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妙林:我的骑行日记 • 5.31
近日,开元董事长携团队玩起了骑行,出发挑战新藏线,以下是迈点网独家连载这位不畏困难、勇于挑战的董事长带来的骑行日记。
5月31日 晴 气温 28度-36度
为完成最后一天沙漠公路250公里的骑行挑战,凌晨4:30我就起床了。早餐自己解决,是前几天留下来的水果、袋装牛奶与馕。5点还差几分,大家准备妥当后提前出发。西北的早晨与杭州有两小时的时差,现在还是一片漆黑。大家打开电筒,趁着沙漠早晨的凉爽全速骑行。一骑发现逆风很大。我们进沙漠骑行已经第三天了,对沙尘暴还没概念。在黑暗中只知道有点沙尘打在脸上的感觉。沙尘透过防风镜和围在脸上的围脖,吸入嘴里和眼镜里,非常难受。我们南方也感受过沙尘暴。但南方的沙尘是灰土夹杂着粗沙。但在荒漠中却是一片细沙,吸入嘴里吐又吐不出来,在嘴里稀里哗啦特别难受,不由地速度慢了下来。2小时后第一次休息,天才慢慢亮了起来,发现根本看不到100米以外的景物,只看见阵阵狂风夹带着满地的沙尘向我们扑来,穿过路边的灌木,一下子在马路边积起黄色的沙土。
在荒凉的沙漠中应该是寸草不生的,但修建塔里木沙漠公路时,投资者在道里边每隔4、5公里,设立了一个深水泵站,将地下水通过泵输送给马路两边的灌木林。灌木主要有生命力比较旺盛的红柳、沙枣、芦苇等,防御风沙的侵入。此成果被国家评为一等奖和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上午的沙尘暴已经将荒漠中的沙土透过灌木推向了路面,可见沙尘暴之大,给我们骑行增加了不小难度。
上午8点,我们在沙尘中艰难地骑行了60多公里,保障车给我们送来了从萧山带来的开元粽子。在异地他乡的塔里木荒漠中,能美美地吃上一顿粽子,大家的心情一下子好了许多。
上午10点以后,沙尘暴渐渐小了点,但逆风依旧。随之而来的高温让我发现自己有点不对劲,老想打瞌睡。我向队友要了一瓶咖啡,喝了后无济于事,同时感到口干舌燥,接连喝水仍不能解渴,我明白是中暑的前兆。在休息时我连连喝了两瓶藿香正气水。队友发现我速度慢了下来,轮番为我领骑挡风。我勉强坚持着。中午1点左右,我们第一方阵的六位队友已经骑行了150公里左右,离预计要吃中饭的一个叫肉馕店的地方还有20公里左右。此时逆风越来越大,卷起的沙尘在公路上猛冲翻滚肆虐,冲刷着我们的眼睛和嘴巴。与此同时,猛烈的阳光烤得汗毛都竖了起来。头痛、腿软、腰痛、两眼昏花,我用矿泉水连连浇在头顶上都无济于事。此时用“折磨”来形容应该是最恰当的。我此时只有一个想法,千万不能成为沙漠段的第一个退出者。
中午1:50分,我们到达了预定的地点:沙漠公路507公里处的肉馕店。与其说是一个餐馆,不如说是用木板搭起的工棚。吃饭的地方和烧面烤饼的地方在一起。四周没有任何遮拦,棚子后面是一家五口人住的地方。这样的餐馆如果是在萧山,绝没有人会进去看一眼的。但在荒漠中方圆百余里独此一家别无分店。不知是位置好还是饼烤得好,据说在塔里木公路上还有很多人都能说得上这家店名,也是往返沙漠公路上大货车驾驶员的“驿站”。
一进店,我连喝了三、四瓶水,躺在了棚子下面的一张大床上(不知是给客人准备的还是店家自己用的),倒头就睡。等到店家为我们烤好馕(此馕做法非常有特色,可惜我食欲不振没有尝出味道来)和烧好面条,我起来强制自己吃了几块馕和一碗面条,又倒头就睡。大概睡了半个小时,看看桌子上还放了好几碗面条没人吃,原来好几个队员情况都相似中暑没有了食欲。此时队友黄一平(来自药监局)为我们在脖子上面擦了白花油,顿觉清醒了很多。
我此时重新围着这家沙漠中的“驿站”观察了一下,这家又破又旧的“房子”在漫天的风沙中风雨飘摇,多少年来经历着狂风和沙尘,但它却生活了下来,不,应该是还坚强地“活着”,多少年来为我们路过的人们遮荫避风,使我想起了塔里木荒漠中的胡杨:千年不死,死而不倒,倒而不腐……
下午三点,天气越来越热。队长命令赶快出发,因为还有70余公里路程,否则赶不到目的地。此时我已恢复了许多,我想应该为大家鼓鼓劲,于是大声唱了几首歌后又重新踏上了征程。但此时队员徐卓准备出发时连连呕吐,我们劝他不要再骑了,但他在另外几位队友陪伴下,坚持骑完了整个沙漠段的行程,时间比我们晚了两个多小时。他们到达目的地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精神可嘉。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我想是很难完成的。
到此为止,全队14个队员已经全部完成了塔里木沙漠段的骑行,弥补了天山段的遗憾。
两个骑行段结束了。这里要提的是,不管是摄影师波波、还是为我们写报道的张书,还是老韩、郭荦、驾驶员小孙,为我们的后勤服务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没有他们的服务,我们就不可能有这么顺利。特别是老韩和郭荦,请了假出来为我们开车的同时跑上跑下采办食品提供服务。如果不是志同道合,岂能如此!
艰难困苦的“死亡之海”我们平安而过,更大的困难还在后面。能否过关,谁也不知……
0
搜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