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可霄:当我谈90年历史的上海南京饭店时,我谈些什么
怎样构建老酒店持续变化的“新场域”,其中的内容和参与者最为重要。
(迈点专栏 肖可霄)当越来越多关于老酒店和空间的关系被谈论时,实际上也在谈论用户和城市、用户和社群、用户和社会以及用户和越来越多“信息流”之间的交互。
笔者认为,穿越时间周期的老酒店,是一个不断被刷新的“容器”,新时代里,它们太需要淄博烧烤一样的旺盛烟火气,和新青年、新文化、新场景、新产品,去填充、刷新。
前不久,笔者赴无锡,出席八届中国旅游住宿业论坛、2022-2023中国旅游住宿业金光奖颁奖典礼。美妙的瑞廷西郊酒店宴会厅里,笔者做了“老酒店文化传承与转型密码”主题演讲,讲述了南京金陵饭店、天津利顺德、北京王府半岛、上海国际饭店等老酒店案例。



其中,笔者也谈到了已有90年历史的上海老酒店——锦江都城品牌旗下的经典酒店之一南京饭店。这里,说说这家上海老酒店吧。
鲁迅巴金:南京饭店的朋友
笔者查询历史文献,上海南京饭店开业于1932年9月16日。那时的酒店业主,豪横得很,在老上海多家主流媒体《申报》,笔者都发现了这家酒店的开业广告。

上海南京饭店开业于1932年9月16日,这是当年开业广告(肖可霄提供)
上海南京饭店的建筑,由中国著名建筑师杨锡繆设计。这位杨锡繆,不简单,曾任《中国建筑》杂志发行人、《申报》建筑专刊主编,算起辈分,他也是费孝通的十一舅。
你们知道被誉为“远东第一乐府”的“百乐门舞厅”吗?对,就是让国际巨星卓别林抓狂彻夜跳舞的上海经典建筑,也是由杨锡繆设计的。

上海南京饭店建筑师,杨锡镠先生
鲁迅与巴金,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两位大家,1930年代同时驰骋海上文坛,巧合的是,他们是到访过上海南京饭店的重量级文学巨匠。
笔者购买了全套《鲁迅日记》,及《鲁迅回忆录》《记巴金》等书籍,经细致阅读、考据,从鲁迅、巴金的著作里,笔者发现,他们至少来过上海南京饭店两回。阐述如下:
第一回,是1934年10月6日晚,巴金赴日本前夕,由《文学》社友人在南京饭店设宴,为巴金饯行,文学大咖鲁迅出席,茅盾、叶圣陶等参加。
“夜公饯巴金于南京路饭店,与保宗同去,全席八人。”(《鲁迅日记》,1934年10月6日)
这是巴金名字首次出现在鲁迅日记中。这个“南京路饭店”,就是南京饭店。这次见到鲁迅,巴金的印象特别深刻。1956年10月,为纪念鲁迅逝世二十周年,巴金发表了《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其中写到这次与鲁迅的见面:
一九三四年我去日本之前,十月初文学社的几个朋友给我饯行,在南京饭店定了一个房间,菜是由餐厅送上来的。鲁迅先生那天也来了。他好像很高兴。
第二回,是1935年9月15日,从日本归来的巴金等人做东,又在南京饭店设宴,请鲁迅许广平、海婴一家和茅盾、胡风、黄源等聚餐,商谈有关《译文丛书》等大型丛书出版事宜。
《鲁迅日记》里,1935年9月15日,鲁迅如此记载:“河清邀在南京饭店夜饭,晚与广平携海婴往,同席共十人”。
可以讲,鲁迅与巴金在上海南京饭店的碰面,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书写。
为向大先生致敬,在笔者参与策划落地的南京饭店“1932”主题房里,摆放了《鲁迅日记》,在书里鲁迅提到南京饭店的地方,我们特地用黄铜书签(鲁迅文创),醒目地插在里面。
锦江都城酒店对“1932”主题房,很重视。看到笔者收集的鲁迅1936年2月14日写给巴金的手稿(复制品)后,他们以谨慎心态,做了还原,特在上海福州路一家纸店,寻觅到与当时鲁迅信纸花纹接近的纸张,做了复刻。如今这个手稿镜框,布置在锦江都城经典上海南京饭店的“1932”主题房墙壁上。

鲁迅

鲁迅、巴金著作里写道,他们至少两回来过上海南京饭店。这是1936年2月4日鲁迅写巴金的信(肖可霄提供)

我们身处一个倍速播放时代,用1.5倍速、2倍速,甚至更高速度,追剧、听书、说话,谈合作,手机统治和ChatGPT兴起的年代,我们惶惶不可终日,余额不足。
而90年历史的、鲁迅巴金来过的南京饭店,已被塑成上海南京路区一个建筑学的隐喻,我们进入其中,时间仿佛变慢了。
前几日,当山西的文旅朋友杨建新先生来上海,征求笔者意见入住哪家老酒店时,首先向他推荐了鲁迅来过的上海南京饭店。
南京饭店风雨90年
上海南京饭店,所在的山西路,原处公共租界,邻近上海一江一河融汇贯通之处,中西文化的发祥地,可谓世界性与地方性并存,摩登性与传统性并存,是“十里洋场”的一个重要LOGO。
1950年前的上海南京饭店,“年谱”如下:
1932年9月16日,上海南京饭店开业。
1934年11月5日,“万金油大王”胡文虎,入住南京饭店。胡文虎被称为南洋著名华侨企业家、报业家和慈善家。
1935年4月10日,盖叫天等名角,出席南京饭店晚宴。
1935年9月15日,从日本归来的巴金等人做东,又在南京饭店设宴,请鲁迅一家、茅盾、胡风、黄源等聚餐,商谈有关《译文丛书》等大型丛书出版事宜。
1936年,南京饭店附设评弹书场,为普裕社主要演出阵地、徐雪月、汪梅韵、顾竹君等女演员在此崭露头角。
1937年11月8日晚,在周恩来关心指导下,《大公报》记者范长江和新闻界15名年青年同仁,从各方汇聚到南京饭店2楼餐厅,代表24名发起人,成立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简称“青记”)。这成为中国记者节的由来。
2000年8月1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青记”成立日11月8日,被确定为“中国记者节”庆祝日。
1940年2月,南京饭店粤菜馆开业。
1941年2月16日,南京饭店更改电话号码,为98000。
1950年4月5日,《解放日报》登出一则短消息:“《南京饭店全部出让或出租承包》 本饭店建筑新颖,钢骨水泥,七层大厦,有房间一百四十余间,设备一应俱全,适合机关宿舍或招待所办公室之用,有意者请驾临山西路二00号本饭店经理室接洽。”
时光流转到2017年。
停业2年改造后,南京饭店正式复业,以“经典”等为理念,成功升级转型为百年文化传承中高端商务酒店民族品牌——锦江都城经典上海南京饭店。
老酒店,新场域
笔者认为,像南京饭店这样90年历史的上海老饭店,是上海近代开放的“媒介窗口”。它们不仅是大饭店,还是那时代的政商大舞台、超级名利场,更是名副其实的“会客厅”。
再回看南京饭店的历史文献,笔者发现,它与时代链接的都是最重要的话题——权力、荣耀、记忆、身份。
再细细探究,这栋开业于1932年的上海老饭店,曾盘错于各种统治话语权平衡中,这家昔日豪华大饭店的结果和原因,互相啮合,比起现在那些用CAD软件设计出的、闪着金光五星的酒店们,要有温度的多。
如今的南京饭店,没有镀金的马桶,没有戴白手套的管家,没有米其林的餐食,可就是这种首尾相交的历史结构,甚至是物业隔音不算上佳的老饭店,是对线性时间结构下进化论的一个历史弹幕,但可能也是对当前老酒店建筑资产利用的最优算法。
火得一塌糊涂的淄博烧烤、国际饭店的蝴蝶酥。排长队的喜茶。锦江都城的上海南京饭店。那些能够触动我们感官神经并能赋予我们体验的产品,吸引我们与之靠近,让我们的每一次体验都充满经典的感觉,而这种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露出它的时间复利。
怎样构建老酒店持续变化的“新场域”,其中的内容和参与者最为重要。这需要我们精准寻找“文化母体”,真诚地对待建筑,不断置入新实体、新功能、新内容,激发老酒店们的创造力以及灵感的“生生不息”。
本文系迈点专栏作者授权转载文章,为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转载是凝聚网络力量的重要方式,如有争议,请及时反馈至邮箱:news@meadin.com

8
搜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