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方:中国服务的源泉

迈点网 · 万方 专栏 · 2022-01-19 17:20:15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中国服务兴起于2010年,中国服务的源泉乃是中华文化。

(专栏作者 万方)荀子说:“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荀子•性恶》)

陆贾说:“善言古者合之于今,能术远者考之于近。”(《新语•术事》)

古代先贤名言,是中华文化传统生生不息的源泉所在。中国服务兴起于2010年,中国服务的源泉乃是中华文化。

中国服务的源泉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风尚的价值评价标准。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传统与优良的道德风尚,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道德准则与价值标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从《竹书纪年》、《尚书》、《论语》、《道德经》到二十四史,从孔子、孟子、老子、孙子、墨子、韩非子到文学、史学、哲学、经学、医学等,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到“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从精卫填海、炼石补天、后羿射日到嫦娥奔月、愚公移山、天人合一,都属于中华文化的范畴。中华文化,相传经历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 、神农氏(炎帝) 、黄帝(轩辕氏) 、尧、舜、禹等时代。从中国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发展至今,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中国,带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东方。

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古代中国、古代印度、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希腊等文明古国中,有的衰弱了,有的落后了,有的断代了,有的消亡了,唯有中华民族一直延续着创造着五千多年有文字记载的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一直延续着创造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有学者指出,中华民族有“三十万年的民族根系、一万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国家史”。举世公认,中国是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中华文化定义为中国所有民族(即中华民族)的文化总汇。而且,中华文化把56个民族、14亿多人紧密团结在一起,紧紧凝聚在一起,共存共荣,共同发展。

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奋斗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现在,无论是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还是全世界的华人华侨,都充分认同中华文化这一“民族文化血脉”。孔子及其学说,不仅得到海峡两岸的充分认同,而且得到全世界华人华侨的充分认同。完全有理由认为,中华文化的“民族文化血脉”作用,不仅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三皇五帝、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经过秦汉,再至唐宋元明清,直至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没有断流地传承到了今天。

一、中华文化

何为文?《易经》里说:“物相杂,故曰文。”杂原来写作“襍”(简化其为“杂”),左边是个“衣”字,右边是个“集”字。从造字来说,意思是有很多鸟飞在一棵树上,还穿上各种各样的衣服,很好看,就是“襍”。也就是说,多种样子、多种事物集中在一起,花花绿绿的,这就叫“文”。在《礼记》中说:“五色成文。”各种颜色都聚集在一块,这就是“文”。各种颜色都聚集在一块,但不是杂乱无章地随便一堆,而是有它的章法,多而不乱,所以我们也说“文章”。各种事物聚集在一起,而且不乱,有章法,这就叫“文”,是一种美好的象征。何为文化?使社会上的各种东西都具有了美好之意,就叫“以文化之”;都让它变成了美好的,使之“美好”起来,这叫“文化”。文化是人的思想、行为、习俗、精神财富、物质财富等的总和。深一步讲,文化就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再深一步讲,文化是有德乃至有道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更深一步讲,文化就是心的呈现,就是心灵宝藏的呈现,就是去除小我成就大我的呈现。

 

何为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以博大包容的胸怀,不仅传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且学习和吸纳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精华;始终以“仁爱、中庸、谦和、真诚”为人生观;始终以“修身、齐家、治国、利天下”为价值观;始终以“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为世界观;两千多年前多个民族就融合成一个国家;新中国成立后,56个民族更加团结成像石榴籽一样一家亲;如今,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我们伟大的使命,这就是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文化,它是一套很完整的体系。它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地在发展、在扩大,也随着世界的发展不断地汲取融化,中华文化日益丰富、新颖、厚实而庞大。但贯穿中心的总方向是绝不变的,这便是中华文化的灵魂——美好和谐,摒除邪恶。期望全人类一起走向最理想的美好和谐之中。

中华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中国语言文字和典籍(分经、史、子、集四大部类)、中国古代史学、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中国古代科技、中国古代宗教、中国古代哲学(分先秦、两汉、隋唐、宋明)、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医学......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概括提炼为六个方面:爱国主义精神、中华一统意识(政治一统、文化思想一统、民族一统)、忧患意识、自强不息、天人合一、贵和执中。

中华文化和人生智慧所追求的目标、理想可以用宋代大儒张载的“横渠四句”来概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这四句话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仁者气象”和“天地情怀”。

今天我们要继承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要实现和谐人生,构建和谐社会,达成世界的和平,就要发扬“仁者气象”和“天地情怀”。

要“为天地立心”,那么我们就要重建天人和谐的生态观,培养尊重自然内在价值,与自然和谐共处;要“为生民立命”,就是要调整人类的价值观,改变人类有物质而无幸福的生活品质,实现真正的发展和真正的幸福;要“为往圣继绝学”,就是要继承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们所倡导的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并立足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水平进一步深化、发展,使之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要“为万世开太平”,就是要发扬光大中国人生智慧,通过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建设和谐世界,使人类永久摆脱生态危机、人文危机、精神危机,实现人类的和谐共处、永久和平。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美德。

五常:仁义礼智信。分别是指:仁:仁爱;义:正义;礼:处事的根本,也是做人的根本,“不学礼,无以立”;智:智谋,见识,智慧;信:诚信,信守。

五德:忠孝廉耻勇。分别是指:忠孝:为臣尽忠,为子尽孝,忠诚孝敬;廉耻:廉操与知耻,《淮南子·泰族训》:“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勇是指果敢、勇气。

“仁”: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是人与人相互亲爱。《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是以亲子之爱的心理根基,而又高于亲子之爱的人性的自觉。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聚集在一体,形成了以“仁”为中心的伦理道德结构,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牺牲生命,即“杀身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从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的品德”。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的爱、兄弟姐妹之间的爱,进而上升对他人的爱。仁,不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道德标准,而且是最普遍的道德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中国人至今仍然把品德高尚的人看作是“仁人”,没有高尚品德的人是“不仁”。“仁爱”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经过现代改造,可以转化为现代人文精神。

“义”:的繁字体是“義”。根据《说文解字》:“義”是会意字。从我,“我”就是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观点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从羊,“羊”表祭牲,就是祭祀用的祭品,有自我牺牲的意思。所以“義”的本意是:符合道德的行为或道理,舍生取义表明古人为了重信义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

而简化字,“义”虽然已失去原意,但是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义”就是“人”字出头,加一点,意思是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

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义”者,“宜”也。即做到合理、合法、合情,才是合宜的。另外,“义”者,“义务”也,也就是该做的一定做到,不做也是不义,这就是所谓的“义之所在,有所不惜”。

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释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为前提。他们把“义”作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义”与“仁”并用为道德的代表,“仁义”是封建道德的核心,就是“仁至义尽”。《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义”成为一种人生观、人生价值观,如: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有“义”在,社会就会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有“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义是人生的责任和奉献,如义诊、义演、义卖、义务等,至今仍是中国人崇高道德的表现。

“礼”:的繁体字是“禮”。据《说文解字》:“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礼是会意字,从示,从豊。豊字从豆象形,古代祭祀用的器,用于事神就叫礼。所以,“礼”最初始的意思是举行仪式,祭神求福,对神灵表达敬意和尊重。把“礼”引申到日常生活,那就是对别人的尊重,以及行为准则和规范。所以《左传》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最先把“礼”当作人们的行为规范。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礼,这“礼”既指周礼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他对“礼”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观点,把“礼”当作调整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手段,当作治国治民的根本。荀子也很重视礼,把礼看作是节制人欲的最好方法。战国末期和汉初的儒家对礼做了系统的论述,主张用礼来调节人的情欲,使之合乎儒家的道德规范。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

重礼是“礼仪之邦”的重要传统美德。“明礼”从广义上说,就是讲文明;从狭义上说,是“礼制”“礼节”“礼仪”;是“礼貌”“礼让”。好礼、有礼、注重礼仪已经成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表征和直观展现。

“智”:“知”是“智”的古字。据《说文解字》:知,会意字,从矢从口。矢本意是箭,引申为正直、端正,再引申为出口无悔的发誓。引申为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的才能,也就是“知”。而且,真正的知、智,一定不会偏离道德仁义。通俗一点就是:知道日常的东西,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的意思。

“智”,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仁”对他有利,才能去实行“仁”。只有统治者才是“智者”,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可都可成为“仁人”,而“小人”无智。儒家把“智”看成是实现最高道德原则“仁”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要实现“达德”,而要实现“达德”必须经过“知”的五个步骤,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汉儒则把“智”列入“五常”之中。

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和内涵。“智”在知道遵道。学而致知,不知不觉,智而不奸。“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要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就需要“智”贯穿其中,否则即使有“仁、义、礼、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达无碍。新时期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新的智慧。这是中国服务今天仍要发扬的。

“信”:《说文解字》说,“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就是说,心里有什么直接表白才叫言,而推理辩论诘问的话应该叫语了。因此《法言义疏·问神》曰,“言,心声也。”“信”是会意字,从人,从言。“信”的本意是真心诚意、专一不移。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是要吃亏的。以此估计,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当然不会骗人。如果一个人言不由衷、说假话,肯定是不会有信誉。所以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真实的、不虚伪的。

“信”即诚信、信任。《说文》讲:“人言为信”。“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诚信求和。诚信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准则。孔子把“信”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强调要“言而有信”,“信则人任焉。”“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推崇并发扬光大。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华民族共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

“信”即信誉,说话真实,守信。人无信不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口为祸福之门,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怎能乱说话呢?现代人无知,往往乱发议论,而造下罪过,自己还不知道,到将来自己受报时悔之晚矣。

“忠”:赤诚无私 尽心竭力于职责为忠也。古人云:忠者,人格之成也。人无忠则凶,专一之忠为小忠,无逆之忠为中忠,大忠之忠要求忠于道。对社会、国家、事业不存懈怠,不玩忽职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人要忠诚、忠实厚道,坚贞梗直,竭忠尽心,做忠良之人。

忠是国家稳固的依靠,也是人生恪守的要义。一个人只有心怀忠诚,才能公忠体国,安邦恤民。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贾谊“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祖逖“闻鸡起舞,立志报国”、魏徵“犯颜直谏,一代良臣”、范纯仁“‘忠恕’二字,学用一生”、史可法“血染扬州,志决身歼”……学习这些典籍,让我们懂得:做人要大公无私,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忠于国家、忠于职守、忠于人民、忠于正义,把忠诚作为高尚的精神来追求。

“孝”:善事父母为孝,百善孝为先。故圣人云:孝者,德之基,人格之始也。

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也是“齐家之宝”。孝乃天然的感情,极具凝聚人心的力量,历朝历代皆以孝治天下。陆绩“怀橘遗亲,船石见廉”、李密“《陈情表》中孝情浓浓”、赵汝愚“孝敬父母,仁爱他人”、司马迁“子继父志,著书《史记》”、郭世道郭原平父子“务农尽孝,忠厚传家”、黄庭坚“身虽贵显,奉母尽诚”……学习这些典籍,让我们懂得:一个人立德立身,应该以孝为本,“入则致孝于亲,出则致节于国”,尽大孝而行大义,立大志而成大事。

“廉”:为不义财不取也。清廉正直、廉正公平、清白高洁、洁身谨慎、不苟取,不贪污。 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廉生威、威生明、明生信。常言道: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汝廉乎?

廉是清白为人、清正为官的道德规范。廉洁奉公,是人之生命的纯朴本色;自重自省,是端正品行的修为之需。子罕“明晓义理,不贪为宝”、杨震“暮夜却金,慎其独也”、杨继宗“力持风节,不私一钱”、汤斌“廉以自守,实心任事”、于成龙“苦节自励,民怀其德”……学习这些典籍,让我们懂得:做人应重名节,知廉耻,只有实现了精神上的超越,才能养成冰清玉洁的人格,心中有定力,肩上有担当,上可对青天朗月,下不负芸芸众生。

“耻”:羞耻之心,亦羞耻之能力也。羞愧、羞辱、羞耻侮辱,违纪违法和侵害他人权益为耻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知耻,继而改之,焉能为君子矣。恭近于礼远耻辱,无以利害义,则耻辱亦无至矣。汝能知耻否?

耻是明善恶、辨是非、识美丑的内心标准。古人云:“知耻近乎勇。”知耻,是良知的先导,只有正确对待荣与辱,灵魂才会健康,心有道德长城,能挡狂澜万丈。臧文仲“临危请命,避事为耻”、陈寔“教人知耻,改过迁善”、裴侠“志在自修,惧辱先辈”、勾践“卧薪尝胆,复兴雪耻”、吕祖谦“优者为师,不耻下问”……学习这些历史典籍,让我们懂得:做人要“知耻”,守住为人底线,讲究社会道德,为人必重大节,处世必以仁德,守身必从大义,迈好人生的每一步。

“勇”:勇者无惧,但是,不要有勇无谋!

勇是一种肩挑大义、敢于为真理献身的英雄气概。“君子勇于义”,人生的厚重,就在于牢记使命,身任天下,勇于任事而不避难,砺志自强而不信邪。大禹“勇担重任,治水为民”、颜真卿“痛斥叛逆,不武而威”、岳飞“勇赴国难,壮怀激烈”、戚继光“抗倭守边,图国忘死”、郑成功“开辟荆榛,驱除荷虏”、林则徐“苟利国家,死生以之”、谭嗣同“敢于变革,死得其所”……学习这些历史典籍,让我们懂得:做人,应该勇于行义,勇于为善。只有大义,才能凛然;只有无欲,才能刚强;只有不惧,才能勇为。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忠孝廉耻勇的意思是忠心、孝悌、廉洁、耻辱、勇敢。

三、中华文化礼教的六礼、七教、八政。

中国传统文化的六礼、七教、八政,合起来就是一套治理家、国、天下的完整的制度体系。它涵盖了儒家对治理政治、经济、教育、法律等等诸多方面的施政理念。

【原文】 摘录《礼记·王制》篇所载:六礼:冠、昏(婚)、丧、祭、乡、相见。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八政:饮食、衣服、事为、异别、度、量、数、制。 

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养耆老以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                                                                                                                     

【译文】六礼是什么?冠礼(男子二十岁的成人礼,男子二十岁之前为童,散发无冠,二十岁行冠礼则束发戴冠以示成年。)、婚礼、丧礼、祭祀、乡礼、相见礼。七教是什么?是指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等七种关系的礼制人际关系的教育。八政是什么?饮食、衣服、职位职责、差异区别、度、量、数、制度。 

司徒职掌修订六礼,用来节制人民的性情;颁明七教,用来提高人民的道德;整齐八政,以防僭越; 提倡统一的道德规范,以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赡养老人,以促进人们的孝心;怜恤孤独,救济他们的不足;尊重有贤德的人,检举邪恶的人,以警戒人们改正错误。

许多人问鄙人:“什么是中华礼仪?”我有时回答:“中华礼仪是中华民族自西周开始集大成于黄帝尧舜禹汤之文明也”,是周公旦作。但是,也许大家并不一定理解。今天,给大家一个具体形象的说法。中华礼仪归纳起来是“六礼、七教、八政”。以后或许有人问气,就说“中华礼仪具体的说就是六七八”。中华民族礼仪文化总要有个落脚的地方,可以讲就是“六七八”,如果有人问:“出自何处?”您就说:“出自礼记.王制”。

我们说一说“昏”字,始见于甲骨文,本义指太阳落到地平线下,昏暗之义。“昏”在古代也表示结婚,以后用“婚”取代。为什么古人结婚用“昏”字呢?是因为“日落黄昏之时”的洞房花烛之时。

什么是“冠礼”?是指男子二十岁时加冠,表示已经长大成人。无论天子到庶民,加冠之礼都要举办。只是加的冠不一样,庶民百姓只是用布帛把头发缠起来而已,君主贵族用皮或用其他贵重器皿做成的冠。而女子15岁到了及笄之年,就要用簪子把头发扎起来,表示可以许配人家。

六礼的“礼”字是礼仪模式的意思,仅是礼制的一个部分。“六礼”之中,首要的是“冠礼”,也就是男人二十岁的成人礼。“冠礼”与“婚礼”、“丧礼”一起构成了一个人人生的全过程,我们或可将此三礼称作“人礼”。把这三礼置于六礼的首位,说明儒家的人本思想,对人的重视。也说明儒家认为:人是礼的无可动摇的社会基础,所以把三项“人礼”置于六礼之首。“祭礼”是人对宗族历史与传统的继承,是继“人礼”之后最为重要的礼。“乡礼”就是维系乡里邻里人际关系的礼节,说明儒家极其重视社会关系的融洽、和谐、安定。

什么是“相见”?是指见面时的礼仪,与不同的人相见,就有不同的礼仪。比如说:作揖礼、顿拜礼、稽首礼等等。

所谓的“七教”是指在社会各种关系中如何处理,也是现在我们必须要学习的。七教的“教”字有教育、教养的意思。在古代社会里,教育、教养的行为主体就是七教之中的第一个字,也就是家中的父,故有《三字经》所云“子无教,父之过”的论述。教的责任在于父,教的内容就是这“七教”,也就是教育子孙正确地处置家与社会中的这七种关系。如果一个人在社会活动中不懂、不会正确处理这七种关系,就会被指责为“没教养”或“缺家教”,就是这个道理。

七教之中值得注意的是:1、这七教之中把“君臣”关系置于“父子”、“兄弟”、“夫妇”三种关系之后,为第四位;2、从七教可以看出,儒家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础,是社会机体的细胞;3、家内关系的恰当处置是人群道德的基础,处理不好家内关系的人就不具备处置其余社会关系的能力;4、曾为仕的庶民大众也必须得处理好“父子”、“兄弟”、“夫妇”三种关系;5、前四教给封建社会主体人群—男人规定了无可推卸的责任,即:为人父、为人子,为人兄弟,为人夫,为人臣、为人君,这四类家、国责任;6、给妇女单只规定了一类责任,而且还是婚后的责任,即:为人妇,当然还隐含着为人母的责任.这说明妇女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其地位是从属于男人的,因为社会责任是与社会地位成正比的,社会责任重者,社会地位高;7、其中“父子”、“兄弟”关系属于血统关系,“夫妇”关系属于亲情关系。其排序是:首先“父子”,其次“兄弟”,再次才是“夫妇”。可以看出儒家对维系同姓氏家族血统关系的极端重视;8、而“君臣”、“长幼”、“朋友”、“宾客”这四种关系属于社会关系。其排序是:首先“君臣”,其次“长幼”,再次“朋友”,最次“宾客”。社会关系中,“君臣”关系是压倒一切的。体现出儒家对“国”的忠诚。

何谓“八政”?有很多说法,鄙以为礼记中所规定为正宗。“八政”中的“政”字就是“正”的意思,之所以加了“攴[pu]”字旁,就是兼有‘处置’的含义,换言之,就是治理国以及天下必须正确处置的八种事情。“八政”之中,很值得一提的是:把“饮食”置于“八政”的首位,足以体现出儒家的“民以食为天”的理政观念。

在等级明确的社会中,“衣服”是区别等级的一种制度,因此可以称之为“制服”,人的社会地位与定式的服饰一一对应,不可僭越。因此把“衣服”置于第二的位置,足见其重要性。

“事为”和“异别”主要是针对官员或臣工职责及其职责划分的制度。

“度”是长度的测量标准;“量”是容积及重量的测量标准;“数”是时间历法的测量标准。“度”、“量”、“数”三者是关乎于社会正常运转、社会公平交易以及税赋合理征收的制度,这还牵扯到社会上人与人以及庶民与统治集团乃至统治集团内部各阶层间的公平、公正、合理的关系。“制”是指上述七种制度之外的其它一切制度,特别是刑罚的制度。 

大家看看,古人规定的“六七八”礼仪有无道理?

四、中华文化的核心密码

心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密码。心是道的源泉,道是德的根本,德是事的根源,厚德才能载物,德的厚薄决定事的优劣高低大小。何谓心、道、德、事?

心是身之主宰。心体现在起心动念上,起心动念决定了意识、语言和行为,意识、语言和行为决定了事,所有的事汇集起来就是人生。人生重大秘密是心中拥有无尽宝藏。例如阳明先生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生重大真理是行为作用与反作用。例如老子曰:“反者道之动。”

道是人的格局和境界。心是道的源泉,道是心的呈现。心灵品质的高低,决定道的高低。根据心灵品质高低,大体上将人流的道分为五个层面,即士人之道、能人之道、君子之道、贤人之道、圣人之道。道可实修实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德是心的一切妙用。道是德的根本,德是道的体现。德包括仁爱、智慧、胸怀、爱国、感恩、奉献、清静、平等、能量、和谐、严厉、诚信、恭敬、忏悔、敬业、勇气、惭愧、温和、勤俭等等。

事是人生事事物物方方面面的結果和状况。德是事的根源,厚德才能载物,德的厚薄决定了事的优劣高低大小。事包括功名、企业、成就、荣誉、口碑、信誉、圆满、自在、见解、幸福、快乐、财富、家庭、朋友、因缘、职业、住所、学历、职位、收入、仪表、口才等等。

综上所述,心决定道,道决定德,德决定事;反过来,事的根源是德,德的根本是道,道的源泉是心。故,这是一个“心一道一德一事”四部曲。四部曲揭示了生命焕然一新的奥妙。层次分明,逻辑严密,规律清晰,绝妙精深。圣贤智慧,透彻解析,自在圆满,可学而至。

五、中国服务,文化传承。

中华民族一向把黄帝尊为人文始祖,把文明传播的边界列为夷夏之辨的标尺。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从来都是强调人文精神的,而人文精神的核心则是以人为本,是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创造力。儒家的“仁者爱人”,诠释了中国服务的核心价值观。      

近代文明史说明,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人的创造力的解放。在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所激发的人文精神,曾经大大地解放了人的创造力。中国历史上的所谓太平盛世,也就是历代王朝社会的繁荣期,都同文化发展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联性。唐朝的开元盛世、汉代的文景之治、清代的康熙乾隆时期,都是如此。即使在所谓乱世,如春秋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繁荣同样催生了社会的大变革。社会进步需要文治武功,当今中国的和平发展要求强盛的国力,包括经济、军事实力等等,同样需要文化发展所体现的软实力。在当今,中国服务就是中国服务业的软实力。

习近平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传统中有我们的精神基因,文化中有民族的志气底蕴。只有读懂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民族为何生生不息,领悟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如何博大精深,才能坚定守护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

我们要推广中国服务,就是要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续写中华民族文明的新篇章。

本文系迈点专栏作者授权转载文章,为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转载是凝聚网络力量的重要方式,如有争议,请及时反馈至邮箱:news@meadin.com。


1

评论(0)

邮件订阅 吐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