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酒店新民宿,文化与制度要并重

迈点网 · 2015-03-19 16:43:26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民宿,就是在体验当地人文的同时让人找回一种归属感、满足感,它依托于文化,又要靠制度来维护。

  当今酒店业经常可以听到“民宿”这个词,台湾的垦丁、花莲、泰国的清迈、芭提雅等等都是民宿发展成熟的区域,国内诸如云南的丽江、大理,杭州四眼井、青芝坞,厦门的鼓浪屿和江南古镇中最具代表性的乌镇、西塘等,也都是极富特色的民宿。

  但是值得我们警惕的是,民宿并不是找几栋老建筑,摆放几件老物件,装修一下就可以,如果不深入挖掘其内涵,注定要转向客栈。

  民宿的概念起源于十八世纪的欧洲,部分高官贵族流行到农村休闲度假,但是当时农村休闲度假尚未全民化,于是高官或者贵族便临时借用农村用房或民居,形成了早期的民宿概念。可惜直到现在,国内的民宿很多还只停留在概念的阶段。

  目前来说,我们认为的民宿基本上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

  1.环境资源特色(通常是当地特有);

  2.人文资源特色;

  3.生活体验特色;

  4.建筑特色(这个主要建立在我们保存的很好的有限的古建筑,特色建筑等);

  5.经营者特色(经营者本身就是有故事的人);

  6.当地地方美食特色。

  然而,只是有特色是不够的,当前民宿的发展形势不算乐观。大家都想做文化、挖掘文化,但是很多都流于形式,我们需要明白,文化必须是能传播,互动,交流的,不是摆起来看到就可以,如果不被认可,文化反而成了负担。例如现在的某些民宿,看似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某些文化,但入住的客人往往只会停留在看景色阶段,除非客人对民宿的文化有过深入研究。

  近年来,各地民宿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并发展,样式不一,很多民宿除了本身文化特色把握不到位以外,还面临着其它困境:

  1.相关政策体系政策不完备,研究得不够深入,存在表面化现象。

  2.民宿以个体居多,零散为主,部分地区还有没有形成较大的集合体。

  3.民宿多以旅游城市或景区为中心,以圆形进行辐射,过分集中,存在同质化经营现象。

  4.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虽然有部分人员有思想、有文化底蕴,但是整体欠佳,传承问题难以解决。

  5.整体特色不明显,设施设备不完善,没有很好地结合当地的规划、民风民俗。

  综合看来,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民宿管理办法是最大的问题。因房间数量少、古厝年代久远、硬件配套不够规范等问题而无法套用酒店的相关标准,民宿很难通过公安、消防、卫生等多个部门的验收。民宿毕竟与酒店不同,不可能拥有与酒店一样的标准配备,因而急需一套专门针对民宿的相关管理办法,需要得到官方的认可。

  改善民宿现状,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深入研究,完善相关政策体系。由政府、学校牵头,重点研究顾客心理、民宿规划,争取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借助国内外特色案例。

  2.落实管理,建立行业规则,完善经营方式。我们必须明确,民宿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到底哪个部门可以管,出现问题谁该负责,建立行业规范刻不容缓。

  3.制定规划,突出特色。现有民宿存在乱占地、同质化现象,政府主管部门可以借鉴其他成功案例进行合理规划,突出当地特色,通过环境营造、房屋建筑的规划及特色经营引导,进一步彰显地方特色,

  4.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经营品质。针对目前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现象,需要加强培训,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完整的、系统的培训,不但要提高服务意识还要提高眼界和经营理念!

  民宿,就是在体验当地人文的同时让人找回一种归属感、满足感,其精髓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是人与文化之间的交流!民宿做得好,势必会成为当地文化的载体,变得富有情感。作为行业人,更应该理解民宿的真正含义,未来民宿的发展,仍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迈点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0

评论(0)

邮件订阅 吐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