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能量”建设是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根本

迈点网 · 栗书河专栏 · 2025-08-20 09:40:29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员工的情绪状态、情感投入与职业认同,直接影响服务质量与客户体验。

(迈点专栏 栗书河)酒店业作为典型的服务密集型行业,其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离不开人的因素。员工的情绪状态、情感投入与职业认同,直接影响服务质量与客户体验。当前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中普遍存在重制度约束、轻人文关怀,重技能培训、轻心理建设的现象,导致员工流失率居高不下、职业倦怠普遍存在。据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数据,2024年酒店行业员工平均流失率达38.6%,一线服务岗位流失率更是超过50%。这一数据背后,折射出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行业发展需求的深层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将“心能量”建设置于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位置,不仅是破解管理困境的现实需要,更是酒店业构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

一、“心能量”酒店服务的情感基石

“心能量”是指员工在职业场景中展现的积极心理状态、情感投入能力与内在精神动力,其核心构成包括四个维度:情感联结力、价值认同感、心理韧性与服务热情。这四个维度相互交织,共同构成酒店服务的情感基石。

情感联结力体现为员工与同事、客户、企业之间的情感纽带强度。在酒店行业,一线员工每天需处理数十次客户互动,情感联结力的强弱直接决定服务的温度。如果酒店通过“每日晨会分享”制度,让员工讲述服务中的暖心瞬间,这种情感联结不仅能增强团队凝聚力,更能让员工在服务中自然传递真诚与善意。

价值认同感是员工对职业意义与企业使命的内在认同。酒店服务看似琐碎,实则承载着满足客户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价值。如果酒店为客房服务员设计“职业成长手册”,详细记录其服务过的客户反馈与职业突破,让员工清晰感知“整理的不只是房间,更是客户的旅行记忆”,这种价值锚定不仅使该岗位流失率下降,还能促使员工从内心认可工作的意义,其服务行为便会从被动执行转向主动创造。

心理韧性是员工应对工作压力与负面情绪的恢复能力。酒店服务中,员工难免遭遇客户误解、工作超负荷等压力情境。酒店配置“情绪急救站”,人力资源部人员掌握心理健康指导技能,就可以实现员工在遭遇负面事件后1小时内完成情绪调节,培养员工强大的心理韧性,能让员工在压力下保持专业状态,避免负面情绪向客户传导。

服务热情是员工在服务过程中展现的主动投入与创造意愿。这种热情并非表面的微笑,而是源于内心的职业热爱。酒店可以通过鼓励员工服务细节实践创新提升酒店服务复购率,引导员工将自我价值融入服务创造的内在驱动力。

这四个维度的“心能量”,共同构成酒店服务不可替代的情感价值。在标准化服务日益趋同的当下,“心能量”成为差异化竞争的核心变量。

二、“心能量”建设的缺失制约传统酒店人力资源管理

传统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形成于工业化管理思维,其核心逻辑是“控制-效率”导向,这种模式在“心能量”建设上存在显著局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管理维度的单一化、激励机制的错位化与成长路径的封闭化。

管理维度的单一化表现为对员工的“工具化”认知。许多酒店将员工视为服务流程的执行者,过度强调标准化操作与制度约束,忽视其情感需求与心理状态。这种极致效率导向导致员工出现“机械服务”现象,极易造成客户“服务员像机器人,动作标准却毫无温度”刻板印象。这种管理模式下,员工的情感需求被边缘化,“心能量”自然无从生长。

激励机制的错位化体现为对物质激励的过度依赖。传统酒店薪酬体系中,绩效奖金与客户评价直接挂钩,但评价指标多聚焦“是否完成服务动作”,而非“服务是否传递情感价值”。这种短视的激励设计,必然导致员工为避免差评选择“少服务、少出错”,减少主动服务行为。割裂了员工情感投入与职业回报的正向关联,最终抑制“心能量”的释放。

成长路径的封闭化限制了员工的内在动力。酒店行业长期存在“职业天花板”现象,尤其是一线服务岗位,晋升通道狭窄且职业发展路径模糊。服务员普遍存在“干得再好也只是清洁工”的职业认知,当员工看不到成长的可能性,其“心能量”便会因缺乏持续滋养而逐渐枯竭。

传统管理模式的这些局限,本质上是将员工视为“经济人”而非“社会人”,忽视了服务行业中“人”的情感属性与精神需求。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客户对服务的需求已从“功能满足”转向“情感共鸣”,这种转变必然要求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从“制度管控”转向“心能量激活”。

三、“心能量”建设的实践路径

将“心能量”建设融入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全流程,需要构建覆盖招聘、培训、激励与文化等关键环节系统化的实践体系,形成“选、育、用、留”的闭环管理。

在招聘环节,应建立“价值观优先”的选拔标准。传统酒店招聘多侧重技能匹配与经验要求,而“心能量”导向的招聘更关注候选人的情感特质与价值倾向。酒店可以设计“情景模拟测试”,如让应聘者处理“客户因等待时间过长而发怒”等典型场景,重点观察其情绪调节能力与共情能力。这种招聘理念创新从源头为“心能量”建设奠定基础,使入职员工自带积极心理基因。

培训体系需实现“技能培训”与“心理资本”培养的双轨并行。开设“心理资本工作坊”,系统培养员工的自我效能感、乐观心态与抗压力,如在技能培训中融入情感传递技巧,通过设置“情绪日记”“压力拆解”等实操工具,帮助员工建立情绪管理框架。让培训从“灌满一桶水”转向“点燃一团火”,以“心能量”导向的培训激活员工内在的服务热情。

激励机制的重构要实现“物质回报”与“情感满足”的平衡。在薪酬设计中,增加“情感服务加分项”,满足员工情感认同需求,如对员工主动创造的暖心服务给予额外奖励,使员工获得远超物质奖励的职业自豪感。当激励机制能精准回应员工的情感需求,“心能量”的释放便有了持续动力。

企业文化建设要营造“滋养心能量”的生态环境。从物理空间设计到组织制度安排,都应体现对人的尊重与关怀。成都某酒店在员工休息区设置“心愿墙”与“解压角”,推行“弹性排班制”与“情绪假”制度,让员工感受到“被看见、被理解”。更重要的是,管理者需践行“服务型领导”理念——客房部经理主动帮助员工处理重物,总经理定期参与一线服务,这种“自上而下的共情”能快速激活团队“心能量”。企业文化的核心是“组织如何对待人”,当酒店真正将员工视为“最重要的客户”,“心能量”便会如活水般自然流动。

这四个环节的协同联动,构成“心能量”建设的完整闭环。招聘环节筛选“心能量”种子,培训环节培育其生长,激励机制提供养分,企业文化创造适宜土壤,最终使“心能量”成为酒店组织的内生力量。

四、从人力成本到人力资本“心能量”建设价值

“心能量”建设并非抽象的管理概念,其价值能通过具体的经营指标得到清晰印证,最终实现从“人力成本”到“人力资本”的质变,为酒店带来三重核心价值:服务增值、成本优化与品牌沉淀。

服务增值体现为客户体验与消费意愿的提升,“心能量”具有服务价值乘数效应。当员工“心能量”充盈时,其服务行为会突破标准化流程的局限,员工会主动为客户提供的“个性化服务”,产生具有温度的“超额服务”。员工的情感投入能使基础服务升级为“记忆点服务”,从而创造更高的客户价值。

成本优化体现为员工流失率降低与管理效率提升。“心能量”充盈的员工之间主动补位行为增加,管理指令的执行偏差减少,其职业稳定性、工作投入度、及团队的协作效率更高,员工从“被动服从”转为“主动投入”,酒店的管理成本会转化为“人力资本收益”。

品牌沉淀体现为企业口碑与社会认同的积累。酒店的品牌形象,最终会通过员工的言行传递给社会。酒店的“心能量”建设案例已经有《人民日报》等多媒体关注,这种品牌增值是传统营销难以实现的。“心能量”建设能形成独特的组织文化既是吸引人才的磁石,也是抵御竞争的护城河。在同质化竞争加剧的酒店业,“有温度的组织”将成为最稀缺的品牌资产。

从本质上看,“心能量”建设是将员工视为成本中心转为价值创造的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逻辑的重构,契合现代服务业“以人为本”的发展趋势,为酒店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动力源泉。

站在酒店消费价值转型的十字路口,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心能量”建设管理技术的加持,当每一位员工都能从工作中获得情感滋养与价值认同,他们便会将这份能量转化为对客户的真诚服务,最终汇聚成酒店最强大的竞争力。这正是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终极意义——通过激活人的“心能量”,创造服务的无限可能。

本文系迈点专栏作者授权转载文章,为原创作品,如有争议,请及时反馈至邮箱:news@meadin.com。

4

评论(0)

邮件订阅 吐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