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祥:星级酒店是时候布局三四线城市了
三四线城市的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市场也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成长。现在投资三、四线城市,应该是一种理性的战略布局。
斯塔特勒曾经说过,饭店经营成功的根本要素是“地点、地点、地点”。
一、如何看待现代酒店的选址
1、酒店位置的固定是任何时代都要面对的
不论在任何时代,酒店都与其他的商业企业不同,一旦建成就必须面对位置不能再变的现实,我们不可能像别的商业企业那样,追着市场走,当一个区域的市场已经不适合我们生存了,我们就换一个区域。酒店投资中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过高,而这相当大的一部分投资都无法移动,人员可以调整,市场可以转移,但是酒店走不了。所以,所有的酒店在投资前都必须对自己的位置进行认真选择,这是任何时代都一样的。
2、酒店选址看的是消费者心理和行为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人的出行方式变化太大,消费理念变化太大,所以有许多业者看到原来地处闹市的酒店生意可能还不如地处郊外的酒店了,他们说选址对于酒店来说已经不重要了。
其实选址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对于酒店经营者而言,选址的实质是把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20年前消费者愿意去哪里消费,许多人认为是地理位置决定的,其实是当时人们的消费心理推动的。20年后的今天,消费者消费心理与行为在变,人们选择去哪些地方消费,或者不去哪些地方消费,也并不是随机的。为什么原来的闹市区如今却生意清淡?而地处郊外确生意兴隆?这是经营业者需要思考的。事实上,不是位置不重要了,而是我们在用新的选址标准在选择酒店的位置。
3、选址反应企业的发展战略
酒店对位置的选择也是对目标市场的一个定位,不同等级的酒店需要不同消费能力的顾客,于是我们选择不同的城市发展,不同的区位建店,我们需要有一定消费能力的基础顾客,也希望占有一定区域的市场。酒店选择什么样的城市,这是一个企业的投资战略决定的,通常情况发达的城市,必然有相对数量较大且稳定的客源市场,但同时也意味着激烈的竞争;而处于快速成长中的城市,虽然客源市场尚不成熟,但相对较早的进入,却也可以让企业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占得一线先机。
二、“三、四线城市”是否值得关注
1、“三、四线城市”已经今非昔比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国人已经适应将眼睛盯着一、二线城市的快速发展,许多人总是在适应“‘今天’的一、二线城市”,二十年前人们看到北、上、广,觉得“城市就应该是这样”,如今看着北、上、广,依然觉得“城市就应该这样”。然而,通过统计数据我们能看到,以此次公布的阜阳为例,其2014年的GDP总产值1146亿美元,并多年持续保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增长幅度。这一数据相当于1995年的重庆(1123亿美元),1996年的天津(1121亿美元),2013年的银川(1150亿美元)。我们需要看到如今的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已经让“三、四线城市”的状况不再是多年前的老样子了。
2、经济转型让“三、四线城市”潜力巨大
2015年,世界的眼睛都在盯着中国,许多人看到了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情况较之于往年有较大幅度的下调,于是有人开始过度的担心中国经济的走向。但是正如克强总理在2015达沃斯论坛上提到的那样,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是因为经济发展模式调整带来的,改革必然带来阵痛,而改革的结果也将必然带来新的增长活力。
过去三十的经济增长,从区位上看我国的许多“一、二线城市”已经进入一个相对较为成熟的成长阶段,个别一线大城市甚至已发展的近乎饱和的程度。未来一段时间,随着产业链条的转移,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中西部三、四线城市必将会有更大幅度的增长空间。
三、“三、四线城市”是时候开始布局了
许多人担心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走势,但是要知道中国的经济基数庞大,我们的经济增长依然不可小看。即使如许多经济学家提出的那样,今年较之往年,中国的经济增速将放慢许多,但6.8%的增速在世界主要大型经济体中,我们依然是最快的,且快速增长的重心正在向中西部地区和三、四线城市转移。以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我们依然每年在创造一个新的“瑞士”。
当然在三、四线城市建酒店,并不是蜂拥而上,毕竟三四线城市的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市场也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成长。对于现在投资三、四线城市而言,应该是一种理性的战略布局,是基于长远发展眼光而有选择的思考,并且布局的企业要能够承受初期发展之“痛”,也要有勇气、有能力承担培养尚待成长的区域市场。
看看我们行业成长的历史,如今我们布局“三、四线城市”,是否十分类似于二十年前我们将酒店开进那些当时的“一、二线城市”时遇到的情况呢?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迈点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0
搜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