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妙林:我的骑行日记 • 6.03
近日,开元董事长携团队玩起了骑行,出发挑战新藏线,以下是迈点网独家连载这位不畏困难、勇于挑战的董事长带来的骑行日记。
6月3日晴 气温24度-32度
今天是激战前的前夜,明天开始就是新藏公路的骑行。这个号称是世界上最高的公路,为这条公路,曾经发生过一场战争。有个作家叫公丕才,曾经写过一部报告文学,书名叫《一条山路和一场战争》。这条路就叫新藏公路,又称国道219线,全长2900公里,途径36条冰河,38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冰雪达坂,路面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零下9度。每年通行时间为6个月,是新疆连接西藏阿里地区乃至整个后藏地区的唯一通道。
报告文学《一条山路和一场战争》这样写道:耸入云天的山道,像条洁白的哈达,把新疆和西藏连在了一起。但是,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条历时八年,耗废巨资,贯穿喀喇昆仑、冈底斯、喜马拉雅山脉的和平之路,却像一条被恶魔点燃了的导火索,燃烧在中印两个文明古国之间……
新藏公路的开通,不仅结束了旧中国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也开劈了一条西北地区通向阿里以及后藏地区的最佳捷径,对巩固西藏边防,发展阿里经济,促进西藏地方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58年10月公路通过国家正式验收后,交付新疆和西藏两个自治区共同使用。但公路开通后却引起了印度尼赫鲁政府的极大不满。尼赫鲁来中国曾向中国总理提出交涉,得不到满意答复后单方面向中国政府提出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要求,并增兵边境一线抢占了各个争议区,以回报中国的那张标有新藏公路的老版地图。日后几年中国与印度进行无数次谈判,但无果而返。印度军队下令在中印边境全线实行推进计划。越过麦克马洪线,不断扩大占领范围连续挑起事端。
1962年10月17日,经毛泽东批准,中央军委下令向中印边境的中国边防军下达自卫反击战争。10月20日对印度自卫反击战争正式拉开序幕。11月20日,经一个月的时间,我军在中印边境全线收复全部失地,入侵印军全部被打回到1959年9月7日实际控制线以南。
1962年11月21日零时,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宣布我军在中印边境全线单方面实施停战,撤出战斗,并于当年全部撤回到1959年9月7日的实际控制线我方领土20公里以内。
中印战争结束后,印度国防部公布了他们伤亡的数字:
战死:1383人
失踪:1696人
被俘:3968人
书中最后写道:
叩问山道:
你的尽头离战争还有多远,
愿这条山道永远通向和平,
愿这条山道永远连着友谊。
当然后人评价这场战争是:中国人是赢了战争,输了国土,让出了相当于三个台湾省,或一个浙江省的国土,当然这是后话,鄙人无权评论。
这条路写多了,还是回过来写今天的行程:今天上午休息,游览香妃墓(据说是电视剧“还珠格格”中乾隆皇帝的妃子),游览了喀什古城。
西部的喀什相比中国其他城市千篇一律的建筑风格还算有点特色,难怪有人说喀什“白天像中东,晚上像浦东,左边像非洲,右边像欧洲”。“白天像中东”是指喀什是个多民族的穆斯林教地区,建筑像中东,人像中东人。特别是目前的非常时期,街头上是一群群全副武装的荷枪实弹,最热闹的广场上还停着一辆装甲车,挺吓人的。晚上灯火辉煌,非常热闹,有点夜色浦东的味道。左边像非洲,是喀什的老街,像非洲的贫民区。右边像欧洲,我倒觉得不是很形象。说到装甲车和全副武装的军警,不得不说说一路的检查站,我认为大可不必。大多检查站,都是形式主义,根本起不了作用,反而搞的人心惶惶,很容易引起好人反感。我想对付恐怖分子还是要依靠老百姓的力量,内紧外松,以预防侦察为主,比如可用大量的便衣军警,反恐防恐。从新疆一路下来,我们发现民族对抗情绪不是很浓,坏人只是很小部分,千万不能把老百姓对立起来,这才是上策。
因导游靳小姐生动的介绍,受益匪浅,懂得了古丝绸之路与文明古国的历史风貌,了解了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以及墓地安葬习俗等等,还参观了新疆最大的清真寺,对穆斯林教有了大致的了解。
午饭后,我们乘车从喀什市出发,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车程,赶到叶城——新藏公路的起点零公里处住宿,准备明天开始起9天的“天路”挑战。江波队长大致对新藏天路的情况作了下介绍,他说这次挑战是我们历史上最艰苦的一次,第一是爬坡高度历史之最,第二是海拔高度历史之最(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第三要穿越1000公里的无人区,基本上没有住宿和吃饭点,同时要求后勤人员为我们准备七天的干粮,并对每人的定量做了规定:每人每天不得超过2个苹果、2个梨、3包方便面和一袋饼干,当然矿泉水和馕基本保证供应。
大家不寒而栗,有个新队员悄悄的说,早知道这样,我就不来了。
后悔已晚,此地没有航班,只有勇往直前。
0
搜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