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萍:标准化助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
标准化在非遗与旅游融合中的作用
(迈点专栏 邱萍)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当前我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以及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承载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追求和生活哲学,展现了中华民族传承五千年的独特文化魅力,是建立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自觉的坚实基石。从文旅融合的角度来看,非遗在文化旅游的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次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简称《通知》),《通知》的出台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具有天然的契合点,通过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可以进一步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落到实处,同时能够拓展非遗实践方式,增强非遗传承实践活力,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也能够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1 需求侧与供给侧的现状
1.1 以文塑旅,旅游产业的现实需求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与马蜂窝自由行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合作发布的《2021年全球自由行报告》,表明随着个性化、品质化、多样化的旅游消费需求日益增强,“文化审美 + 旅游创新体验”正迅速崛起为重要的发展趋势。这种由文化与旅游相互碰撞而出的美学体验将成为其他城市和景区目的地值得关注与发展的全新增长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非遗资源丰富,非遗代表性项目数量众多,非遗资源丰富而多元。这为非遗融入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为非遗各类活动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同时,非遗的融入也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随着旅游需求向文化深度体验的转变,游客对于独特、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旅游目的地的追求日益增加。非遗作为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其融入旅游提供了丰富、深刻的文化体验,满足了现代游客对于文化创意的渴望。其次,非遗融入旅游不仅可以推动文化传承,还为文化创意产业注入新的动力。传统手工艺、表演艺术、传统节庆等非物质文化资源成为创意产业的重要素材,促进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发展。此外,非遗融入旅游还有助于激活非遗经济,推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为当地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因此,非遗融入旅游不仅符合现代游客对于深度文化体验的期待,也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成为促使进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1.2 以旅彰文,非遗活态传承的载体
活态传承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在旅游业中成为文化内涵的独特卖点,为非遗传承提供实践平台。面对传承人减少的问题,将非遗融入旅游业成为传授技艺的场所,通过工作坊和技艺展示实现传承人的技艺传承和经济收入。旅游业带来新的经济支持,非遗成为吸引游客的独特卖点,通过产品销售和传统表演等方式获得市场认可,促进了非遗的活态传承。其次,融入旅游业拓展了非遗的传播渠道,将传统文化通过旅游体验传递给游客,成为信息传递的平台,加深了非遗在公众心中的认知。同时,融合也拓展了非遗的社会参与,旅游业带动了社区经济发展,激发了社区对非遗传承的参与,形成了良性循环。在推动过程中,需要平衡保护和商业开发,确保非遗的独特性得以保护。因此,非遗融入旅游业为活态传承提供新途径,促进传承人的技艺传承,为文化传承、旅游业发展和社区参与提供有益支持。
2 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非遗资源融入旅游成为旅游休闲体验的新亮点。在需求和政策的双重推动下,各地纷纷推出以非遗为主题的文化旅游新项目和新场景。非遗融入旅游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非遗旅游项目投入不断加大,非遗保护利用被提升到新高度。国家财政对非遗旅游开发工作投入加大,主要体现在文化和旅游事业经费的增加上。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95年,我国文化和旅游事业经费总投入仅为33.4亿元,2022年增长到1202.9亿元。可见,我国对文化和旅游项目工作的财政支持大幅度提升,减轻了非遗旅游开发主体的经济负担。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修订《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管理办法》,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研究制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管理办法、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通知等文件,从政策层面保障非遗保护与利用。[]
二是非遗旅游相关设施不断完善。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2022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303个,群众文化机构45623个,国有博物馆378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2425个,非遗旅游相关设施正在不断完善,为非遗旅游的开展提供了必要条件。[3]
三是非遗旅游活动不断增多,非遗开始走入人们的生活。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国家大力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组织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举办“云游非遗·影像展”“非遗购物节”等,全国共开展非遗活动达6200多项。举办第七届中国非遗博览会、“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遗展、“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茶和天下 共享非遗”等主题活动。全年全国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举办演出57762场,举办民俗活动13664次,举办展览18107场,通过这一系列的非遗活动开展,非遗开始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3]
四是非遗与旅游的融合越来越深入。在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聚焦“非遗+文旅融合”,首次把非遗植入文旅市场,推出非遗之旅线路产品和非遗项目体验基地。四川省还公布了10条“非遗之旅”线路和171个非遗项目体验基地。
五是非遗表演市场繁荣发展。据统计,截止2022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9739个,艺术表演场馆3199个,全年艺术表演场馆共演映166.07万场,演艺市场规模不断壮大,实现井喷式增长,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市场也随之充盈。[3]
3 非遗与旅游融合模式
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着力推动非遗文化从“厚家底”向发展“新引擎”的转化,以促进非遗的长期保护和永续利用。非遗和旅游结合中,目前有以下几个已经落地的创新模式:
3.1 非遗+研学
在一些地方建立非遗文化体验馆,让游客亲身体验非遗项目,如民间艺术表演、传统手工艺制作等,以此吸引游客,促进非遗传统的传承和发展。[]这种模式将非遗文化融入研学旅游中,提供更深内涵、更高层次、更广维度的研学游产品。学生们可以在旅行中学习非遗技艺,增强文化体验,实现研有所值、学有所思、旅有所乐、行有所获。
3.2 非遗+民宿
非遗与民宿的结合既满足了人们对于旅游的功能性需求,也提供了文化体验的新路径。民宿可以成为非遗文化活化的平台,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非遗文化。
3.3 非遗+文创
非遗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中,将非遗元素融入旅游纪念品、文创产品等的设计制作中,创造出独特的非遗文化创意产品,丰富旅游商品的内容,也提升非遗文化的传播范围。这种模式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创意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文化温度的旅游商品。例如,将黑陶、手工纸、传统扎染、刺绣、剪纸等非遗文创产品融入旅游商品市场,立刻受到消费者的追捧。
3.4 非遗+演艺
通过文化演艺展示、主题演出和剧场、非遗艺术团队、演艺+互动体验、数字化演艺平台以及国际演艺交流等途径结合。以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舞台演出、创立专题剧场,组建专业非遗艺术团队,结合演艺和互动体验,借助数字化平台等形式呈现给游客。
3.5 非遗+节庆
举办非遗文化旅游节,通过传统表演、手工艺展示、非遗文化体验等活动,吸引游客参与,同时加强对非遗文化的宣传和传播。[]将非遗文化融入旅游节庆活动,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体验。
3.6 非遗+文化导览服务
在非遗项目所在地推出非遗文化导览服务,通过专业讲解员为游客进行非遗文化的导览,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非遗项目背后的文化内涵。
这些创新模式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同时,也为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这些创新模式的落地实践,为非遗与旅游的有机结合提供了范例和经验,并为更多地方探索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借鉴。
4 标准化在非遗与旅游融合中的作用
4.1 非遗与旅游融合存在的问题
当前,社会各界对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关注度很高,各地开展了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取得了一些工作成效。同时,部分地区也存在对非遗内涵挖掘不充分,以文塑旅作用发挥不足;部分非遗传承人群尚未将融入旅游作为新的传承实践方式,以旅彰文效果不明显;相关旅游服务中非遗传承人群参与深度不够、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引导社会和市场业态健康发展。因此,《通知》的出台旨在促进非遗与旅游在更广泛、更深层、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推动文化自信和自强。同时,通过系统性保护非遗,激活其生命力,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实现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4.2 标准化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
当前,标准和标准化工作已被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标准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基础、引领作用。这一点从法律、政策文件、全国整体工作推进方面,都有体现。从其他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情况来看,相关部委、行业、企业、地方,近年来都意识到了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也看到了标准对各方面工作的切实促进作用。各行业、各类别标准的数量均有显著增长,尤其是行业标准方面,很多标准都是基于行业的问题而制定,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也容易带动相应的专项工作或重点工程。
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文旅行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标准与标准化工作。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非物质文遗产保护工作已上升至法制化和标准化阶段。自2001年5月,昆曲艺术被列入联合国第一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算起,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已开展近20年,经历了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到非遗保护,从概念到实践,从名录时代到后申遗时期,进而到标准化时代的发展过程。[6]
4.3 标准化在非遗与旅游融合中的作用
2023年6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起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经文化和旅游部批准发布。这是我国非遗领域的首个系列行业标准。同年10月,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的重要学术活动之一,非遗成都论坛分论坛就此标准进行了解读与宣教,围绕非遗标准与标准化工作展开讨论。[]标志着非遗保护与传承进入规范化、系统化阶段。查阅相关文献与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有关非遗标准信息结果是,现有标准文本多以地方性标准为主,行业标准都少见,国家标准更加稀缺。
开展非遗保护标准与标准化工作,可更新非遗保护科学的现代化手段;规范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成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基础保障。具体讲,可以完善制度,协调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平衡参与其中的各方利益,促进非遗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而绝非为了限制作为传承主体的地方社区与传承者个人的创新自由。由此,非遗领域需要建立一套标准化体系,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有序化发展。[]
5 下一步的做法
根据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中面临的现状及挑战,为促进非遗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笔者从标准体系、规划设计、市场秩序、法律保障、人才培养以及监测评估机制等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规划设计。在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规划时,应充分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旅游发展的需求,制定符合实际、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二是规范市场秩序。通过制定相关标准,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市场秩序,确保旅游市场的公平、公正和有序。
三是强化法律保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四是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制定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相关标准,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分级、保护、传承、合理利用等方面的标准,以及旅游行业的相关标准,如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开发利用、经营服务等。
五是加强人才培养。通过制定相关的人才培养标准和计划,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人才队伍,提高其在实践中的能力和水平。
六是建立监测与评估机制。通过建立监测与评估机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进行全程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解决措施。
本文系迈点专栏作者授权转载文章,为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转载是凝聚网络力量的重要方式,如有争议,请及时反馈至邮箱:news@meadin.com
0
搜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