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安迪:互联网时代和工业4.0随想

迈点网 · 2015-05-08 13:57:06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未来的商业竞争将会聚焦在——你能够掌握多少数据、你能够多准确地分析数据、你能够多么有创造力地运用数据来改进和制造产品。

  当下,这么多人出来说“互联网时代”和“工业4.0”,把本已混乱如麻的思维世界又颠来倒去的团上很多团。也难怪,在如此百家争鸣、斗艳怒放的好年景中,人们本就应该是一心唯恐天下不乱的,而那些非要想弄个明白,捋出个顺序的“死脑筋”,就难免会搞得抓耳挠腮,辗转反侧了。

  在诸多耳熟能详的语录中,我们知道了互联网时代要么是烧钱不眨眼的“免费模式”,要么就是一条致力于把猪赶到“台风口”的“追风之路”。工业4.0要么是无所不能的智能化机器人“战队”,要么就是一堆神奇的3D打印机连接起来的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的“任性”企业。当然,还有它们的兄弟“大数据”,出现在几乎所有你能看到的听到的领域,让我们向往,又让我们恐慌,让我们觉得终归有一天或许连打个嗝儿放个屁都会被用数据记录下来,然后上传到有朝一日企图要毁灭人类的终结者总部那里去。

  物联网时代

  然而,就在前两天,偶然翻开一本往期的《哈佛商业评论》,我大学时的管理学界偶像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的一篇《物联网时代竞争战略》,终于让我感觉到,还是有人在想给这个混乱的世界指条明路的,而且那一道光束真的能照得人茅塞顿开。

  波特认为,“工业4.0”无非标志着“互联网”深入发展之后所形成的一个新的竞争时代,“物联网时代”,而当下的和未来的所谓“互联网时代”,或许已经是或将要是这个波特所说的“物联网时代”了。

  所谓“物联网时代”,就是所有的“物”,也就是产品,终将全部被并入网络,参与大数据世界的建造,一刻不停的追踪客户的行动轨迹、使用习惯和产品运行状况,从而使商家能够更广泛更详尽地挖掘客户的需求,改进产品的缺陷,以便更高效地制造出更贴近客户的产品。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连一双袜子、一件内衣也会载有微小而有效的“传感器”,不断的回传我们的身体能量流向、健康状况、穿戴习惯、甚至情绪变化,从而让更“贴心”的“它们”以及“它们”的关联品、衍生品被层出不穷地研发出来。

  波特的大师之笔在于为我们点明了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之前和现在所认识到的互联网重在把“人”连在一起,从email到社交网络,从网上商城到兴趣社区…..而现在已经在发生和将要全面发生的变革是所有我们所用的“东西”将被连接在一起。而与之息息相关的是,未来的商业竞争将会聚焦在——你能够掌握多少数据、你能够多准确地分析数据、你能够多么有创造力地运用数据来改进和制造产品。

  物联网时代,拼什么?

  因此,对于炙手可热的“工业4.0”来说,智能化、机器人技术、大数据的运用只是一身身雕龙刻凤的“行头”,而穿上行头能否唱出好戏则将取决于一个简单而又多变的词汇——服务。而这一次,服务二字,将不再是工业人们早已习惯的“产品售后服务”,而是会变成那种比酒店butler service还要细致地包含着全体验“沟通、互动、调整、创造”系列化行动的服务,这种服务的实现,将起始于一个个植入产品中的各类“传感器”所回传的海量数据,然而却需要更多的依赖“高情商”的员工个人智慧才能够被有效地完成。

  试想,在数据的获取、储存和编辑都变得越来越简便的时候,在茫茫的“云”海中,数据本身的分量之于竞争或许反倒被削弱了很多,而与此同时不断攀升的筹码却很有可能是基于个人情感的“直觉”、“揣测”、或是“哲思”,就像达芬奇对于飞行器的揣测和勾描或许只是基于对于飞翔的好奇,然而却足够让后人为之惊叹和迷恋的。而在这个3D打印技术已近无所不能雕琢的时代,或许制胜的法宝就是我们的组织里是否能够拥有足够的“情圣”、“思想家”和“妄想狂”!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迈点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0

评论(0)

邮件订阅 吐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