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申俊:2026年后疫情时代酒店预算编制特点与应对

迈点网 · 陈申俊专栏 · 2025-10-23 14:38:45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当市场不再给我们 “增长” 的标准答案时,不妨把预算当成 “和自己对话的镜子”

(迈点专栏 陈申俊)作为一个在酒店业摸爬滚打了20多年的老司机,回顾一下酒店这20年来每年预算的经历,我们经历20多年酒店高速增长期,让我们误以为预算指标增长是必然的,之后突如其来的COVID-19疫情打破了一切对于财务预算,财务预测的认知,浑浑噩噩的过了三年,面对后疫情时代从2023年的报复性增长,到24年市场增幅戛然而止,再到25年的业绩退潮,酒店市场一片哀嚎,作为资深酒店人 你真的知道26年的路该往哪里走吗?

“明年预算怎么做?增长还是收缩?” 如果是正增长,那么增长的逻辑在哪里 ?如果下降是必然性的,那么一份收缩防御性的预算又该如何做呢? 就成为摆在每一位酒店人面前的现实命题。当我们把视线从预算编制的 “术”(找基准、察趋势、抓关键)转向 “道”(底层逻辑与价值重构),会发现后疫情时代的预算早已不是 “年初定目标、年底算总账” 的机械流程 —— 它更像酒店人手里的 “生存指南针”,既映照着市场的不确定性,也承载着我们对 “如何活下去、如何活得好” 的集体探索。这种转变,藏在三个鲜明的编制特点里,而应对之策,恰恰是我们在一次次 “计划赶不上变化” 中磨出的生存智慧。

一、后疫情时代预算编制的三大核心特点:藏在数据里的行业生存真相

(一)特点一:动态性≠“朝令夕改”,而是 “弹性适配”

疫情前,多数酒店的预算是 “年度静态报表”——1 月定好全年客房出租率 80%、餐饮营收增长 15%,哪怕中间遇到淡季,也只会在年底做一次 “偏差分析”;但后疫情时代,“静态预算” 早已失效,取而代之的是 “弹性适配” 的动态逻辑。这里的 “动态”,不是毫无章法的 “朝令夕改”,而是基于市场信号的 “快速校准”,核心是让预算能跟上 “三天一变的客流、一周一调的政策”。

就像 2025 年广州某中端酒店的经历:原本按 “暑假旺季” 编制的预算里,餐饮营收占比 40%(计划靠亲子自助餐、下午茶冲量),但 6 月基孔肯雅热疫情突发,本地家庭客群骤减。酒店没有硬扛 “原预算”,而是在 7 月初紧急调整:把餐饮预算里的 “自助餐食材采购费” 砍掉 30%,转而投入 “社区外卖套餐”(主打粤式家常菜),同时将客房预算里的 “亲子房布置费” 挪一部分到 “消毒设备升级”—— 最终,虽然餐饮总营收比原预算降了 18%,但外卖业务补上了 12% 的缺口,客房因 “安心消毒” 标签,出租率反而比周边同行高 5%。

这种 “动态” 背后,是预算从 “指令性文件” 到 “作战预案” 的转变:我们不再追求 “预算数字完美达标”,而是让预算能像 “弹簧” 一样 —— 市场好时能接住增长,市场差时能守住底线。

(二)特点二:资源倾斜性≠“盲目砍成本”,而是 “向生存关键点聚焦”

疫情前,预算里的资源分配常是 “均匀用力”:客房、餐饮、营销各占一定比例,哪怕某块业务盈利弱,也不会轻易砍预算;但后疫情时代,预算的资源分配变得 “极端务实”—— 所有成本都要回答一个问题:“这能帮酒店活下来吗?” 这种 “资源倾斜”,不是 “一刀切砍成本”,而是 “把钱花在能产生‘生存价值’的地方”。

五大国际品牌酒店 2026 年的预算调整就是最好的例子:某集团将餐饮预算整体下调 15%,但把 “宴会外卖” 和 “预制菜研发” 的预算上调了 20%—— 因为他们发现,2025 年广东地区酒店餐饮的 “救命钱”,不是五星级餐厅的堂食,而是企业团餐和家庭预制菜;另一集团则把营销预算从 “户外广告” 砍掉 80%,转而全部投入 “会员社群运营”,因为数据显示,2025 年他们 60% 的客房收入来自复购会员,而新客获取成本是会员维护成本的 3 倍。

这让我们看清一个真相:后疫情时代的预算,不是 “撒胡椒面” 式的资源分配,而是 “攥紧拳头” 的精准发力。我们不再纠结 “每个部门都要有预算增长”,而是问自己:“如果今年只能保一个业务,哪个能让酒店不关门?如果只能投一笔钱,哪个能最快看到回头钱?”

(三)特点三:数据维度≠“只看自己的账本”,而是 “盯着全市场的风向”

传统预算编制,核心是 “复盘自己的历史数据”—— 比如今年客房收入 1000 万,明年想增长 10%,就按 1100 万倒推房价和出租率;但后疫情时代,“自己的账本” 早已不够用,预算数据必须包含 “市场风向、政策变化、竞争对手动作” 三个额外维度,否则就是 “闭门造车”。

2025 年深圳某五星级酒店的教训至今让人警醒:他们在编制 2025 年预算时,只参考了自己 2024 年的客房数据(出租率 75%),定了 2025 年 80% 的目标;但忽略了两个关键市场数据:一是周边 3 公里内新增了 2 家高端民宿,分流了 15% 的度假客;二是 2025 年深圳商务会展数量比 2024 年减少 20%,商务客需求下降。结果 2025 年实际出租率只有 62%,预算偏差近 20%。

反观另一家同城市的酒店,在编制 2026 年预算时,不仅看了自己的历史数据,还加入了三个 “外部数据维度”:一是当地文旅局发布的 “2026 年旅游复苏计划”(预计本地游增长 30%),二是周边 5 家同行的 “餐饮定价调整”(平均下调 10%),三是主流 OTA 的 “商务客预订趋势”(中小型企业差旅恢复快于大型企业)。最终他们把 “本地家庭套餐” 的预算占比从 10% 提到 30%,商务房定价下调 8%,反而让预算更贴近实际。

这告诉我们:后疫情时代的预算数据,必须是 “自己的账本 + 市场的温度计”。我们不再是 “只管自己一亩三分地的账房先生”,而是要成为 “能看懂市场风向的瞭望者”—— 因为有时候,决定预算成败的,不是你自己做得好不好,而是市场有没有给你机会。

二、穿透特点的应对之策:从 “被动调整” 到 “主动掌控”

面对这三大特点,很多酒店人会觉得 “预算越来越难编,编了也没用”。但实际上,我们需要的不是 “回到过去的简单预算”,而是建立一套 “适配不确定时代” 的应对逻辑 —— 这套逻辑,藏在三个 “反常识” 的做法里。

(一)应对动态性:用 “滚动预算” 代替 “年度预算”,把 “大目标” 拆成 “小调整”

很多酒店仍在坚持 “年度一次性编完预算”,结果年初定的目标,到 3 月就因政策变化作废。其实,应对动态性的最好方式是 “滚动预算”:把年度预算拆成 “季度预算 + 月度微调”,每季度末根据实际经营情况调整下一季度的预算,每月末再微调下月的细节。

比如某连锁酒店集团 2026 年的预算方案:他们先定了全年的 “核心目标”(现金流为正、客户复购率 60%),然后把全年预算拆成 4 个季度:第一季度预算侧重 “春节家庭客”,第二季度侧重 “清明 - 五一短途游”,第三季度预留 10% 的 “应急调整空间”(应对可能的疫情或极端天气),第四季度侧重 “年终企业团餐”。每个季度末,总部会汇总各门店的实际数据(如第一季度家庭客占比是否达标、现金流是否健康),然后调整下一季度的预算:如果第一季度家庭客比预期多 20%,就把第二季度的 “家庭套餐” 采购预算再增加 15%;如果现金流比预期紧张,就把第二季度的 “非必要装修预算” 推迟到第三季度。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不再让预算成为 “束缚手脚的紧箍咒”,而是变成 “能跟着业务跑的导航仪”。就像该集团某门店经理说的:“以前编完年度预算,就像抱着一块大石头过河,怕摔碎了;现在用滚动预算,就像手里拿着指南针,走一步看一步,反而更踏实。”

(二)应对资源倾斜:用 “关键指标优先级” 代替 “平均分配”,把 “钱花在刀刃上”

面对有限的资源,很多酒店会陷入 “各部门争预算” 的内耗。其实,应对资源倾斜的核心是 “先定优先级”—— 在编制预算前,先明确 “今年酒店生存的 3 个关键指标”,所有资源都向这 3 个指标倾斜,其他非关键指标的预算能砍就砍、能缓就缓。

2026 年某国际品牌酒店的 “优先级清单” 很有代表性:他们把 “现金流、会员复购率、餐饮外卖占比” 定为三大关键指标,然后以此分配资源:

• 现金流优先:把 “应收账款催收预算” 从 5% 提到 15%(确保企业团餐回款及时),同时把 “非必要的设备采购预算” 砍掉 80%(改用租赁方式);

• 会员复购率优先:把 “营销预算” 的 90% 投入会员社群(如每周会员专属直播、生日免费升级房型),只留 10% 做新客推广;

• 餐饮外卖占比优先:把 “餐饮后厨改造预算” 增加 30%(新增外卖打包区),把 “堂食服务员招聘预算” 减少 20%(用兼职代替)。

这种 “优先级思维”,让酒店跳出了 “部门利益之争”,聚焦到 “共同的生存目标” 上。就像他们的财务总监说的:“以前编预算,各部门都喊‘我这里不能砍’;现在先定好‘活命的指标’,大家反而会主动说‘我的预算可以让给更关键的地方’—— 因为所有人都明白,酒店活不下去,部门预算再多也没用。”

(三)应对数据多元化:用 “跨界数据联盟” 代替 “单打独斗”,把 “信息差” 变成 “机会点”

很多酒店觉得 “市场数据难获取”,其实可以建立 “跨界数据联盟”—— 和周边的景区、餐厅、OTA、甚至同行(非直接竞争)共享数据,互相补充信息缺口。

比如 2026 年杭州某度假酒店的 “数据联盟”:他们联合了周边 3 家景区、2 家网红餐厅、1 家本地 OTA,成立了 “西湖度假数据小组”。每月大家共享数据:景区提供 “月度游客量及来源地”,餐厅提供 “食客消费偏好”,OTA 提供 “酒店预订关键词”,酒店则提供 “入住客群的活动轨迹”。基于这些跨界数据,该酒店在 2026 年预算里做了两个关键调整:

1. 发现景区 “亲子游客占比 40%”,且餐厅 “亲子套餐销量增长 50%”,于是把客房 “亲子主题房” 的预算占比从 15% 提到 35%;

2. 发现 OTA 上 “‘宠物友好’酒店搜索量增长 200%”,于是新增 “宠物托管服务预算”,推出 “宠物友好套餐”,反而吸引了一批新客。

这种 “跨界数据联盟”,让预算编制不再是 “盲人摸象”。就像他们的市场经理说的:“以前我们只知道自己的客房出租率,但不知道客人为什么来、来了还想去哪里;现在有了联盟数据,我们能看清‘客人的完整旅程’,预算自然能踩中市场的痛点。”

三、共鸣与深思:预算背后,是酒店人的 “生存哲学”

当我们聊完特点与应对,其实聊的是后疫情时代酒店人的 “生存哲学”—— 预算编制的变化,本质上是我们对 “酒店生意” 认知的重构。

我们曾以为,预算是 “证明自己能赚钱的工具”—— 每年定一个高于去年的增长目标,仿佛这样才对得起 “酒店人” 的身份。但现在我们明白,预算是 “帮酒店活下去的工具”—— 它让我们在市场寒冬里,知道该捂紧哪块 “棉衣”,该往哪个方向 “生火”。就像 2025 年那些在 “最冷暑假” 里活下来的酒店,不是因为他们的预算 “数字好看”,而是因为他们的预算 “踩准了生存节奏”:有的靠外卖保住了餐饮,有的靠会员稳住了客房,有的靠跨界合作找到了新客流。

我们也曾以为,预算是 “上级对下级的指令”—— 总部定目标,门店执行,完不成就找理由。但现在我们发现,预算是 “团队一起扛的责任”—— 从财务到前厅,从餐饮到营销,每个人都在思考 “我的岗位能为预算做什么”:前厅员工会主动推荐会员,因为知道 “会员复购率是关键指标”;后厨师傅会优化外卖打包流程,因为知道 “餐饮外卖占比关系现金流”。这种 “全员参与的预算”,比任何指令都更有力量。

更重要的是,我们终于明白:预算不是 “一成不变的答案”,而是 “不断探索的过程”。后疫情时代没有 “完美的预算”,只有 “更贴近现实的预算”。就像航海时没有 “永远平静的海面”,但好的船长会根据风向调整航向 —— 预算就是我们的 “航向仪”,它可能不会让我们一帆风顺,但能让我们在风浪里,始终朝着 “活下去、活得好” 的方向前进。

最后,想对所有酒店人说:当市场不再给我们 “增长” 的标准答案时,不妨把预算当成 “和自己对话的镜子”—— 问问自己:“我的酒店最核心的生存优势是什么?我的客户最需要的是什么?我手里的每一分钱,能为这两者做些什么?” 想清楚这些,预算就不再是 “负担”,而是 “陪我们穿越周期的伙伴”。
毕竟,酒店生意的本质,从来不是 “赚多少数字”,而是 “服务多少客人,守住多少信任”—— 预算,只是帮我们把这份 “信任”,稳稳地延续下去。

本文系迈点专栏作者授权转载文章,为原创作品,如有争议,请及时反馈至邮箱:news@meadin.com。


4

评论(0)

邮件订阅 吐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