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妙林:我的骑行日记——彻底崩溃的5.25
近日,开元董事长携团队玩起了骑行,出发挑战新藏线,以下是这位不畏困难、勇于挑战的董事长带来的骑行日记,展现团队的骑行风采。
5月25日 晴 西北风4-5级
今天,是川藏、环法、长香……等所有开元自行车队骑行历史上最艰难的一天。
今天是我们新藏行的第一天。按队长的说法行程安排得比较轻松,从独山子出发向西进,翻越天山到达乔尔玛,全程132公里。出发地海拔高度为756米,途中翻越一个无名达坂(新疆语达坂的意思是险要的山峰)海拔高度为2250米。下午再翻越著名的天山哈希根达坂3545米,到达后游览乔尔玛风景区后夜宿乔尔玛。
132公里,最高山峰3545米。对我们经历过川藏线、环法骑行、长春至香港5000公里的队伍来说,确实不在话下。权当新藏行的练兵而已。
不知是兴奋,还是前一天晚上写日记研究行程的原因,我一夜没睡好。到起床时竟然有点嗓子痛、咳嗽,吓得我赶紧找白加黑和金嗓子喉宝。
早上七点,西北的早晨天刚刚亮。我们匆匆吃了点干粮准时出发。出了城就看见一缕阳光照在天山雪白的山峰上,用美丽、壮观、妖娆来形容都不为过。此时我想起毛泽东在《沁园春•雪》的一句诗“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看到这等美景,谁都会止步,谁都会动心,谁都会感叹,人生是美好的……
队长看大家情绪,一反严肃的面容、严格的纪律,主动地说:今天行程宽松,有好的景,大家可以拍些照,只要不掉队就行。有这句话,大家隔三差五地停下来留影,上午也确实耽误了一些时间。
一小时后进入了天山山脉长长的山脚。一些看似下坡的路却以我们脚下的感觉成了上坡,看似平路都成了大坡。我起初以为是晚上没睡好,力量不够,但大家都惊叹是否遇到了怪坡。这时我想起一本书上写的话:人的感觉是相对的,是非理性的,是相对你感觉的参照物作出的判断。在大自然中,我们遇到了雄伟的天山山脉,看不到广阔的地平线,看到的只是延绵不断的路。因此遇到远方的上坡时,相对我们骑行的感觉是下坡。
这样的路我们骑行了一个多小时,进入了天山的山区。上午10:30,我们顺利翻了2250米的无名达坂。拍照留念后,快速向下滑行10公里后,在一个“守望天山”的字碑前拍了一张集体照后,翻越著名的哈希根达坂。
从无名达坂的坡底(海拔约1200米)到哈希根达坂顶峰3545米,爬坡高度约2345米,应该是一个不难的数字,约45公里路程,照我们骑行能力算,约4小时应该能完成。但事实却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
一,前三分之一的路程,全部都是延绵不断的上下坡,不断消耗着我们的体力与时间。二,坡度之陡峭超乎我们的想像。三,原来预测的侧顺风变成了逆风,而且风速度起码4-5级以上,有几个山口的风足以把人吹倒。四,后三分之一路段不断有塌方积雪的出现。五,原本预计轻松式的旅程变成了魔鬼式的体验。
中午13:30,后勤人员给我们找了一天旅程中唯一能“坐下来”吃饭的地方。一个在2100米海拔高度中的道班站。所谓“道班站”是一个破的不能再破、很多房屋内连门窗都没有的破房子。一个做饭的大妈说,她负责给7-8个修路的民工在道班站做饭,每月4000元工资,工资倒不算低,但没有电没有水没有交通,在荒无人烟的山里生活,她的艰苦可想而知。
因时间关系,我们没有请她给我们做饭,实际上她也没有来给我们做饭。我们要求她为我们做一个自带的干菜做一个汤,和着我们前一天在独山子买的馕,围在火炉前吃了本次骑行的第一顿中饭,汤里除了霉干菜叶子什么都没有,但比和着矿泉水吃干巴巴的馕还是要好得多。大家倒也吃得不亦乐乎。因此也应了我早几年前在骑川藏线时的一句话,苦和乐总是相对的,没有苦,永远体会不到快乐!为了感谢大妈的帮助,我们留了一箱自带的咸鸭蛋给她。
下午继续行进,我们不断在关注着海拔高度。2500米、2700米、2850米,时间已经超过了下午5点。这是我们原来预想到达的时间,但我们离峰顶还有700米的登高。700米在平时也许算不了什么,只需要两个小时就能解决的问题。但是离我们的预想差距之大让人意想不到。我们的体力消耗已经是强弩之末。队友问我此时有什么感觉,我说了一句:第一天的下马威。
气温越来越低,坡度越来越大,队伍拉得越来越长。每一分钟都在消耗着我们的体力和意志。山体滑坡和途中的积雪不断使我们中途下车推行。到傍晚七点,我们登高到3400多米的高度,离顶峰还有最后的三公里。我们最前面的一组人马已经能看得到山顶的建筑了,落山的斜阳将山顶上终年不化的积雪照射得金光一片,像一个个金色的宝塔。
两辆保障车还在后面等着迟到的队员,此时我们精神为之一振,竭尽之体力向顶峰发起最后的冲击,但此时我们发现前方路上的积雪中几辆四驱动的吉普车在积雪的路面上挣扎,好不容易才冲出险境。我们马上判断,我们的两辆两驱动的面包车绝对是过不了这段路面的。因此我们立即与保障车打电话,希望他们过了这路段后再等。但此时电话无信号,因此我们只好在路边等待他们的到来。此时的气温已降低到零度以下,接近山顶的寒风将我们几个穿着单薄骑行服的队员吹的浑身发抖。我们只好在没有积雪的路面上原地跑步取暖。一面是寒风和零度以下的气温,一面是穿着单薄骑行服且经过十二小时以上高强度运动后,已经把身体的热量消耗已尽的我们。不跑步,一个字,“冷”,跑步,三个字“没力气”。此时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崩溃”!!!
煎熬了半个多小时后,第一辆保障车到了,我们在后面推,驾驶员负责冲坡,冲了两次没冲过去。(说实话,一边是积雪,一边是雪崖峭壁,车轮一打滑后果不堪设想。冲坡,已经是冒险之举了。)我们请驾驶员把车退回来,装了防滑链,并且把车上所有行李都卸了下来,边冲边推,还是没能过去。此时第二辆保障车也上来了,此时全体人员都到齐了。大家认为铲除积雪没有工具,也没有太多的时间。我们在天黑前必须下山,否则会冻死在山上。因此大家齐心协力在积雪的路面上铺石块来防止车轮打滑。就这样,我们在这个路段上足足耽误了一个小时四十分钟,连推带冲冒险冲击了这段积雪的路面。
问题解决了,心情宽松了很多。虽然体力消耗很大,但最后三公里的登坡好像略显轻松。这足以说明精神的力量还是能起到很大的作用的。但想不到的是,在登顶后要经过一个长450米的隧道。第一辆保障车顺利过去了。第二辆保障车在隧道中间停下来开大灯为我们照明。我们借着手电筒灯光在黑暗中行进,全然没有发现地面上积着厚厚的冰。我们发现前面有辆车就刹车,一刹车我们走在前面的几个队员纷纷滑倒,多亏多年来的摔跤,也算是摔出经验来了,都无大碍,当然我也是摔跤中的一位。爬起来后第一个反应还是大声呼叫请后面的队员注意,第二个是请保障车赶紧开走。但又有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了。车轮原地打滑,不但不进反而后退(因隧道是在上坡中的)。没有办法,我们又延用老办法--推。但路面对我们来说,连走路都是很困难,不断有人摔跤,又折腾了半个多小时才把那辆车推了出来。
此时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好在这里天黑的时间迟。余光在雪山的反射下勉强还能看到一点路面。事不宜迟,赶紧下山。还有24公里的下山道路要完成才能到达目的地。此时的气温肯定在零度以下,我们穿上了所有御寒的衣服和手电筒,匆匆下山。下山途中,我们不断躲避着路边的积雪和山上掉在路面上的石块,小心翼翼的向山下冲去。没有多久,天完全黑了。因手电筒照射的距离有限,再加上白天已经融化的积雪在晚上渐渐积成了冰,我们需要保证安全,因此如果在白天这24公里下坡半个多小时就能完成,但我们实际上花了一个半小时。
到晚上23:45,我们全体队员到达了目的地--乔尔玛。此时我们已经冻得手脚麻木,浑身发抖。有位朋友给我发了个短信问候,说今天感觉如何,旅途愉快吗?我实在没法回答全部过程,只回了四个字“彻底崩溃”!
乔尔玛横贯天山的独库公路与伊乔公路的交汇处,这里地形险要,一桥架通南北,对南北疆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文化的交流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乔尔玛虽然是个镇,但乔尔玛地区风景优美,冰川纵横交错,填满山谷的是山谷冰川,还有冰斗、冰碛、冰垅、冰丘、冰舌、冰峰、冰湖、冰谷、冰珠等,在冰岩畔有雪莲。乔尔玛四周的赛横得勒湖、乌勒肯萨湖、博尔阔拉湖好似一颗明珠,碧绿晶莹。雪谷之中,伴随着乔尔玛东部的喀什河源温泉……书中这样的描写构成了我对乔尔玛向往,一个美丽的旅游城市。
但是到了乔尔玛后彻底颠覆了我的想像。乔尔玛镇上的旅店因积雪不化常年关门,唯一今天第一天开门的旅店仅20多个房间一大半都给了我们使用。店主还不停对我们说你们真幸运,要是昨日来这里,肯定没你们住的地方。当然旅馆没有空调和热水,(空调还没有开,我房间的热水不知道是不是给我另加的)没有毛巾和洗漱用品。唯一的客房家具是一张写字台,只能够放一台电视机。无奈我只能在窗台上完成了我的日记。
到晚上12点半,我们在旅店隔壁只能放一张餐桌的小餐馆用完很晚的晚餐。此时的我们不在乎吃什么,不在乎这餐桌根本坐不下这么多人,很多人站着匆匆吃完这一顿来之不易的晚餐。大家只想早点回去睡觉。当然也担心明天如何能完成比今天还艰苦的旅程。
晚餐后,队长竺江波宣布了一个令人开心的安排:明天行程与后天相换。上午休息,体力好的可以游览景点,午饭后出发,完成95公里的骑行。此时大家都没有去关注明天骑到哪里,关注的是明天上午可以休息。此时我在想,竺江波队长并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因他是工商局法制科科长出身,遇事一向严肃、严格、严密),还挺人性化的。
非常抱歉。本篇日记当晚实在没有体力与能力写了。是第二天早上写的。
感谢大家关注!
今天全程实际骑行135公里,累计登高4500米。
0
搜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