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与破局:酒店业如何跳出“红海”竞争

龚禧里酒店集团 · 2025-11-11 13:58:15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龚禧里酒店集团敏锐地捕捉新一代旅客对酒店的需求。

  价格战、同质化、低水平重复建设……酒店业目前正在“内卷”中反复挣扎,这似乎也已成为中国酒店业无法回避的关键词。在热门旅游城市的核心商圈,高端连锁与精品民宿扎堆出现,风格趋同的设计、相差无几的服务、你追我赶的价格战,让整个行业陷入了不健康的竞争模式。

图片1.png

  01 行业困局:酒店业的“内卷”迷思与深层危害

  内卷,这个源自人类学的概念,在酒店业具象为一种“停滞性的繁荣”。表面上门店林立、选择丰富,背后却是整个系统在低水平状态下的循环内耗。其带来的危害深远且多重。

  首先,是严重的资源虚耗与创新窒息。当所有玩家都在同样的维度——比如更豪华的装修、更中心的区位、更低的折扣——进行竞争时,巨大的资金和精力便倾注于“人有我优”而非“人无我有”。这导致行业创新能力枯竭,企业不敢冒险尝试新方向,最终陷入“不创新等死,乱创新找死”的囚徒困境。

图片2.png

  其次,是员工幸福感的剥夺与人才流失。在利润被价格战持续挤压后,控制人力成本成为最直接的手段。这导致员工“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拿一个半人的工资”成为常态,职业成长空间被压缩,服务热情被消磨。疲惫的员工无法提供有温度的服务,进而损害客户体验,形成恶性循环,使得行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持续下降。

  再者,是消费者体验的隐形降级与价值缺失。内卷下的竞争,往往聚焦于易于比较和营销的“硬指标”,而忽略了真正构成优质体验的“软细节”。酒店可能会选用更高级的床垫品牌作为宣传点,却在看不见的卫生死角、员工的服务响应速度上克扣成本。消费者看似用更低价获得了产品,实则付出了时间与期待,却未获得与之匹配的、完整的价值与惊喜。

图片3.png

  最终,是行业抗风险能力的整体削弱。当所有企业都被卷入同质化竞争的洪流,其商业模式和收入结构便高度趋同。一旦面临如宏观经济下行或突发公共事件等外部冲击,整个行业将因为没有差异化的“护城河”而显得异常脆弱,缺乏能凭借独特价值稳健经营的韧性中坚。

  02 破局之道:从价格竞争到价值创造

  应对内卷,关键在于从“竞争视角”转向“用户视角”和“价值视角”。当整个行业在已有的维度上不断内耗时,破局者需要思考的是:能否为用户创造前所未有的新价值?

  内卷是一场“存量”的零和博弈,而破圈则是开拓“增量”的价值创造。以龚禧里酒店集团为例,它并未陷入行业常见的价格战,而是敏锐地捕捉到新一代旅客对酒店的需求早已超越了“一夜安眠”。他们渴望独特的文化体验、社交连接和在地文化的深度沉浸。

微信图片_20251111135700_108_2.png

  如其推出的“五感体验”便是尝试之一,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五个维度,系统性地重构住宿场景,旨在将一次简单的住宿,升级为一场完整的感官盛宴与在地文化探索。

  03 行业新浪潮:跨界融合与县域蓝海

  跳出内卷,需要的是格局的打开。酒店业的破局者们正在从两个维度拓展新的疆域。

  一是打破行业边界的跨界融合。内卷往往发生在清晰的行业边界之内。破局者需要主动打破这层壁垒。譬如龚禧里酒店曾与SONY进行深度联名,推出限定主题房;与本土茶咖品牌櫄茶联名推出限定下午茶套餐等。这些合作不仅为住客带来了新鲜感,更借助合作品牌的原有客群,实现了精准的客流互导和品牌曝光。这种“1+1>2”的效应,是单纯在酒店行业内进行营销投放难以企及的。它让酒店成为一个内容不断更新的“品牌秀场”,持续吸引外界关注。

图片5.png

  二是转向潜力巨大的县域市场。当一二线城市的酒店市场趋于饱和,竞争白热化,下沉市场正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县域市场的连锁化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基础设施和消费升级需求却在快速提升。

图片7.png

  这为酒店业提供了广阔的增量蓝海。从“大城市”到“小县城”的战略转移,不仅是地理位置的改变,更是对差异化客群需求的理解与满足,是跳出原有竞争维度的有效路径。

  当下,越来越多的酒店开始意识到:酒店不再只是旅途中的落脚点,更应成为人们记住一座城市的温暖记忆点。

  当行业将资源从无休止的内耗中抽出,投入到对用户深层需求的洞察与满足上,就有可能跳出那片令人窒息的竞争红海,驶向一片广阔的新蓝海。

图片8.png

  


0

评论(0)

邮件订阅 吐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