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录:中国饭店星级标准诞生记——刘斌
这一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也为未来中国饭店行业健康发展奠定了扎实和稳固的基础。

感谢君澜酒店集团王建平总裁提供该图片。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国饭店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经历了一段重要的行业发展的历史进程。1980年代初全国仅有203座旅游涉外饭店,客房数量3.2万间,可以说起步时的规模还是非常有限的。而到1990年代初,通过十年的发展,中国的饭店数量已经达到2200家,32万间客房的总体规模。正是在这十年期间,中国饭店业也在行业管理和规范标准方面做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工作,即中国饭店业有了既符合国际规范又适应中国国情的饭店星级标准。这一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也为未来中国饭店行业健康发展奠定了扎实和稳固的基础。
回顾中国饭店星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从工作的准备、研讨到制订、试点、推广,经历了大量的工作投入和行业专家的参与,是一项规模较大的系统工程。早在1984年1月,国家旅游局在天津召开了旅游涉外饭店经理会议,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划分饭店等级的建议。但是,因为那个时期对饭店业的认知以及行业发展阶段还不具备成熟的条件,各方面的意见也难以统一,所以,这个议题没有再进行实质性的推进。但相关的研究工作却一直没有停止。当时,国家旅游局企管司主导和推动这一工作的研究和讨论,委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后来的中国旅游学院)翻译了大量的国外的有关标准及文件,并草拟了一份标准草稿,当时称之为“黄皮书”,是“标准”最早的雏形。
1986年底,国家旅游局决定把饭店星级评定工作列定为1987年的工作重点,对全国旅游涉外饭店实行“分等定级”,使之成为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行业管理的必要措施和步骤。1987年年初,国家旅游局根据国务院主管领导“关于加强行业管理”的指示精神,在参考世界上旅游饭店业发达国家和地区业已实施和运作成熟的饭店等级标准,结合中国饭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按照五星制草拟了《全国旅游(涉外)饭店分等定级试行办法》,作为讨论稿发至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局,广泛征求意见。各地旅游饭店行业管理部门也都积极进行了讨论和反馈。根据各地征求来的意见,企管司对这份讨论稿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和修改,并于2月24日和2月27日就饭店分等定级工作,分别邀请了国家计委、国家物价局、旅游研究所、国旅总社、中旅总社、北京市旅游局和北京的长城饭店、建国饭店等9家饭店的有关专家和负责人,进行了两次深入的座谈讨论,大家集思广益、献计献策,提出了非常宝贵的建议和思路。
1987年4月初,国家旅游局在广州召开了部分省市旅游管理部门和行业专家参加的旅游(涉外)饭店分等定级座谈会,会上与会者一致认为:分等定级是当时中国饭店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在全国尚无一个衡量饭店业水平的标准的情况下,通过分等定级的办法,将会极大推动中国饭店业尽快地适应国际旅游行业的发展。此次广州会议后,国家旅游局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成立工作专门班子,组织力量开始对标准进行修订和整理。4月10日至12日,国家旅游局企管司还专程派人前往深圳,同特邀赶来的香港酒店行业专家就分等定级的标准、办法、步骤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同时,这项工作还得到了联合国开发署(UNDP)拨出专款的帮助,以支持中国饭店星级标准的制订。应国家旅游局的邀请,世界旅游组织(WTO)秘书长委派了该组织的高级顾问费雷罗先生来华,执行联合国开发署资助的这个项目。1987年7月17日至8月31日,由国家旅游局企管司饭店处派出专人陪同费雷罗先生前往13个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省市,考察了113家饭店,就中国旅游饭店行业发展和现状以及对照标准的实质内容,提出的具有指引意义的意见,对标准的最终完善和成稿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图:饭店处陈世红(右一)、刘斌(左二)陪同世界旅游组织专家费雷罗(右二)考察。
国家旅游局又经过半年的时间,做了大量而充分的试点和论证的工作,通过反复实践和论证,又对标准进行了必要的修订,终于在1988年2月5日,上报国务院《关于对全国旅游(涉外)饭店按五星制评定星级的请示》[旅办值字(1988)第05号]。同年初,在国务院法制局拟定1988年立法规划时,国家旅游局曾要求将《评定旅游(涉外)饭店星级的规定》列入其中,国务院法制局认为:此类规定应属于行业部门规章,行业主管部门有权自行制定发布。当时的国家旅游委员会主任吴学谦副总理非常重视旅游涉外饭店的星级评定工作,做出了重要批示,强调要通过这项工作,努力解决我国饭店管理和服务方面的问题,提高饭店的服务水平,并要求要严格按照“规定“和”标准“办。经国务院领导批准,国务院法制局同意,国家旅游局于1988年8月22日颁布了《关于对全国旅游饭店涉外饭店按五星制评定星级的通知》,并统一部署和实施。同时,下发了《对全国旅游涉外饭店进行星级评定宣传提纲》。文件明确了旅游涉外饭店业实行星级评定制度的必要性、作用和意义,强调了我国的饭店星级评定标准是从国情出发,重服务、重管理、重软件,从技术上讲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无经验可循,又无先例可依,因此,从工作步骤上要积极稳妥,讲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并要将饭店对评定星级的积极性,引导到提高服务质量,改善管理水平的方向上来。

图:饭店处陈世红(前排右二)、刘斌(后排右一)与广东省旅游局一行陪同世界旅游组织专家费雷罗先生(前排左二)考察广州东方宾馆。
1988年11月8日至20日,国家旅游局又邀请了世界旅游组织专家费雷罗先生和卢帕辛哈先生来华,他们参加了星级评定的试点工作。国家旅游局还分别在广州和北京,举办了两次饭店星级评定检查员培训班,通过世界旅游组织专家的授课、讲评,提高了参与人员对标准执行的认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初步为旅游饭店星级评定工作培养了一批重要的推动力量。1989年3月初,国家旅游局成立了旅游涉外饭店星级评定机构,开始在广州进行试点。5月25日,正式公布了广州市22家中国第一批获得星级的旅游饭店,起到了全国旅游饭店星级评定工作的示范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各地各级饭店星级评定工作机构的努力,在全国范围树立了一批“标杆饭店“,国家旅游局于1989年9月23日国庆节前夕,在北京举行了全国旅游涉外饭店星级颁布仪式,公布了全国112家星级饭店。自此,旅游饭店星级评定工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

图:唐洪广(左二),袁宗堂(中间),刘斌(右二)与饭店服务员合影。
旅游饭店星级评定工作是中国旅游饭店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旅游饭店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引领和保障的作用。对旅游饭店进行星级评定,也遵循了国际上的通行惯例,从世界上大多数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看,很多都是采取了以“星“的多少来表示饭店的等级,作为国际通用的语言或符号,将饭店的实际情况标示给旅游者,这对于中国旅游饭店行业处于起步阶段更快适应国际旅游市场大环境是很重要的,极大的方便了旅游者对中国旅游饭店的设施和服务的认知。由于实行了旅游饭店星级评定制度,为中国旅游饭店投资者和管理者提供了可以遵循的规范。世界范围的饭店星级评定,都各有特色也不尽相同。也就是说,标准和做法更多的还是要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中国的饭店星级评定工作,更多考虑到了中国的国情和实际,采取了既符合国际惯例,又贴近中国国情,不仅通过国际旅游组织专家的参与,实现了与国际标准的贯通,还通过广泛征求国内饭店行业专家和从业者的意见,更多的强调了标准的实行要符合中国的发展需要。

图:从左至右刘斌,袁宗堂,唐洪广在考察途中。
本人非常荣幸能够在国家旅游局饭店处工作期间,全程参与并见证了中国饭店星级评定标准的从无到有的整个历史阶段,从最初的饭店分等定级的研讨、论证,到之后全程陪同国际旅游组织专家全国范围的考察以及饭店星级评定标准第一稿的制定工作,也深刻地体会到这份标准确实来之不易,它凝聚了很多专家、学者、从业者的辛苦付出和努力,经过之后若干年的实践检验,证明了中国旅游饭店星级评定工作对中国旅游饭店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是具有里程碑意义和作用的大事件,必将在中国旅游饭店行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留下光彩亮丽的一笔。
0
搜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