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看酒店中西式管理重要差异

迈点网 · 2015-02-25 09:50:12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西式管理是探索式前进,逃不出“探索、研究、论证、结论、被推翻”的循环,而中式管理是概括全局,抓住核心并各取所需的发挥。

  注:本文为黄建祥读《三国》系列:《三国》里的管理智慧1--滚滚长江东逝水

  大家对于《三国演义》应该是再熟悉不过,即便是没有通读过的人,也能讲出几个人物,道出几段故事,可谓是深入人心,民间常有“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的说法,可见对于少壮派来说,《三国》是一本很好的读物。遗憾的是一直以来大家都把《三国》当做是古典文学名著,这就让《三国》的作用受到了局限,其实《三国》是一本非常好的管理学著作,涉及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说起管理学,我们现在所接触的绝大多数是西方的管理学说,起源于大工业时代,分为不同流派各自阐述,然为什么《三国》也会是一本管理学著作?似乎这里面只是历史改编的故事,并没有管理学的那种理论化的元素和内容。

  我想这正是中国人的高明之处。管理作为一门学问,古代被冠以“帝王之术”、“治国之术”之名,可想老百姓学习管理,学的很通透,个个都是专家,会有什么后果?统治阶层肯定坐立不安,莫非要取而代之?因此中国人早就将现代管理学中所提到的许多专业的、高深的知识通过故事、寓言、俗话、神话、占辞等老百姓耳熟能详,易于理解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与道德相结合,将“术”提升到“道”的程度,达到“术道”合一,《三国》正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三国》中的人物可谓是层次多样,有领导级人物:大有曹操、刘备、孙权、袁绍、刘表、董卓等,小有公孙瓒、马腾、张鲁等;有干部级人物:智者有诸葛亮、司马懿、周瑜、贾诩、陆逊、郭嘉、荀彧、沮授、田丰、徐庶等,庸者有何进、蒋干、淳于琼、蔡瑁等;勇者有关羽、赵云、张飞、曹仁、张辽、李典、程普、黄盖、太史慈等;诳者有祢衡、许攸、杨修等……。每个人物都有一段故事,都有有誓死追随的,如关羽、赵云等;有战败归顺的,如张辽,太史慈等;有言过其实的,如马谡,袁术;有晚节不保的,如于禁等;有祸从口出的,如杨修、祢衡等;有遗臭万年的,如董卓、吕布、李傕、郭汜等;有慷慨就义的,如高顺、黄忠等……。

  《三国》里的故事也变成了成语,例如: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望梅止渴、乐不思蜀、单骑救主、舌战群儒、过关斩将、草船借箭、割须弃袍等,每段故事都值得细细品味;还有一些俗语也源于《三国》,例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身在曹营心在汉”、“赔了夫人又折兵”等等;还有一些歇后语,例如:“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等等。

  细细思考,现代管理学中提到的领导、控制、沟通、授权、激励、危机管理、绩效考核等,在《三国》都有提及,这也体现中式管理与西式管理的重要差异,就是西式管理是探索式前进,“长江后浪推前浪”,逃不出“探索、研究、论证、结论、被推翻”的循环,而中式管理是有一批高智慧的人,站在很高的高度先把全局概括了,抓住了核心,剩下的就是我们在这个局里各取所需的发挥。《三国》就给我们提供了这这样的一个局,大家各取所需,各自领悟,没有标准答案却更令人更加回味。

  声明:迈点专栏文章均出自迈点专栏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文章内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迈点网立场。

0

评论(0)

邮件订阅 吐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