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归来看中国旅游:从规模扩张到价值重塑的深层跨越
旅游强国梦的本质,是中国从旅游资源大国向质量效益强国的战略转型。
(迈点专栏 徐晟翔)旅游强国梦的本质,是中国从旅游资源大国向质量效益强国的战略转型,其核心早已超越游客数量与消费规模的表层增长,转向产业内涵的深化、文化价值的彰显与民生福祉的提升。这一进程不仅折射出中国经济结构的升级逻辑,更承载着文化自信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的时代使命,在“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 的导向下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战略逻辑:在多重平衡中锚定发展方向
中国旅游强国建设的独特性,在于始终在复杂关系的统筹中寻找最优路径,这构成了其区别于其他旅游大国的核心战略逻辑。“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良性互动是首要支点—— 不同于早期 “政府主导” 的资源动员模式,如今的旅游发展更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依托政府在规划布局、公共服务、标准制定等领域的职能保障,形成 “市场活力迸发 + 政府底线兜底” 的发展生态。这种协同模式既避免了纯市场驱动下的资源过度开发,又破解了行政干预可能导致的效率低下,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供需关系的动态平衡则是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命题。随着国民收入水平提升与消费观念迭代,旅游需求已从“打卡式观光” 转向 “沉浸式体验”,从同质化消费转向个性化定制,这种需求升级倒逼供给侧完成从 “资源供给” 到 “价值供给” 的转型。旅游强国建设的关键,正在于实现 “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 的良性循环 —— 通过精准捕捉亲子游、银发游、研学游等细分需求,推动产品从 “游购娱吃住行” 的传统要素向 “文商养学闲情奇” 的多元形态延伸,让供给侧改革真正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外,“保护与开发”、“国内与国际”、“发展与安全”的统筹考量,彰显了旅游强国建设的系统思维。在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的关系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让旅游开发成为生态保护的可持续路径而非对立项;在国内与国际市场的布局上,以国内大市场为根基、以国际市场为延伸的 “双循环” 格局,既筑牢了产业韧性,又拓展了发展空间;而将安全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则为旅游业的稳定前行提供了底线支撑。
核心动力:文化赋能与科技革新的双重驱动
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是旅游强国从“规模优势” 转向 “质量优势” 的核心动力,二者共同重塑着旅游的价值维度与产业形态。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理念,本质上是对旅游本质的回归与升华。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从来不止于自然景观的物理形态,而在于其承载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从孔子周游列国的求知之旅到徐霞客的地理探索,中国传统游历文化中始终蕴含着“观物悟道” 的精神追求,这种基因在当代旅游强国建设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文化赋能旅游,绝非简单的 “文化符号贴标”,而是通过对历史传说、非遗技艺、地域民俗等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创意转化,将文化基因融入旅游体验的全过程。当游客在沉浸式场景中感受历史文脉、在非遗体验中理解传统智慧,旅游便从单纯的空间移动升华为文化认同与精神滋养的过程,这种文化附加值正是旅游强国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新质生产力则为旅游强国建设注入了技术动能,推动产业形态发生根本性变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不仅是提升服务效率的工具,更在重构旅游的生产要素与价值链条—— 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资料,智能算法优化着资源配置效率,虚拟技术创造出全新体验场景。从 “云游览” 打破时空限制,到文旅数字人提供定制化服务,再到元宇宙技术构建虚实融合的消费空间,科技正在让旅游突破物质与时间的有限性,实现 “无限生产与无限消费” 的可能。更重要的是,新质生产力推动着旅游从业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全面升级,要求从业者兼具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推动劳动资料向数字化平台延伸,让劳动对象从传统景观拓展至数据资产与文化IP,这种全要素升级正是现代旅游产业体系的核心特征。
国际维度:从“吸引流量” 到 “塑造认同” 的进阶
入境旅游的质量与层次,是衡量旅游强国的重要标尺,而中国的入境旅游正经历从“政策引流” 到 “价值留客” 的深刻转变。免签政策扩容、支付便利化提升等举措有效扩大了入境游客规模,但真正的国际竞争力在于能否提供契合全球游客需求的文化体验与服务供给。当前,入境旅游面临的核心挑战并非 “有没有人来”,而是 “如何让人深度体验”—— 部分旅游产品仍停留在文化符号的浅层展示,缺乏国际化的解读视角与互动体验;移动支付、预约系统等便民服务的 “兼容性” 不足,尚未完全适配海外游客的使用习惯;跨境旅游产业链条的重构仍需时间,供需衔接的顺畅性有待提升。
旅游强国的国际传播力,本质上是文化叙事能力的体现。不同于官方层面的文化宣传,旅游场景中的文化传播更具润物无声的效果,其关键在于构建“可信、可爱、可敬” 的中国形象。这需要突破 “猎奇化”“刻板化” 的展示误区,将宏大的文化主题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体验 —— 从中医养生、传统节庆到市井烟火,让海外游客在日常场景中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更需要建立国际化的话语体系,用世界通用的表达逻辑讲述中国故事,让文化差异转化为体验亮点而非沟通障碍。当入境旅游从 “观光打卡” 变为 “文化共鸣”,中国旅游的国际竞争力才能真正实现质的飞跃。
民生底色:旅游强国的价值归宿
旅游强国建设的终极目标,是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旅游成为增进民生福祉的“幸福产业”。这种民生价值首先体现为对多元需求的回应 —— 针对银发群体推出的旅游列车、适配亲子家庭的研学产品、满足年轻群体的创意市集,旅游供给的个性化升级让不同群体都能在旅行中获得满足感。从城市中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到乡村里的非遗体验点,旅游设施的普惠化布局正在缩小城乡文旅服务差距,让乡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旅游成为推动共同富裕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通过“旅游 + 乡村” 的融合模式,偏远地区的生态资源与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带动了就业增收与基础设施改善,实现了 “绿水青山” 与 “金山银山” 的双向转化。在民族地区,旅游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在文化互鉴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省际交界区域,跨界旅游的发展打破了行政壁垒,推动了区域资源的协同利用。这种 “发展旅游为民、发展旅游富民” 的实践,让旅游强国梦不仅有产业高度,更有民生温度。
从资源大国到强国的跨越,是一场从发展逻辑到价值理念的全面升级。当旅游不再局限于经济指标的增长,而是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科技应用的场景、国际交流的桥梁与民生幸福的标尺,中国的旅游强国梦便有了最坚实的支撑。这条道路上,规模的扩张已成为过去时,质量的提升与价值的重塑才是永恒的主题,而这正是旅游强国最深刻的内涵所在。
本文系迈点专栏作者授权转载文章,为原创作品,如有争议,请及时反馈至邮箱:news@meadin.com。
0
搜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