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88.56亿元,比年初增加116.08亿元,同比增长26.5%。各项存款余额达1190.18亿元,比年初增加170.74亿元,同比增长20.7%。其中居民储蓄存款523.79亿元,比年初增加70.87亿元。新增存贷比居全省第一位。信贷质量进一步提高,经济向好的势头得到巩固。

  2、居民消费价格略涨。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6%,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8%。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5%,其中生产资料价格和生活资料价格分别上涨5.8%、0.9%。

  3、企业景气指数平稳。上半年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3.7点,高于去年同期20.6个百分点,较一季度下降1.2个百分点,对宏观经济持乐观态度的企业家占33.0%,持一般态度的占57.7%,持不乐观态度的占9.3%。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感受与信心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处于较为景气区间,说明了企业家认为宏观经济已经从金融危机的低谷中走了出来,对宏观经济逐渐趋于平稳发展持有信心。上半年企业景气指数为113.4点,较上季度下跌3.4点,同比下跌14.0点。认为本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占31.1%,认为“一般”的企业占51.2%,认为“偏差”的企业占17.7%。企业景气指数仍运行在相对景气区间内,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较好。调查显示,企业家对2010年三季度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持乐观态度,企业景气指数也将回升,预计,三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22.9点和126.7点,双双进入较为景气区间运行。

  二、值得关注的问题

  当前经济运行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1、基数抬高影响增速放缓。去年二季度开始经济逐步回升,今年二季度开始基数不断抬高,基数效应逐渐弱化,上半年大部分指标增幅呈现回落。与一季度增幅相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回落2.3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回落13.3个百分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回落17.2个百分点,集装箱运量回落18.9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回落5.9个百分点。

  2、宏观环境形势复杂。全球经济复苏的基础依旧脆弱,整个经济还存在“二次探底”风险。国家在保持宏观调控政策连续性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外部环境。

  3、对外贸易面临考验。虽然近期外贸形势转好,但这种回暖反弹是由于长期国际贸易下降,国外进口商库存变空后补充库存的结果,外贸订单短期性的多,长期的少,外贸反弹的基础还不牢固。上半年出口增长31.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3.4个百分点,位次居全省末位。

  4、节能减排压力增大。工业快速发展与节能降耗矛盾突出。一是新增工业企业能耗水平一般相对较高,若要保持万元产值能耗稳步下降难度很大。二是能耗基数较小,规模工业万元产值能耗在全省处在相对较低水平,降低能耗空间小。

  三、对策与建议

  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扎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巩固经济向好的势头,促进全市经济稳定、健康、快速的增长。

  1、抓好项目建设,发挥项目带动作用。以项目带投入、以投入促增长,抓好签约项目落实,千方百计提高项目的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开工率,加快重大基础设施、重点产业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等在建项目进度,做好后续项目申报的准备工作。

  2、抓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利用市场机制进行产业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破创新载体建设,深化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校合作,加快建设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等一批创新载体;推进新兴产业培育,加快产业链延伸,带动一批配套项目落户,进一步做大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等产业规模;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攀升,按照品牌提升、附加值提高的要求,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龙头优势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推动关联产业、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3、抓好财税工作,促进增收节支。做大现有企业,发展新兴企业,引进外地企业,全力以赴壮大工业经济。加大对现有重点税源和纳税大户的服务和支持力度,不断扩大财政增收空间。加强收入征管,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坚决杜绝偷、逃税行为,确保应收尽收。同时注重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切实加强预算管理,增强预算的约束力,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4、抓好节能降耗,推动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一是加大对高耗能企业的动态管理,加快企业的设备更新,提高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税收、信贷等杠杆作用,调动企业节能降耗的积极性,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节能降耗之间寻找平衡点,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二是严格控制新增企业中高耗能企业的数量。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对企业进行能耗评估,凡不符合标准的企业坚决不予接收。

0

评论(0)

邮件订阅 吐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