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投资热:资本的蜜糖 谁的砒霜?
对省一级政府来说,按当下的形势,“十亿旅游项目免谈,百亿项目可谈,千亿项目兴奋。”这不禁让人疑惑:旅游投资需要这么大的资本体量吗?
在2016年的国际投资论坛上,王健林发表了题为“旅游是最好的投资”的演讲。
正如他所言,旅游投资是国家的产业方向,是最长寿、最环保、最能发财、最富民的投资。众多企业家皆认为未来的旅游市场需求仍会膨胀,为了经济转型,政府对旅游业的支持只会增强不会减弱,所以旅游这个领域存在大量投资机会。
数据早已反应了当下的“旅游投资热”。
2016年全国旅游投资近1.3万亿元,同比增长29%(2017年全国旅游工作报告)。企业家、政府、投资人各方都为大好形势而兴奋,竞相追求“大项目”,某国有旅游集团去云南一张口就是投资1500亿,另一知名央企进军四川也是号称千亿以上的投资。
对省一级政府来说,按当下的形势,“十亿旅游项目免谈,百亿项目可谈,千亿项目兴奋。”这不禁让人疑惑:旅游投资需要这么大的资本体量吗?
旅游投资热:增速惊人、热衷大项目
对比近五年来我国的旅游投资增长情况。2012年我国旅游直接投资额为3599亿元,同比增长42%;2013年达5144亿元,增长27%;2014年旅游业实际完成投资7053亿元,同比增长32%;2015年完成旅游投资10072亿元,首破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42%!
2016年,全国旅游投资近12997亿元,虽然增速降低(基数变大了),但仍有超过2000亿元的增值!足见近几年我国旅游投资增长速度之“恐怖”、规模之“惊人”!
在旅游投资这条阳光大道上,民企、央企你追我赶,各显神通。
2016年民营企业旅游投资积极性高涨,占旅游投资总额的59%,继续超过半壁江山,实际完成投资2413亿元,同比增长27%,比去年提升一倍。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互联网企业TOP10中有9家已投资旅游产业,房地产企业TOP5均在投资旅游产业。
同时,央企投资力度不减,仅以旅游投资界的“土豪”华侨城集团为例:2016年签下超过4000亿的投资大单,进入深圳、四川、云南、青海等多个省市大举开发旅游项目。
(图片来源:华侨城集团)
此外,根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据,2016年全国在建的旅游综合体项目2027个,在旅游综合体项目中,投资额在100亿元以上的大型旅游综合体项目131个,已完成投资3529亿元;投资额在200亿以上的大型旅游综合体项目45个,已完成投资1493亿元。
这么多旅游“大项目”投资者背后的诚意几何?大体量投资可能会带来哪些弊端?
旅游大项目投资:诚意与弊端
除去项目自身要求资本密集的景区如主题公园、度假区等,很大一部分旅游“大项目”是以一定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为基础的大型旅游综合体,这些项目投资上百亿、两百亿都不足为奇。
但是,投资旅游综合体的主力军是由第二产业成长起来、需要调整结构以应对产业格局变化的房地产企业。这些企业财力雄厚,在投资上也呈现重资产、大体量的偏好。
投资方在做旅游综合体时,偏好采取传统的房地产开发思维与模式,或者只是借投资之名囤积优良的旅游资源待日后开发。
缺乏核心吸引物、同质化等旅游开发层面上的问题,在这些项目上都可以用“强大的”地产来弥补。实际上,多数旅游综合体都是披着“旅游”外衣的“地产”。
有多少大型旅游投资项目被地产“绑架”了?看海南岛上拥挤着多少知名房企、聚集着多少价值数百亿的旅游地产项目便知一二。
国内某旅游经济强市的市长说过,50亿以上的项目局长去谈,10亿以上的项目副市长去谈,2亿以上的旅游投资项目他亲自谈!意思是,大体量资金砸不出成功的旅游项目,真心实意做旅游,2个亿就够了。
旅游作为一个强市场导向的产业,对企业而言,重资产运营固然有利于取得市场地位,但也很可能会拖沓投资者和经营者的步伐。高投入不等于就有高产出,与其以“壮观”与“磅礴”作吸引物,不如以灵活开发应市场之多变。
再者,大笔资本除却创意、设计等,落实到建设上,莫过于钢筋水泥的堆筑。无桥隧的高速公路每公里造价千万,那上百亿的投资化作建筑材料是多么惊人的体积!
对于观光型景区而言,如此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景观可能会遭到破环不说,生态环境受到的影响就够环保部门头疼一阵了!
旅游投资热的“幕后推手”
地方政府“过度重视”是催生旅游投资热的原因之一。
在经济下行、各行业发展速度放缓的背景下,我国的旅游业仍迸发出强劲生命力,业态、竞争、创新等方面尽现一派生机勃勃之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主题下,国家连续出台有关休闲旅游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旅游业迎来政策蜜月期。
旅游业的强经济带动作用和政策风向令地方政府格外重视旅游业的发展,部分执政者好大喜功、追求GDP增长,或为了体现政绩和影响力,力推大项目上马,对大体量的旅游投资开绿灯,加速了社会资本涌入。
另一方面,投资方亦“别有用心”。
时下经济缺乏活力、央行“放水”致使流动性过盛,投资商拿着热钱寻找出路。行业发展持续向好又受政策扶持,因此投资旅游业被认为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出口,更何况借旅游之名,更容易从政府手中获取优良的旅游资源。
手握大量优质旅游资源,把项目当平台,用政府信用继续做投融资,后期视行情择机开发,一些旅游项目进入实际操作可能要数年之久;而且这些企业真正懂旅游开发、真心实意做旅游的不多。
此外,许多地方政府采用PPP等模式来建设旅游项目,此举刺激了投资商高投入、做大工程的欲望,导致了投资商与政府目标不一致的缺陷和风险。
而当下的旅游投资又过于依赖资本一侧,缺乏市场的理性引导,损耗了投资的效率,重复型、烧钱型、圈地型及泡沫型投资都在增加。
旅游投资应回归理性、脚踏实地
应当发现,真正的旅游类项目开发并不需要大体量的投资。除却旅游地产,投资旅游业的民企中功成者寥寥;投资成功的自然资源型景区中,由央企运营的无几。
地方政府应抛开天马行空的幻想,莫奢望某位“财神爷”将一切都安排妥帖,当地旅游业就能“飞黄腾达”、政绩就能步步高,这无异于坐等天上掉馅饼。
资本逐利。若地方政府脚踏实地自己开发,将手中的资源变成优质景区和强势旅游产品、积累了开发经验、成为旅游产业运作强手时,不论央企还是民企,看着眼前这块能继续做大的“蛋糕”,怎会吝惜资金投入?
这种情况下,资本是“不请自来”。地方政府成为强势的一方,也就有了话语权和掌控经营权的底气。
而在放手经营权时,必须以下三个条件作为前提:1.对方资本可确保按时到位;2.对方有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品牌或专业团队;3.在监督对方履约上有绝对主动权。
否则,很难想象当央企在你的城市、乡镇做投资时,副总与副省长同行,你如何掌握话语权?部级单位执行合同不力,放着旅游资源待价而沽,着急的是谁?旅游开发不可逆,没有专业的运作团队,运营失败的苦果和责任谁来承担?
除非是资源匮乏或者穷到没钱开发,否则理性投资、脚踏实地、自食其力做旅游就是不二选择。地方旅游业不过分依赖外部力量,自立自强,便不会错失良机、“丧权辱地”。天行健,旅游人当自强不息!
0
搜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