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2012年1-9月经济运行情况
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全市完成生产总值5502.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8.1%,增幅同比回落2.1个百分点,但回落幅度已逐季有所趋缓。
今年以来,在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减弱、外需持续下降、国内需求不足的大环境下,全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扩大有效投资,积极推进民生改善,主要经济指标走势渐趋平稳。但经济运行中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依然较大,部分指标走势仍不容乐观,完成目标艰巨性超过以往任何一年。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全市完成生产总值5502.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8.1%,增幅同比回落2.1个百分点,但回落幅度已逐季有所趋缓。按三次产业分,第一产业增加值163.72亿元,增长1.9%,第二产业增加值2603.90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2734.64亿元,增长9.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同期的3.1:48.0:48.9调整为 3.0:47.3:49.7。
(一)产业发展:一产小幅增长、二产趋稳回升、三产稳步发展
1、一产小幅增长。今年以来,受宏观经济环境和复杂气候等不利因素影响,农业发展遭遇严重挑战。1-3季度,全市一产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9%,增幅同比回落0.6个百分点。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9.66亿元,增长8.1%,其中农业产值135.91亿元,增长10.0%;林业产值23.81亿元,增长9.2%;渔业产值26.10亿元,增长7.4%,牧业产值57.43亿元,增长3.3%。主要农副产品中,粮食生产有所回落,春夏粮总产量10.39万吨,下降2.4%,秋粮播种面积133.99万亩,下降3.9%。生猪累计出栏250.23万头,增长3.9%,禽蛋、淡水产品产量分别下降3.6%和4.0%。优势特色农业持续增长。“五大特色”和“六大优势”产业实现产值187.61亿元,增长8.5%,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75.1%,比去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良好,实现收入14.77亿元,增长3.2%。
2、二产趋稳回升。工业平稳趋暖。1-3季度,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2346.35亿元,增长7.6%,增幅比上半年回升0.4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去年同期3.4个百分点。进入三季度以来,单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6%、6.9%、9.0%,呈现逐步回升态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9245.6亿元,增长5.6%。工业37个行业大类中,30个行业销售产值实现同比增长,增长面为81.1%,比上半年提高5.4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回落趋缓。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1430.57亿元,增长0.7%,增幅比上半年回落0.7个百分点,但与一季度低于去年全年9.6个百分点、上半年低于一季度2.2个百分点相比,回落幅度分别缩小8.9和1.5个百分点。大中型企业生产略好于小微型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中,大型企业、中型企业销售产值分别增长6.4%、7.7%,小型企业仅增长3.2%。
建筑业逐季回升。前三季度,全市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57.55亿元,同比增长6.4%,增幅同比提高6.2个百分点,比一季度、上半年分别回升10.3和1.5个百分点。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042.21亿元,同比增长8.9%,其中建筑工程产值1813.58亿元,增长11.0%,安装工程产值182.33亿元,增长6.7%,其他产值46.30亿元,下降35.2%。本年新签合同额降幅收窄。前三季度,全市建筑业企业新签合同额2152.23亿元,下降0.9%,降幅比上半年收窄5.4个百分点。
3、三产稳步发展。1-3季度,全市实现三产增加值2734.64亿元,增长9.1%,增幅同比回落2.1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回升1.1和0.7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营利性服务业增长较快,增加值分别增长20%、14.7%;金融业、房地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和7.2%。旅游市场稳步增长。1-3季,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978.84亿元,增长17.9%,其中国内旅游收入868.72亿元,增长18.8%,增幅比上半年分别提高1.4和1.9个百分点。接待入境旅游者245.97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7.43亿美元,分别增长8.5%和11.5%,低于上半年1.9和2.1个百分点。服务外包增长加快。1-3季度,全市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达17.52亿美元,增长65.1%,增幅比上半年提高13.5个百分点。
(二)内外需求:投资消费稳定拉动,外贸出口持续下滑
1、有效投资持续扩大。1-3季度,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64.29亿元,增长19.8%,增幅比上年同期和今年上半年分别回落1.7和1.5个百分点,但扣除土地购置费后,实物投资增长15.5%,比上半年提高4.3个百分点。重点项目扎实推进。全市共有新开工项目2036个,增长24.1%,其中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280个,增长21.7%,计划总投资897.06亿元,完成投资249.20亿元,占全部新开工项目的比重分别为69.9%和49.2%。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1-9月,全市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79.65亿元,增长15.5%,增幅同比提高10.5个百分点。其中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文化艺术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等行业投资增速较快,分别增长745.0%、 131.5%、56.4%。房地产投资增幅放缓。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101.53亿元,增长28.9%,比上半年回落6.9个百分点。
2、消费水平稳步提升。1-3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88.97亿元,增长13.6%,增幅虽低于去年同期4.4个百分点,但高于上半年1.4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1852.75亿元,增长13.4%,住宿餐饮业零售额236.22亿元,增长14.9%,增幅比上半年分别提高1.5和0.8个百分点。分商品大类看,食品类销售增长14.2%,其中干鲜果品类、蔬菜类、水产品类分别增长29.9%、23.1%、18.4%;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增长43.1%,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增长28.4%,增幅比上半年分别提高1.0和1.7个百分点。汽车销售略有好转。汽车类零售额增长5.5%,高出上半年3.7个百分点。但机电产品及设备类、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零售额分别下降38.1%和22.3%。
3、外贸出口持续下滑。1-3季度,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466.6亿美元,下降1.9%,实现出口总额313.1亿美元,增长0.8%,增幅同比分别大幅回落26.0和18.4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分别回落2.7和1.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机电产品120.9亿美元,增长2.2%,出口服装46.8亿美元,下降7.5%,出口纺织品44.3亿美元,下降0.3%,出口高新技术产品35.9亿美元,下降4.5%。9月当月出口增长3.4%,增幅比7月、8月有所回升,但发展不确定性仍然较大。1-3季度全市进口153.5亿美元,下降7.0%。
利用外资趋于减少。1-3季度,全市实际利用外资33.86亿美元,增长0.5%,增幅比上半年和去年同期分别回落17.3和0.5个百分点。
(三)运行环境:物价涨幅回落,贷款增量减少,景气指标走弱
1、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1-3季度,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逐季回稳,同比分别上涨3.9%、2.1%和1.7%,平均上涨2.6%。其中:新涨价因素影响1.6个百分点,翘尾因素影响1个百分点。涨幅与上半年和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回落0.4和2.3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呈“五升一平二降”格局。上涨的依次是:食品类上涨6.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2%、居住类上涨1.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6%、烟酒类上涨1.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持平;衣着类下降0.5%、交通和通信类下降0.2%。
2、新增贷款继续减少。三季度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7667.53亿元,同比增长8.6%,增幅比上半年末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短期贷款余额为8425.37亿元,增长10.1%,比上半年末回落1.6个百分点;中长期贷款余额为8245.37亿元,增长3.3%,增幅比上半年末回升0.9个百分点。前9个月新增贷款1089.05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269.9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少增422.06亿元,中长期贷款少增139.28亿元。本外币存款余额19482.60亿元,增长8.1%,增幅比上半年末回升2.2个百分点。
3、景气指标有所走弱。调查显示,3季度我市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06.8,比2季度降低7.4点。各行业信心指数除房地产(比2季度回升1.2点)外,均比2季度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社会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业企业家信心指数比2季度分别下降10.4点、1.7点、9.0点、9.0点、3.8点、5.8点、6.1点。企业招工意愿降低。受经济大环境不确定、企业订单不稳定等因素影响,三季度被调查的851家企业有340家用工较上季度减少,占40.0%,比二季度提高3.2百分点。48.3%的企业明确表示没有招工计划,比二季度提高7.5个百分点,预计四季度没有招工计划的比例将提高到52.3%。分行业看,预计房地产业没有招工计划的企业比例将比3季度提高13.2个百分点,建筑、批发零售企业的比例将比3季度提高10个百分点。[page]
(四)运行质量:财政收入有所回缓,企业效益仍较严峻,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1、财政收入止跌回升。随着房地产市场刚性销售抬升,财政收入特别是地方财政收入下滑态势有所缓和。1-3季度,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240.48亿元,增长1.6%,增幅同比回落24.9个百分点,但比上半年回升0.8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48.94亿元,增幅由上半年下降2.7%转为增长0.9%。各项税收中,增值税增长4.7%,增幅比上半年回落5.8个百分点;营业税由降转升,增长7.7%;企业所得税下降1.7%,降幅比上半年扩大0.7个百分点;个人所得税下降5.3%,降幅比上半年缩小1.3个百分点。财政支出增幅扩大。全市地方财政支出517.34亿元,增长9.5%,增幅比上半年提高5.6个百分点,财政收支差由上半年的6.6个百分点扩大为8.6个百分点。
2、企业效益仍较严峻。1-8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777.35亿元,下降2.6%,同比回落24.3个百分点,但较上半年降幅收窄0.4个百分点,其中实现利润426.77亿元,下降8.0%,比上半年收窄1.5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49.28亿元,增长33.5%,增幅比上半年回落1.6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21.0%,比上半年减少2.0个百分点。服务业利润增幅有所回升。1-3季度, 全市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50.51亿元,增幅由上半年下降4.3%转为增长2.1%。其中房地产业(除房地产开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实现利润增幅与上半年相比分别提高156.8、27.0、38.2个百分点。
3、居民收入稳中有增。1-3季度,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047元,增长10.2%,增幅同比回落2.4个百分点,但比上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四大类收入中,转移性收入增长22.0%,工资性收入增长7.3%,经营性净收入增长1.7%,财产性收入下降8.0%。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5553元,增长12.4%,增幅同比回落3.5个百分点,但比上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6%。
二、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
1、重点产业发展良好。1-3季度,全市十大重点产业中的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四大产业实现销售产值3763.37亿元,增长7.3%,增幅比上半年提高0.4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工业销售产值增幅1.7个百分点;实现电子商务服务收入195.40亿元,增长65.7%,与一季度、上半年相比,增幅分别提高6.8和0.9个百分点。文创产业、物联网、信息软件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增长13.7%、12.1%、21.4%,保持较快发展态势。十大产业投资扎实推进。前三季度,全市十大产业项目完成投资430.54亿元,增长15.3%,增幅高出全部项目投资1.9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提高4.9和2.8个百分点。其中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291.21亿元,增长16.8%,增幅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提高8.7和6.9个百分点;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占全部十大产业投资的比重达67.6%,对全部十大产业项目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73.3%。前三季度,全市共引进国内合作项目2272个,实际到位资金548.29亿元,增长6.2%,其中十大产业项目到位资金242.67亿元,占全市引进资金总额的44.3%,同比提高4.2个百分点。
2、节能降耗成效良好。1-3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销售产值2863.82亿元,增长1.7%,增幅低于全市工业生产增幅3.9个百分点,占全市销售产值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32.2%降低至31.0%。六大高耗能行业消费能源1009.21万吨标准煤,下降 5.5%,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能耗分别下降8.6%、11.3%和15.8%。有效地减轻了全市的能耗压力。初步统计,前三季度全市规上工业消费能源较上年同期下降3.3%,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率达到10.9%。
(二)创新创业深入实施
1、科技投入力度加大。1-3季度,全市规上工业完成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2486.52亿元,增长8.0%,占规上工业销售产值比重为26.9%,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实现新产品产值2226.70亿元,增长12.0%,高于规上工业增幅6.2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23.8%,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占比提高。1-3季度,全市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439.13亿元,增长18.3%,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74.5%,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长16.5%,增幅比主营业务收入高14.2个百分点。全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比去年分别增长40.3 %和26.9%,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增长24.1%和 27.5%。
2、民营经济推动发展。1-3季度,全市规模以上私营工业实现销售产值3526.23亿元,增长6.1%,高于全市增幅0.5个百分点;完成民间投资1431.35亿元,增长22.1%,高于全市投资增幅2.3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58.1%,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全市私营企业进出口总额达到209.4亿美元,增长2.9%,增幅高出同期国有企业、外资企业13.3和5.9个百分点。
(三)县域经济发展加快
1-3季度,五县(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1962.58亿元,增长8.2%,增幅高于全市2.6个百分点,占全市比重由去年同期的20.7%提高至21.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1.54亿元,增长15.6%,高于全市2.0个百分点;实现地方财政收入87.13亿元,增长4.4%,增幅高于全市3.5个百分点。城乡区域统筹取得初步成果。
(四)楼市销售持续增长
1-3季度,全市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772.94万平方米,增长47.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668.93万平方米,增长55.0%,增幅同比分别提高64.0和70.7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分别提高22.5、25.3个百分点。二手住宅交易活跃。前三季度,杭州主城区(不含萧山、余杭)二手住房成交套数14730套,面积120万平方米,成交金额223.4亿元,同比分别增加62.7%、64.4%、45.5%。
(五)民生保障不断加强
1、就业和社会保障形势良好。1-3季度,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9.44万人,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0.18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5.3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63%,比上半年回落0.17个百分点。至9月底,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分别为417.86万人、416.04万人、294.89万人、378.08万人和273.12万人,比去年年末净增参保48.99万人、30.22万人、17.35万人、22.80万人和18.74万人。财政对民生保障支出稳步增长。1-3季度,全市财政用于民生支出达到378.39亿元,增长8.9%,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73.1%,比上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其中节能环保、科学技术、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支出分别增长34.0%、30.0%、17.1%、13.2%、11.6%。
2、保障房建设任务进展顺利
1-3季度,全市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37089套,已完成省下达全年计划的97.3%;竣工16617套,完成全年计划的72.3%。
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国内外宏观环境持续严峻,内外需求全面减弱,外贸发展困难加大,工业、消费增长后劲不足,全市经济难以迅速有效回升,部分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经营仍然较为困难,其长期性和艰巨性大大超越2009年的金融危机,经济运行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也多于往年,需要全市人民克难攻艰、共同努力。
0
搜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