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酒店如何在市井烟火中重塑竞争力?
最终,行业要回归服务本质,通过持续创新增强经营韧性,让 “高端” 不再小众专属。
受经济、政策、产业竞争等多种因素影响,高端酒店(五星级档次酒店)的经营水平持续承压,2025年以来行业整体经营绩效不乐观。自今年6月中下旬起,餐饮外摆成为高端酒店应对当下冲击的重要选择,这一现象既体现了行业和企业在突发状况下的被动应对,更揭示了酒店业从“被动承压”向“主动创新”转型的潜在可能。
高端酒店在酒店内外的场地、酒店外的步行街等进行“摆摊”不仅是简单的应急举措,其核心价值更在于为酒店提供“缓冲带”与“试金石”。以“高端品质+亲民价格”打破消费心理壁垒,在融合“奢华体验”与“市井需求”的基础上,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探索——借此类尝试拓宽社区市场、增强经营韧性,最终实现从“流量破圈”到“留量沉淀”的闭环,为可持续发展做出创新尝试。让高端酒店形象在周边居民的心中,不再是“高高在上”和“高不可攀”,而是“高度融合”和“高朋满座”。
一、产品差异化:应对消费降级的差异化供给
在市井烟火中重塑高端服务的竞争力,核心策略是紧扣经济下行期消费者“高性价比”需求,以“高端基因+市井适配”为核心,通过较低的价格优势与坚实的品质壁垒,打造差异化供给,这里的关键在于“品质不打折,价格接地气”。一方面,针对消费降级背景下的价格敏感型需求,可采用差异化定价与组合策略。例如,苏州南园宾馆的餐饮外摆业务,通过推出5元/个的红烧狮子头、10元/份的桂花糖藕等低价产品吸引客流,凭借“五星级品质、亲民价格”的优势形成强大的市场吸引力。顾客前往档口消费时,往往会顺带购买若干正价产品,进而有效提升客单价,此举既满足了消费者的对性价比的追求,又巧妙提高了单次消费额度。另一方面,市井场景的消费痛点常体现为“体验粗糙、服务断层”,而高端服务可借助细节化服务的渗透,让消费者在烟火气中切实感知“高端标准”所带来的差异化价值。
在摆摊、市集等场景中,保留高端服务的核心细节是关键。因此在供应链层面,所有食材与酒店堂食保持同源,重庆两江假日酒店强调“无预制菜,厨师现炒”,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在场景化体验上保留高端标准,厨师身着制服现场制作菜品,星级服务人员为客人打包、服务,消除“地摊=廉价”的刻板印象,契合大众“花小钱享高品质”的心理。五星级服务标准融入地摊场景,通过服务传递“尊重感”与“专属感”,有效增强了消费者的信任感,这种热烈场景既带来话题热度,也推动品牌形象向“专业且亲民”转型。
二、持续创新:高端酒店创新探索与品牌渗透
传统的高端酒店面对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只有微创新,缺乏变化大的创新尝试。但面对当下诸多变化的外部环境,需要进行更为大胆的、甚至颠覆式的创新。当然,这种创新探索理应被包容,因为需要酒店经营人员通过实践验证适配性,容忍创新失败过程。
首先,高端酒店要有资源盘活和多元探索的意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试错”,多元路径协同发力。其一,在外摆业务上中央厨房延伸激活资源效能,酒店通过外部摆摊与内部堂食的双线销售模式,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与业务多元拓展。其二,主题化快闪展现独特优势,例如上海静安瑞吉酒店联合意大利知名利口酒品牌阿佩罗橙光打造意式餐车,在低成本试错中探索新增长点,守住品牌调性的同时实现流量裂变。其三,双轨定价策略形成互补效应,苏州南园宾馆在保留原有规格的堂食餐厅的基础上售卖平价外卖食品形成消费场景互补,有效避免品牌形象稀释。此外,“摆摊+直播”的双重流量模式持续扩大品牌声量,重庆两江假日酒店通过摆摊直播,把星级大厨的专业技艺、品质食材的精挑细琢实时传递至大众面前,不仅吸引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成为现象级城市话题,更在无形中重塑了与大众消费的情感链接,实现从“可望”到“可及”的深度触达。
另外,高端酒店的价值锚定与认知升维需同步推进。通过外摆外卖吸引的新客群也可转化为“轻奢体验”消费者,形成合理的价格分层。同时,品牌认知升维传递出“高端≠昂贵”的理念,让消费者理解高端的核心在于品质可控,而非单纯的价格标签。具体而言,其一,打破阶层符号,重塑亲民化认知。酒店将星级餐品以外摆形式呈现,使普通消费者能以低门槛接触高端品质,逐步扭转“高端即小众”的固有认知,让品牌从“少数人的专属”转变为“大众可感知的品质代表”。其二,强化品质标签的场景迁移能力。外摆并非品质降级,而是将酒店的高端标准延伸至市井场景。通过严格把控食材供应链、保持专业服务细节,证明品牌的高品质基因可在任何场景落地,而非依赖奢华环境。这种“场景适配但品质不减”的表现,能深化消费者对品牌“以品质为核心”的认知。其三,构建情感化品牌连接。酒店摆摊可借此打造与消费者的情感共鸣点,例如推出承载地方记忆的特色美食、开展厨师与顾客的互动交流等,让品牌从“冰冷的服务提供者”转变为“有温度的生活伙伴”。这种情感链接能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感和忠诚度,为品牌注入人文价值。
三、数字化赋能:用“数据驱动”实现流量转化效率升级
在高端酒店摆地摊的热潮中,以线上外卖为代表的数字化赋能策略成为突破流量转化瓶颈、提升运营效率的核心抓手。打通全渠道触点是数字化赋能的首要环节。酒店在摆摊场景中主动植入数字化入口,如引导顾客扫码关注公众号、小程序,注册会员,将线下散客引流至私域平台。以苏州南园宾馆为例,其外摆业务火爆且受夏季高温影响,宾馆借助数字化工具设计三条分流线路:在旗下面馆开辟室内外摆摊位,解决露天排队炎热问题;通过小程序搭建预约自提通道,顾客定时抢购后,可到专门办公室报手机尾号取餐,工作人员提前备餐减少等待;同时在有赞小程序上线外卖服务,虽价格略高于自提与线下,但满足居家消费需求。这种多渠道布局不仅缩短排队长度、优化市容,更精准分流客群,老人客群或现场排队或小程序自提,提升了流量承接能力。
此外,数字化赋能还体现在用户标签精细化与流程优化上。酒店通过数据分析记录顾客消费偏好,构建精准用户画像,实现个性化服务推送;同时借助线上点餐、第三方配送等工具,支持自助下单与高效配送,进一步提升消费便捷性,推动复购率增长,全方位升级高端酒店摆地摊业务的流量转化效率。
四、在地共生:融入市井生态,强化“社区化”价值认同
酒店摆摊要实现长期“留量”,关键在于深度融入市井生态,成为社区的一部分。长期以来,高端酒店往往都“高高在上”,没有与周边社区和市场进行深度融合和链接。在当下的市场形势下,通过更加聚焦周边市场,参与社区共建,如开放闲置场地供居民活动、举办公益课堂等方式,提升品牌在本地的好感度;同时挖掘在地文化符号,将本地特色融入品牌表达,增强顾客情感认同。此外,与小商户、社区组织合作,构建利益共同体,实现资源共享与生态共赢。在政策合规、环境整洁的前提下,合法合理摆摊,推动品牌与社区共生共荣。
在地共生的实践中,多家酒店通过深度融入社区、挖掘本地文化、构建生态合作,在展现独特的品牌温度与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也探索了新的商业模式。例如,杭州西子湖四季酒店将会议场地开放给社区组织,用于举办讲座和环保课堂,打造“共享空间”;西安大唐芙蓉园芳林苑酒店打造“唐风市集”,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传统技艺,将盛唐文化融入消费体验;青岛海景花园大酒店联合周边小吃摊推出“市井美食地图”,并提供食品安全培训,推动街区餐饮品质提升;成都世纪城天堂洲际大饭店则推出“社区厨房”项目,为困难家庭提供爱心餐食,并开设厨艺课堂,拉近与居民的距离;厦门海景洲际酒店则与环保组织合作,设立旧衣回收站和绿色生活市集,倡导可持续生活方式。这些酒店通过空间共享、文化共创与生态共赢,不仅提升了品牌认同感,也真正实现了与社区的深度融合。
五、破局焕新:以亲民创新破界,重塑五星酒店市井生命力
在当前大背景下,高端酒店开展外摆外卖业务,是一次 “破局尝试”。以“高端品质+亲民价格”为切入点,打破“奢华与市井”之间的隔阂。这一举措的核心价值远超短期流量与收益,更是为行业探索“主动创新” 的范例。从策略层面来看,企业不只是被动应对突发状况,而是要主动探索新兴业务,像某些高端酒店将外摆外卖经验拓展到社区定制餐饮、主题快闪服务等领域,用新方法开拓市场。在行业层面,应包容创新风险,鼓励企业家探寻适配自身的模式。例如郑州永和伯爵构建 “积分闭环”,实现顾客忠诚度的提升;苏州南苑宾馆深度融入江南街道南苑社区,利用社区浓厚文化氛围开展特色服务;重庆两江假日通过直播引流,吸引更多潜在顾客。这些都是对 “高端服务如何贴近大众” 的有力回应。在地方政府层面,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平衡好高端酒店推出的价格亲民的产品与周边规模较小的酒店、餐馆的相同价位的产品的关系,做好市场监管和治理。因为长期来看,由于高端酒店的这些价格下降的产品很可能对中小规模酒店和餐馆的产品产生竞争冲击,影响整个社区或生态的市场秩序。
最终,行业要回归服务本质,通过持续创新增强经营韧性,让 “高端” 不再小众专属,凭借可控品质与多元场景,在市井烟火中挖掘新竞争力。
高端酒店摆地摊、做外摆和外卖,是经济、消费与政策变化下的破局之举,以 “高端品质+亲民价格”打破奢华与市井隔阂,扩大高端酒店消费市场,但需理性看待其边界,不可为流量牺牲核心高端服务基因。但从此现象出发,可以预见高端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创新的趋势,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重塑酒店竞争力,提升酒店的动态能力。郑州永和伯爵打造积分闭环,苏州南苑宾馆深化社区融合,重庆两江假日借直播引流,这些举措不仅拓宽业务,更为行业提供了范例,唯有回归服务本质、以多元场景、可控品质让高端服务贴近大众,才能增强经营韧性。
本文作者:李彬 张艾萱 黄燕飞,系迈点专栏作者授权转载文章,为原创作品,如有争议,请及时反馈至邮箱:news@meadin.com。
0
搜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