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经济:旅游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建构的新航向
旅游职业教育作为行业人才供给的核心源头,亟需将多巴胺应激服务体验纳入专业教学内容体系,培养适配情绪经济需求的新型服务人才。
(迈点专栏 栗书河)旅游消费正从功能满足向情感价值跃迁,"多巴胺经济"已成为驱动文旅市场增长的关键内核。从满洲里套娃广场的多巴胺配色场景,到迪士尼"徽章交换"带来的惊喜体验,游客对情绪满足的追求推动行业竞争从设施比拼转向情感颗粒度的较量。旅游职业教育作为行业人才供给的核心源头,亟需将多巴胺应激服务体验纳入专业教学内容体系,培养适配情绪经济需求的新型服务人才。
多巴胺经济:旅游职业教育的时代必然
旅游消费市场升级的"情绪革命"为职业教育指明了转型方向。消费统计数据显示,近五成消费者选择文旅产品时首要关注情绪价值,而能引发多巴胺分泌的愉悦体验,正是情绪价值的核心载体。传统旅游职业教育侧重服务仪式化场景与肌肉动作流程化技能培养,已难以应对当前行业对"情感共鸣"的迫切需求,员工缺乏情绪响应能力已经成为企业服务质量的瓶颈,这恰恰暴露了人才市场对培养需求的硬伤。
多巴胺经济视角下的旅游类行业服务,本质是通过精准的情绪干预触发游客愉悦反应,形成可感知的情感记忆。上海迪士尼暑期徽章交换频次日均超8000次,南浔古镇"泡沫战场"使游客停留时长翻倍,这些案例印证:能设计、传递多巴胺体验的服务者,已成为文旅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旅游职业教育必须主动对接这一需求,将多巴胺应激服务能力塑造为专业核心素养。
多巴胺应激服务体验:课程建设的核心维度
旅游类专业课程需围绕"情绪识别-体验设计-价值传递"构建闭环体系,将多巴胺应激服务能力转化为可教、可练、可评的教学内容。
情绪洞察:服务设计的起点
专业课程需强化消费者情绪曲线的识别与干预能力培养。通过《消费者心理学》课程,系统分析"场景进入期待-消费排队焦虑-服务体验峰值-行为疲劳倦怠-结算离场回忆"的全周期情绪规律,直击投诉指向的"服务响应滞后"等情绪断点问题。
可引入模拟实训:让学生通过还原排队场景,识别游客烦躁信号并设计干预方案,设计等候区设置互动服务(如海底捞等候区场景),将焦虑点转化为体验点。
场景建构:多巴胺触发的核心
创新《文旅场景情绪设计》课程,聚焦多感官体验的系统化设计。从色彩心理学应用(如多巴胺消费长廊的视觉刺激)到仪式感营造,从味觉记忆塑造(如绍兴黄酒的沉浸式品鉴)到数字记忆封装,全面覆盖物理与数字场景的多巴胺触发机制。
实训环节可要求学生分组完成"微场景设计",如为民宿设计"睡前非遗手作+晚安甜汤"的情绪套餐,通过用户测试验证愉悦感触发效果。
服务传递:情绪价值的落地
在《服务礼仪》《运营管理》等课程中,重构以"情绪导演"为核心的能力培养框架。借鉴品牌旅游企业"情绪价值=专业知识×共情表达×即时响应"的实践公式,替换传统标准化服务教程:如讲解词从背书式科普改为故事化表达(如"熊猫妞妞今天偷懒没吃饭,大家帮老师劝劝她"),服务授权从层层审批改为即时处置(如允许员工赠送贴纸安抚哭闹儿童)。设置"服务应急演练"模块,针对"高温天气游客烦躁""儿童走失家长焦虑"等场景,训练学生的情绪安抚与惊喜制造能力,如模拟递上冰镇毛巾、联动NPC提供协助等多巴胺应激服务。
文化锚点:价值延续的关键
增设《在地文化情绪转化》课程,避免服务娱乐化陷阱。强调所有多巴胺体验设计必须服从文化核心基因。指导学生挖掘地方文化中的情绪符号:如云南鲜花产业的疗愈场景开发,将文化元素转化为可感知的愉悦体验。
组织实地研学:走访《长安十二时辰》街区,分析其如何通过汉服沉浸、剧情参与实现文化认同与多巴胺分泌的双重效果。
结语
当旅游从"生活方式"升级为"人生内容",多巴胺经济为旅游职业教育提供了清晰的转型坐标。旅游类专业课程唯有以多巴胺应激服务体验为核心重构体系,培养既懂情绪洞察又善体验设计的新型人才,才能让学生在未来行业竞争中占据主动,为文旅产业注入持续创造愉悦价值的人才动能。这既是响应市场需求的必然选择,更是旅游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本文系迈点专栏作者授权转载文章,为原创作品,如有争议,请及时反馈至邮箱:news@meadin.com。
14
搜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