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斐:信义之争 融绿江湖
融创、绿城都是开发商中的佼佼者,孙宏斌孙董、宋卫平宋公也都是江湖里的大佬,然而“融绿案”事件发展之戏剧化让不少业内高人大跌眼镜。
细数岁末闹得轰轰烈烈的大事件,融绿案当仁不让必在其列。融创、绿城都是开发商中的佼佼者,孙宏斌孙董、宋卫平宋公也都是江湖里的大佬,然而事件发展之戏剧化依然让不少业内高人大跌眼镜,笔者虽然是江湖末进,也大胆议议“融绿案”的风风雨雨。
首先,两位主角都不是普通人。
孙宏斌孙董,清华毕业也读过哈佛,25岁时就成为联想少将,负责全国IT分销网的建设,比杨元庆资历都老,影响都大。曾经在联想集团因保护当面冲撞柳传志的部下,被公司以挪用公款罪名送进监狱服刑5年,而提前出狱后也正是联想董事长柳传志给了孙宏斌50万宝贵的天使投资于1994年在天津创办著名的顺驰地产,2004年顺驰全国攻城略地销售额达到惊人的127亿(万科当年全国销售额不过90多亿),但由于扩张太快,2007年受制于资金链断裂,濒临破产的顺驰出售给香港的路劲基建集团。在众人以为孙董再难翻身之时,孙董又借2003年成立的融创翻身,成为地产界的一方诸侯。孙董的人生可谓跌宕起伏,而在融绿案中孙董的做派也是值得称赞。
宋卫平宋公,浙江绿城创始人,绿城房产销售额连续7年位居浙江省房产业界之首,宋公的功劳巨大。杭大历史系毕业,教师出身,94年珠海闯荡回杭州身无分文,借了15万元,开始投资房地产,后来又向朋友借了300万元来投标项目和买地,95年成功开发一系列高端住宅项目站稳脚跟。被业界称为唯一注重产品品质的“工匠级”地产商,宋公在融绿案前一直有很不错的口碑。绿城也经历过09年金融危机的洗礼,一度濒临破产,同样经历过大风大雨。
而融创和绿城的交集正在两年前正值绿城最为艰难的时期,高峰时绿城的净资产负债率一度达到148.7%。孙董在双方联姻之时曾高喊,“这个行业,绿城要是死了,不公平。谁死也不该绿城死,就它认真造房子,就它把房子盖得好。”2012年6月,上海融创绿城控股公司成立,双方各持50%。而随着地产行业形势不断恶化,2014年5月,宋公一则退出绿城的消息震动业内,“大师”退役的慨叹不绝于耳,也有人提出宋公应该是将专注发展于代建业务的蓝城,走轻资产的道路。然而14年下半年政府对地产业的态度发生巨大变化,限制政策逐步放宽,我们看到了戏剧性的一幕,14年10月底宋高调“回归”,一方面是融创声称获得绿城董事会批准,斥资155.4亿收购上海融绿,一方面是宋的否认“这是融创单方面决定,我们之间有很大的分歧。” 于是越演越烈,抢公章、媒体口水仗、司法介入,直至一月底,融创宣布退出,宋公偿还融创购买股权的62亿港元。
故事跌宕起伏,也进入尾声。虽然充满戏剧性,这次明争暗斗却恰恰反映了中国地产江湖的许多潜规则,值得玩味:
一、契约精神。且不论初衷,无论如何签署了合同就该认真对待,以各种理由撕毁条约,即便对方不计较,旁观者也是愤愤不平。西方社会自然容不下,中国传统文化还是有“信”字的讲究。
二、人情世故。中国社会甚重人情,孙董在绿城债台高筑之时挺身而出,扶绿城一把,宋公打算退出时接手绿城也没有皱眉头,宋不在绿城时孙董兢兢业业,销售回款率屡创新高,姑且不看这样做是否对孙董有利,至少面上孙董都是做到位,也尊重中国的“人情“文化。然而反观宋公,行业回暖公司好转是事实,转身撕毁协议拿回股权也是事实,人情上弱了不止一筹。且不论宋公 “小业主要求“之说是否服众,退一万步如果说宋公不愿离开亲手创立之绿城,那么半年前高调退出又作何解?无视人情文化,宋公又输一筹。也有人说,利益面前,契约精神、人情世故都放一边,若如此作为,宋公恐难为后来表率。
三、国资进退。宋公在清退孙董的融创股权后,第一时间转让给国资背景的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不禁让人浮想联翩。以转让的速度看,交建估计早已介入。那么交建在宋公进退绿城所扮演的角色究竟是什么,就更令人遐想了。最近国资背景的金融集团在地产界攻城拔寨已不是新闻,所谓PPP公私合作,笔者大胆妄议,其实与其说是国退民进,民企在国资的壳里做文章,不如说是国进民退,国资进入优质民企在民企的壳里搞合作。从国资的角度看,一方面国资获得市场认可的低估的优质资产,另一方面国资也获得匮乏的流动性,又何乐而不为?
四、气度格局。中国人好排场,讲面子。宋公以往在场面上也都是撑得住的主儿,这次如此狼狈显然也是有难向外人道的苦衷,不必再深究。然而孙董进退有据,里子没有大损失,面上挣足了气势,不能不树大拇指。说白了,两年的突入上海战略,眼见是泡汤了,但是虽败犹荣,此次融绿案,业内对孙董评议见涨,这种无形资产的收益,未必真正输过放弃融绿。
融绿案,现今看已是落幕,但此中曲折,相信数十年后依然可以津津乐道。希望地产江湖多一些正能量,也多一些气度格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