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方:绿色建材VS零浪费
酒店业双碳之路启示录(五)
(迈点专栏 万方)什么是零浪费?零浪费是指通过生产、消费重复使用,以及对产品、包装材料进行回收,不焚烧、不排放、不威害环境,不将危害人类健康的物质到空气、水和土壤中。简单来说,通过零浪费的生活方式,让所谓的“垃圾”不再进入垃圾填埋场、焚烧炉或海洋中。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改变现有的生产-消费-丢弃的线性经济系统。

▲线性经济系统
据相关统计,全世界每年产生 4.9 亿吨垃圾,而中国就占到了其中的近 1.6 亿吨,垃圾年增长率已超过 10%。中国现有 700多亿吨垃圾包围着大中小城市和乡镇,占地5亿多平方米,面积相当于九个多北京主城区(按二环以内计),并且仍在以每年占地约3000多万平方米的速度发展着。在线性经济系统中工业文明就像一个马达,它输入大自然天然水体、矿藏和原始森林,输出垃圾。工业文明越发达,马达的功率越大,把大自然转化成垃圾的速度就越快。但地球资源、能源有限,同时地球容纳垃圾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垃圾填埋场(垃圾填埋两大弊病:占地面积大,环境污染重。)
零浪费的目标是转向循环经济,就像在自然界中一样。在自然中不存在垃圾,所有的一切通过生态系统连接在一起,完成自然循环和能量流动。
▲循环经济系统
零浪费循环经济将改变产品从最初的设计制造,到最后回收处理的所有流程。我们可以通过修理、重复使用、升级和翻新延长产品寿命,以保护珍贵的自然资源,减少污染和保护地球。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是21世纪我国及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面对这种形势,绿色建材概念出现,绿色建材、绿色建造成为建筑业发展大趋势。
同时零浪费对于酒店运营来说,也是值得提倡且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在2020年5月31日全球首个号召“零浪费”的酒店HOTEL WHY在日本西部德岛县上胜町开业了。
虽然全世界强调环保、可持续的酒店足够多,但或许没什么酒店能像HOTEL WHY这样激进——它更像是一个研究项目或者艺术创作。建筑师Hiroshi Nakamura将酒店整体设计成了一个问号的形状,这不仅同酒店名字一样,同时也阐述了酒店的使命:提醒旅行者不断思考人类和废弃物之间的关系。

▲酒店鸟瞰图
HOTEL WHY酒店只有 4 个房间,每间面积 45 平方米,按入住人数(每间限住 2 - 4 人,1 人不接待)来收费,每人每晚约合人民币710元到1050元之间。加上因为走环保路线,所以不提供牙刷和牙膏等一次性用品,为了减少洗衣服会消耗的水,房间内也没有睡衣。此外房间内无线网络、冰箱、空调、电视。
▲酒店客房
HOTEL WHY酒店不断举办各种活动,包括也会邀请入住的客人分享自己的环保经验,参与到酒店提出的号召当中。
▲酒店外景
什么是绿色材料?绿色材料的概念是在1988年第一届国际材料科学研究会上首次提出。1992年国际学术界给绿色材料定义为:在原料采取、产品制造、应用过程和使用以后的再生循环利用等环节中对地球环境负荷最小和对人类身体健康无害的材料。
中国建材联合会公布绿色建材定义,绿色建材是指在原料的选用、开采加工、产品制造、产品应用过程中,能够有效利用废弃物,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资源可循环再利用的,不仅性能功能符合建筑物等配置的要求,而且全生命期内与生态环境和谐,对人类健康无害的建筑材料。绿色建筑材料具有节能、环保、低碳、安全、可循环、长寿命的特征;生产工艺和生产使用过程中贯彻清洁文明、净化环境的特征;充分利用废弃物,减少天然资源和能源消耗,具有可循环再利用的特征;具有低排放、无污染、无毒害、与生态和谐的特征;满足绿色建筑和其它应用领域配置要求,有利于改善和提升人类生产生活水平的发展进步特征。绿色建材的分类:大致可分为生产资源节约型、使用资源节约型、能源节约型、生产环境友好型和使用环境友好型,其中典型产品包括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节能玻璃、防水密封材料、空气净化材料和抗菌材料等。如下图所示:
绿色建材的认证体系是怎么样的呢?
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推行了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制度。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属于绿色产品认证活动二,采用分级认证的方式,标识等级从低到高分为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
▲绿色建材星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材行业已发展成为门类比较齐全、产品基本配套、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完整工业体系,包括《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30个行业小类,298类、1013种产品。当前,我国建材企业约22万家,从业人员860万人,全行业总产值超过7万亿元。建材行业紧紧把握世界建材发展大势和科技进步方向,不断取得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动绿色建材创新发展,鼓励绿色建材在农房改造、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超低能耗建筑等工程建设项目中优先应用,并认证绿色建材58个大类产品,绿色建材产品体系不断完善,培育形成了8个绿色建材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形成较完善的绿色建材产品体系,绿色建材走进了千家万户。
据美国环保局对各类建筑物室内空气连续五年的监测结果表明,迄今已在室内空气中发现有数千种化学物质,其中某些有毒化学物质含量比室外绿化区多20倍,已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新建筑物(包括酒店)完工的前6个月空气中,有毒物质含量比室外完工后有害物质含量高100倍。因而致使许多人患上"厌恶建筑物综合症",即眼鼻不适、头痛、疲劳、恶心和其它一些不适症状,甚至致癌。
在酒店的建设中,使用绿色建筑材,减少环境污染、保护人类健康环境也应成为酒店投资人,设计师、建筑者与酒店人等刻不容缓的责任。下面通过意大利、挪威、墨西哥、英国、中国等绿色材料使用和零浪费的典型案例介绍,希望对绿色酒店建设中采用可持续设计、选择绿色建材等有所启发。
案例1:意大利建成全球首座全生土材料3D打印生态可持续房屋
2021年12月3日当地时间,意大利马萨伦巴达,花费200小时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3D打印生态可持续房屋,里面有起居室、浴室和卧室,还有桌子等家具。这是建筑师Mario Cucinella的创意,他希望“最先进的建筑技术”能够应对紧急情况或帮助灾害后无家可归的人们。
▲项目外观
【项目名称】
▲TECLA这个名字的隐喻灵感来源于伊塔罗·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中的“持续建设中的城市”,它通过21世纪生产技术与亘古不变房屋中的物质和精神的结合,呼应了未来与过去之间的强烈连接。
▲TECLA坐落于意大利拉韦纳省的马萨伦巴达,它的建成有着来自各方的贡献,其中包括由Mario Cucinella 建立的SOS可持续发展学院,以及一个由Mario Cucinella建筑事务所和其合作的WASP 3D打印技术公司共同探索的前沿研究项目。
【设计概念】
▲TECLA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圆形“循环”住宅,它将本土的建造实践手法与对生物气候远离的研究以及对天然和当地材料的使用结合在了一起,打造了一个近乎零排放的项目:其外壳的打造和本地材料的使用最大限度地较少了浪费和报废。建材的选择和原土的使用使得TECLA成为了低碳住房的先锋典范。
▲TECLA由两个连续的元素组成。这两个元素通过连续不间断的正弦曲线延伸至散发着“天顶光”的两个圆形天窗。该项目从几何形态到外部凸脊都有着非典型形状,这些元素也使得建筑在3D打印阶段以及最终完成时期都有着结构上的平衡,并以此赋予了其本身以有机且在视觉上连续的设计和生命。
▲TECLA项目面积约为60平方米,其中包含了一个带有厨房的起居空间和一个带有服务设施的夜晚空间。建筑中的家具部分由当地土打印,以此与建筑融为一体。另一部分家具则被设计为可以回收或再利用,以此呼应这个圆形住宅的“循环”理念。
▲项目外观
【结构设计】
▲与传统建筑技术相比,3D打印技术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建筑形态的极度灵活性上。结构设计从黄蜂的蜂巢结构中汲取灵感,比任何其他形态的承受力更强,且材料消耗较少。同时具有优越的通风和保温性能。
在对内部结构的色设计优化,主要考虑以下三个参数:通风(建筑立面最外层)、隔断(填充层,使用废弃再利用的稻壳)和热质量(随着内部空间“骨骼”结构的增加而增加)。在无数排列组合中每一种气候类型都可以找到与之对应的最佳配置。例如,对于非常潮湿的气候,能够存储多余湿度的热质量是关键,需加宽正弦曲线的弯曲弧度,加大通风层的开口。同理,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隔热层是应对的关键,因此需限制建筑表皮层与外界冷空气的接触。优化矩阵图像的结果显示,从本地材料和节能概念入手,内部空间能够适应环境,确保最高水平的内部舒适度。
▲结构示意图
▲TECLA项目的建造起源于MCA建筑事务所创始人Mario Cucinella的一个研究项目,在WASP创始人Massimo Moretti的要求下,针对建筑回应不断加剧的全球气候问题,就地取材的建筑,使建筑过程中的材料无需运输,以此不产生废弃物,满足了Km0 可持续住宅的需求。同时,对于大规模移民和自然灾害等情况下的紧急避难所创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我们愿意将TECLA看作一个新故事的开端。它利用现代科技转化古老的材料以适应现代发展,这将是改变未来的非凡壮举。建筑的外形是技术与材料的共同成果,而非仅仅是美学上的尝试。它的形式是贴合事实,具有真挚情感的。”——Mario Cucinella,MCA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创意总监
▲设计手稿
【项目总结】
TECLA的打造仅需要200小时的打印时间、7000个机器G代码、350个12毫米厚层、150公里长的打印材料、60立方米的天然材料和不到6千瓦的平均耗电量。
▲项目室内
案例2、挪威鸟巢树屋,一根树干支撑起15㎡空间。
▲项目外观
【项目介绍】
项目地点:奥达,挪威。项目类型:乡村民宿。
项目设计师Helen & Hard介绍说:“项目源于客户希望创造一种独特的空间体验,该体验与攀爬、探索森林时普通而又非凡的感觉有关。因此我们的目标是创造一处拥抱其所处自然环境的空间。这个小项目有几个富有挑战性的地方。首先,最具挑战性的是我们自己设定的前提:仅靠一棵很细的树干而无额外柱子或利用几棵树支撑,来创造一处完整的小屋。其次,如何绕着一棵正在生长的树创造适应气候的空间。此外,如此不同寻常的房屋建造申请、政府许可和暖通空调系统也具有挑战性。“
▲项目总平图
设计师Helen & Hard介绍说:“这座小屋围绕一根钢管进行建造。该钢管先被切成两半,然后再围绕树干,用4个可以贯通的螺栓将其连接固定,使其成为建造小屋其余部分的硬性脊柱。我们用桥梁和两根钢丝将树水平固定,这样小屋所有的重量都会沿着树干垂直向下传输而不会出现偏心负载。围着着“脊柱”,放射状的双层胶合板骨架界定了内外空间。”
▲项目模型
▲项目模型
承重肋骨的厚度成为该“巢穴”的外部隔绝层。小屋松木心材的外层有一层木瓦保护层,它会随着时间慢慢风化,最终与周围森林的自然绿融为一体。室内的欧洲桤木饰面带来了优雅、温暖的氛围。
地处奥达,哈丹格峡湾附近的陡峭而森林覆盖的山坡是两处鸟巢树屋的选址地点。该建筑设计是对场地地形和条件的独特回应。项目从自然中被精巧地建造出来,与自然不可分隔。每一处树屋都悬挑森林土地之上5~6米高处,并用一个钢圈系牢在生长着的独立松树干上。
▲项目室内
【项目总结】
鸟巢树屋项目的核心是将“木”作为建筑材料的欣赏。受挪威白话木材建筑文化传统的启发,并渴望试验木材的材料潜力,该建筑在结构上由树干本身支撑,并由一系列放射状胶合层压木肋形成。未经处理的天然木瓦包裹了整个建筑物,在建筑物周围形成了保护性的皮肤,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会与周围森林的天然铜绿融合并融合在一起。
▲树巢树皮瓦细节
案例3、墨西哥坎昆图卢姆原生态AZULIK HOTEL
Azulik Hotel,全称Azulik-Adult Eco-resort and maya spa,是一家位于墨西哥图卢姆的原生态酒店,仅限于成人入住。火遍外网的墨西哥图卢姆Azulik Hotel,充满自然原始气息的“另类”建筑风格,成为了新一代经典。
▲酒店外景
墨西哥图卢姆(Tulum)作为完整保存玛雅文化历史遗址的海滨城市,同时也曾经是前哥伦布时期玛雅文明最后建造和居住的城市之一;在13至15世纪之间繁荣兴盛,直到西班牙人占据墨西哥,这样遗迹仍持续留存了七十年之久。来到图卢姆,往沙岸边的林荫处一瞧,便能看见由传统稻草屋顶与木头建造而成的度假酒店—— Azulik Hotel。落脚于景致优美的环境中,闲暇时漫步在私人海滩上,不被拘束、远离吵杂,耳边只余下海风吹拂着棕榈树的沙沙声响;放眼望去,蔚蓝的海浪拍打着细细白沙,掀起涛涛浪花,仿佛一切烦恼忧愁,就此遗忘。
AZULIK 酒店位于墨西哥图卢姆,以玛雅船坞为灵感,酒店一半隐藏在丛林中,另一半则面向加勒比海。蜡烛是这座酒店唯一的光源,也让这座酒店充满神秘迷离的气息,满足你对海滩、对原始丛林的一切幻想。由建筑师Roth设计,没有任何草图,全凭想象,与玛雅原住民工匠共同建造,这里看不到任何直角的结构,连墙面、桌椅,都是由曲线所组成,仿佛是另一个维度的世界。
以原生态为理念,在不破坏一颗树的前提下,顺着植物的走向搭建起来,树屋餐厅置于30多英尺高的丛林中,仅由一条吊桥引导,酒店有一个巨大的艺术展厅,打造平衡与生态的主题。
▲酒店餐厅
原生态别墅中每一种房型都有自身的设计意义,每个房间都不经相同,主要有水、火、丛林、阿兹台克、玛雅、月色、天空、海洋等主体设计元素的8种房型。走进这宛如世外原生小部落的Azulik Hotel,以“丛林”、“月亮”、“大海”、“天空”等等自然元素命名的小聚落,每间宽敞的木屋皆由墨西哥皇室乌木Khatalosh所建造;空间内设有大片落地玻璃窗,提供室内充足的自然采光。有趣的是,这里的房间都没有附设电视及电话,不过却都有一个专属的户外甲板休息区,以及用来晒日光浴的小床,让旅客能隔绝科技干扰,完全放松地享受被绿葱葱的林荫包围,被加勒比海的碧海蓝天所环拥的身心灵之旅。
▲酒店客房
隐蔽在海岸及丛林之内的小径,通往一个仿佛巨大鸟巢般的终点,走进木屋一窥才发现别有洞天。建筑结构由树枝相互交织,有序地搭建而成,内部空间乍看之下也犹如一座开放的温室,让阳光、植物自然地穿梭生长,与大自然毫无界线的融合在一起。静静感受,像是无意间闯入了雨林中的巫师居所,尽管神秘,却满是亲切的自然写意——这便是Azulik Hotel为友善环境,结合传统与设计,打造出的精品商店ZAK IK。
▲精品店
艺术馆、鸟巢餐桌、木藤秋千,阳台吊床、露天浴缸,极致化的“原始树屋部落”设计风格和原生态与现代高度结合的艺术建筑,在该项目的中心,一所专注于艺术和工艺的通用语言的学校将把当地玛雅人、居住的艺术家、国际学生和学者聚集在一起。
这些空间的材料都是当地的,每个建筑都非常注重环保,不会留下碳足迹。包括从地板到天花板起伏的抛光水泥表面和原生的“Bejuco”木地板都是该地区原生的藤蔓状植物。很多拟人的建筑有台伯树冠状的屋顶,看起来像是从地面自然生长出来的,不同的房间由漂浮的桥梁和树木之间的空间引导的蜿蜒小径连接起来。
▲艺术空间
【项目总结】
Roth Architecture秉承艺术表现、对自然的尊重、保护土著文化和先祖技术。实践存在于传统建筑模式之外,依靠自然现有的结构逻辑来解决每一个场地日复一日所呈现的问题。建筑是建筑师和熟练的玛雅工匠之间的即兴创作的结果。他们经常用以前没用过的方式使用天然材料,比如用普通丛林藤蔓编织的天花板。形态的流动性与森林中出现的图案和形状产生共鸣,他们拒绝在任何时候砍伐树木。他们作品中的雕塑元素形成了他们实践中独一无二的视觉特征。设计者希望旅人除了留下深刻印象之外,也能从这体验反思,人类如何在现代科技的急速发展的同时,亦不忘对原始自然的纯粹感动与敬意。
▲酒店比邻大海
案例4、号称全球首家零排放餐厅Silo,于2019年12月伦敦面世
▲位于伦敦Silo餐厅
SILO餐厅改自一家甜品厂的实验室。SILO一直实践着“零浪费”理念,从SILO绿色餐厅设计出反映餐厅可持续发展精神的内涵。
装修建材均为再生材料;回收塑料、玻璃、再生木、菌丝体等材料,被特殊工艺制作成家具、灯具。如金属座椅均由可降解的灰色羊毛面料包制;高脚吧椅的回收皮革与整体色系比较一致;浅色的长条吧台也是用回收食品包装材料做的;休闲区的家具其实是由一种菌丝生长而成的;墙上的灯具玻璃也是由回收的酒瓶碎片制成;盛放食物的餐具均为回收塑料袋制成等。
餐厅内部钢结构屋顶和朴素的白砖墙流露出浓重的工业风,门口的吊灯由水草制成,选用可以大幅降低碳排放的软木做地板,既视自然又体感舒适。
▲位于伦敦Silo餐厅
Silo 创始人 Douglas McMaster 说:“通过运用循环思维,利用环保材料,并考虑它们如何被生物降解,或分解以用于将来更多再生的用途,我们创造了一种周到的室内设计,可实现食品、烹饪的高雅和完整性。所有食材都来自永续概念的在地生产者,而剩余食材和咖啡渣都利用店里的厨余机解决,光一天就能产生60公斤的堆肥,餐厅会把厨余分享给当地的农夫种植蘑菇或胡萝卜。”创办人认为对自然、对农夫、对食材都应保持尊重态度,这也是餐厅在商业与环保之间寻求的平衡。
▲位于伦敦Silo餐厅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数据,全球每年生产的食物中,有1/3是没有被食用的,也就是说每年有价值约1万亿美元的食物,直接被投向了垃圾场。这些数据中,餐饮行业大概占据了其中的10%。食物浪费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几乎每间厨房都在苦苦挣扎。而于2015年在英国海滨小镇布莱顿Douglas McMaster 创立的餐厅Silo,从诞生之日便带着彻底“零浪费”(Zero Waste)的使命。
“零浪费的意思,就是我们没有垃圾桶。”在为期4年拍摄的纪录片《想像力的失败》(A Failure of the Imagination)中,Silo餐厅创始人 Douglas McMaster 如是说。
没错,没有垃圾桶!这对于任何一个厨房都是不可思议的。一般而言,一家餐厅产生的废弃物,包括因无法准确判断实际消费量而生产过量的食物、各种食品包装材料,以及因保存不当而过期的食物等等。
“在Silo,我们直接和农民、渔民与农场交易。他们会直接把食物送给Silo,这样交易可以避免包装的浪费。食物来自于自然,我们最大化地利用食物制作料理,最终的剩余物制作成堆肥。然后堆肥直接回归我们食材生长的地方,就这么简单。我们需要奶油,我们自己用牛奶做。需要面粉,自己磨小麦。这样的食物是有生命的。当你创造了一个没有潜在浪费的系统,不用垃圾桶就变成一件很容易的事情。”Douglas McMaster 说。确实,一家餐厅如果真的下定决心减少浪费,就必须考虑到食物供应链以及餐饮经营的各个环节。
▲位于伦敦Silo餐厅
【创始人介绍】
Silo创始人是一个有阅读障碍和没有文凭的人,他确成功创办了世界第一家“零浪费餐厅”。
创始人Douglas McMaster 出生于英国北方小镇,在学校时没办法做好任何事情,他感觉自己很无用。求学阶段的他,有阅读、动作协调和构音等障碍,在成长过程中饱受歧视,甚至连老师也说他笨,是个失败者,最后毫无意外,他退学了。在家乡找了一间餐厅,从辛苦的洗碗工作开始。然而他始终是有野心的,即使没有人看好他,他却想要做一件真正有意义的事。
Douglas开始全世界寻找美食,尝遍各地有想法的餐厅,希望能获得灵感,可是现实却正好相反。“一些我亲眼目睹的事情根本就是犯罪:浪费。我开始意识到饮食行业根本就是一场灾难,没有永续。我们的奢求和期望是不正常的。”他感叹道。自然而然,Douglas 渴望建立一个新的系统,一个更好的、未来的食物系统。
当他在 2011 年旅行至澳大利亚,他心中的念头终于获得实践的方法。他遇见了荷兰艺术家、同时也是环保倡议者Joost Bakker,而Joost正是零浪费运动的先驱,两人旋即在墨尔本合作开设世界第一间零浪费咖啡馆Silo by Joost,由Douglas担任主厨,这可说是Silo 的前身。2014 年Douglas回到英国,成立由自己全然主导的Silo餐厅。然而,刚起步的 Silo 就像走过一层迷雾,因为没有任何指南教导怎么经营一家零浪费餐厅。
Douglas说:“实在没想到,这会是一件我做过最难的事。大自然不会给你一模一样的东西,所以当经营一家像Silo这样的餐厅,保持一致性是非常困难的。农民并不是最准时的职业,我们有时会祈祷生菜能够准时送到。”
除此之外,Silo初期尝试过用咖啡渣来种蘑菇,失败了。也尝试过制作自己的肥皂、蜡烛,甚至极端到用椰子壳刷锅...... 但Douglas知道,这就是个不断经历失败的过程,好像眼看成功了一点,然后又失败了。当他正要失去希望时,在布莱顿的店突然火了起来。Douglas说:“我们忙得不可开交。我顿时感受到,一切失败都是成功的配乐。我们需要从失败中学习,只有在这个领域里琢磨和探索,雾霾才开始散。”
【项目总结】
Silo餐厅厨房内设置了堆肥机,各种的食物残渣倒进堆肥机,24小时内即可将60公斤的废物转化为有机肥料,而这些有机肥料最终会被送回给供应他们有机果蔬的农户们那里再利用,大大节省了厨余垃圾的运输和处理成本。Silo餐厅的装修及运营案例,诠释了什么是净零碳建筑和净零碳-运营能源的定义。净零碳建筑定义是:通过使用抵消或现场可再生能源的净输出,与建筑的产品和施工阶段有关的碳排放量为零或负值。净零碳-运营能源定义是:每年与建筑运行能源相关的碳排放量为零或负值。净零碳建筑具有很高的能源效率,由现场和/或场外可再生能源提供动力,剩余的碳排放通过抵消的方式实现净零。说到“零浪费”,我们大多时候谈的只是垃圾,但Silo创始人想说的是,“零浪费”是渗入到我们的吃喝消费中的。我们鼓励有机种植,自己可持续生产,自己做菜,有意识的自我管理,减少包装使用。
▲堆肥机
案例5、江南半舍民宿 —“竹钢”材料分享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陶渊明的南山在一杯酒里,我们的南山在何处,也许就是忙碌中暂时偷偷放下心中的羁绊,去找寻诗和远方的静谧感受。
▲半舍民宿夜景B.L.U.E.
【项目背景】
昆山计家墩村,这里曾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乡,随着时代的发展,村子人口逐渐减少,空心化愈加严重,为了重新激发村子活力,乡镇政府邀请专业团队,对该片区域进行再次开发和改造,而江南半舍民宿就坐落于此。
项目名称:江南半舍民宿 / 项目地点 :昆山市计家墩村 / 设计单位 :B.L.U.E. 建筑设计事务所 / 施工周期 :2019年10月—2021年3月 / 项目规模 :1800m²
【设计理念】
B.L.U.E. 建筑设计首先思考的是乡村和城市之间关系的新可能。从城市来到乡村的“新村民”,给乡村带来了新的产业和生活方式,增强了乡村和城市间的纽带联系,这也为半舍设计奠定了基调:一半是城市,一半是乡村。采访民宿的主人,本身也是村子本地人,在这里长大。在设计交流的时候,民宿主人提出想给自己预留一片私人空间,希望以后可以回归到这里生活:一半是留给自己的私密住宅,一半是与客人共享的开放空间。这样的民宿,更像是一个开放共享的家。其次,B.L.U.E. 建筑设计希望该建筑是一个从传统水乡肌理中生长出来的,与自然更交融的空间:于是在满足功能和使用面积的前提下,化整为零,将一个完整的形体拆分成若干小尺度的建筑,通过排列从中建立起新的秩序。错落有序的房子,空间上既独立又相互联系,而建筑间的空隙,让自然得以渗透进室内,模糊内与外的边界。
▲半舍民宿鸟瞰图B.L.U.E.
【空间设计】
总体布局上,设计师用一个连续的大空间,串联起10个独立的“盒子”,形成了建筑的平面。这些盒子有公共功能的餐厅,茶室,也有供客人居住的客房,以及民宿主人的私人生活空间。竖向上建筑由一个连续的屋面划分为上下两层,而两层的空间有着截然不同的体验。在建筑的一层,客房及主要功能空间,沿河面错落布置,确保每个房间都有良好的景观面同时兼具必要的私密性。一个连续的共享空间组织串联起各个功能房间。这个连续共享空间不仅仅是交通走廊,还可作为展览空间,共享客厅,是一个人与人相遇交流的场所。为了与环境更好的融合,将自然引入室内,设计师在建筑中设置了两处天井庭院和可以开启的天窗,既满足了室内公共空间采光,更让自然的活力与生趣蔓延进室内。
建筑二层空间更加开放自然。连续的大屋面将10栋房子分割出来,错落有序的盒子远远看去好像是一个漂浮的小小村落。屋面上铺满灰白色石子,一座开放的景观连廊架设于屋面之上串联起相互独立的房间。每个房间都设有可以走出来的露台,将室内的生活延申到了户外,在空间上二楼的房间是相互独立的,而视线上又有着彼此的联系。如果把石子比作水面,连廊比作桥,每个房子是一个小家,那这里又何尝不是一个抽象的江南水乡。
▲半舍民宿客房沿河分布B.L.U.E.
【建材选择】
在建筑材质的选择上,也呼应了建筑空间的概念。以连续的大屋面为划分,上下两层采用了不同的材质。
场地三面环水,周边绿植丰富,于是在一层外立面上设计师采用了竹钢作为主要材质。竹钢作为自然材料不仅从质感上让建筑与环境更加融合,触感上也更加柔和有温度,给人一种放松且温暖的感受。同时,竹钢的耐候性也能很好的适应水乡的潮湿。
▲一层外立面采用了竹钢作为主要材质B.L.U.E.
建筑二层的材质则表现得更为纯粹。墙面采用白色带肌理涂料,搭配白色哑光金属屋面,使得每个建筑单体看起来简单而干净。银灰色镀锌钢板走廊表面做了乱纹细节处理,大屋面整体铺设灰白混合大颗粒石子,二层空间整体呈现灰白色调,以绿色植物为点缀,塑造出一种静谧的空间感受。
建筑室内公共空间部分,整体以白色简约为主:墙面和天花选用米白色肌理涂料,地面是白色的水磨石。这样的空间,可以很好的映衬天井庭院所带来的光线变化。同时,也可以满足公共空间布展的功能需求。在公共空间开放的区域还设置了木制固定家具,配合植物和活动家具,营造出开放的共享客厅空间。
建筑室内客房部分,有深色及浅色两种色彩搭配。材质选用上采取相同的逻辑:地面为水磨石,墙面和天花采用带有肌理的涂料。在沙发区域,卧室区域,书桌区域则是选用了触感更加柔和自然的木饰面材料。淋浴卫生间区域,选用了小颗粒石子为底料的水洗石,不仅增加了空间的肌理质感,还很好的起到了防滑的效果。
▲客房B.L.U.E.
【项目总结】
乡村振兴带给设计者更多新的课题和可能,江南半舍项目,就是带着这样思考的一次尝试。在江南半舍,可以享受安静闲暇的时光,体会江南水乡风情,可以偶遇半舍主人,一同品茶聊天,或是遇到更多的朋友,围炉夜话把酒言欢。江南半舍,不仅仅是一家民宿,更为城市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乡村理想生活的新可能。

▲刨面图B.L.U.E.
【关于竹钢】
▲毛竹网络
1、竹钢简述:
“竹钢”的拉伸强度,是同等重量的钢材的3倍,而其批量生产的成本则基本相当,寿命可长达50年,因此称作“竹钢” 。它是将竹材重新组织并加以强化成型的高性能竹基纤维复合材料。
2、竹钢的性能特点
▲高强度,材料的“强重比”比钢还要高,强度是紫檀的两倍。
▲高密度,材料的密度能达到1.2g/cm³。
▲阻燃性强,防火能力为B1级别,难燃级别。
▲低碳环保,甲醛释放量仅为0.1mg/L,属于复合E0级环保标准 。
▲易加工,可连接,可着油漆,可沙刨,可锯切,可拼接。
▲可回收,可降解,可回收,并且对环境无污染。
▲建筑结构的竹钢板材的厚度有10MM、20MM、30MM
▲竹结构材,大板面:2500L*1280W*20T(25、30、35)
3、产品应用领域
建筑结构:集成建筑、公园凉亭、遮阳格栅灯
户外用材:地板、风电叶片、房车、花架、栈道等
装饰用材:各种门窗,格栅,室内地板,墙面板
4、户外墙板以及户外地板安装节点
1、注意:龙骨间距一般在625mm,用膨胀螺栓或膨胀管固定在平整的墙面上。
▲墙板节点网络
2、注意:地面必须平整,高低差不超过5mm,龙骨间距一般为500mm,龙骨安装完毕高低差在5mm以内。
▲户外地板节点网络
本文系迈点专栏作者授权转载文章,为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转载是凝聚网络力量的重要方式,如有争议,请及时反馈至邮箱:news@meadin.com
0
搜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