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在武康路,美国人在小红书,我们在村里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不再满足于传统旅游景点,而是深入中国乡村,感受烟火气息,体验多彩民俗文化。还有一些外国人则在中国乡村做起了旅游生意,以非遗技艺、民俗文化等为核心,凭借“有意思”“有意义”的乡村旅游产品,吸引更多外国游客纷至沓来。

迷上了村里的徽式玩法

在黄山宏村共舞鱼灯,在宣城泾县乡村品味“村咖”,在池州青阳乡村聆听青阳腔,在合肥沈福村体验“福”文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走进安徽乡村,通过赏民俗、看非遗、品美食认识了一个更有韵味的安徽。

民俗文化“吸睛”
去年底,40多位外国游客专程赶到世界文化遗产地——黄山市黟县宏村。夜幕下,他们手持鱼灯,在古巷里穿梭,欣赏徽州古建筑在夜色中的美。
“这是我第一次来安徽,就是冲着鱼灯来的。没想到一路体验下来,见识到了徽文化的博大精深。”来自英国的游客简激动地说。
简是个“中国迷”,这些年多次到中国,北京、上海、重庆等城市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朋友告诉我中国的乡村也很美,还可以深度感受中国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于是,我来了。”
在看到黄山灵动精美的鱼灯表演后,简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太有特色了。宏村的徽派建筑和传统文化更令我着迷,不虚此行。”简赞叹道。

外国游客在宏村舞动鱼灯巡游古村落 黟县徽黄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供图
近年来,“文旅+非遗体验”成为黟县乡村旅游的“金名片”。“为了吸引更多外国游客,我们推出了10多项非遗民俗体验项目,通过‘民俗+体验’‘非遗+研学’等多元形式,为游客营造独具徽州特色的旅游新体验。”黟县文化旅游体育局文化和旅游发展中心主任程琼说。
在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有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沈福村。古时,“沈”又作“沉”,“沈福”即“沉福”,意为福气聚集沉淀之地。2015年,沈福村接待了一位特殊的游客——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她与村民拉家常、进蔬菜大棚、客串数学老师、看足球训练……“零距离”接触中国农村,了解中国农村百姓的寻常生活。
到中国的乡村旅游,也是更多德国游客的心愿。德国游客马丁一直对中国乡村充满好奇。去年冬季,马丁来到了沈福村。“听闻默克尔总理曾到访沈福村,我早就心驰神往了。在这里,我被浓郁的‘福’文化包围了。写福字、画福扇、喝福茶等活动趣味十足,村民们热情地和我唠家常,让我体验到原汁原味的中国乡村生活。我会永远记住这个充满‘福’气的地方。”马丁说。
近年来,沈福村以“福”文化为核心,推出了龙灯游园会、新年走福路、福气大舞台、福年画福扇、福水煮福茶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将“福”文化打造成“行走的文化符号”,每到春节总会迎来不少外国游客。

新兴业态“引客”
近年来,安徽乡村旅游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新业态、新场景、新玩法为外国游客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旅游体验。
古村里、荷塘边、山崖旁……在宣城泾县,各具特色的乡村咖啡馆成为外国游客的“心头好”。
“我的中国朋友告诉我,现在中国流行在村里喝咖啡。”前不久,在中国留学的法国留学生章伯涵慕名来到泾县品“村咖”。
走进泾县汀溪乡郭冲村的“空空里”咖啡店,章伯涵被一款名为“云海”的咖啡吸引了。“这款咖啡的灵感,源自我们面前的美景。咖啡顶端的椰奶,恰似天空中轻盈的浮云,与眼前云雾缭绕之景完美融合,宛如将一方山水‘捧’在手心。”咖啡店主理人徐南风介绍。
“所以在这里,喝咖啡不是简单地一饮而尽。”章伯涵说,耳边是鸟鸣声和微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眼前是巍峨壮美的山峰和云海,这种惬意在忙碌的都市中是难以寻觅的。
如今,“村咖”已成为外国游客解锁泾县乡村旅游的一把钥匙。“很多外国游客来到这儿,不只是为了喝杯咖啡,更多的是想体验这里的乡土风情。”泾县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村咖”这扇小窗口,泾县的山水之美、人文之韵正逐渐走向国际大舞台。
“村咖”只是泾县文旅创新吸引外国游客的一个方面。近年来,泾县持续推进文旅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培育打造了赛艇、滑翔伞、直升机等多种场景的新玩法,不断丰富旅游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走进乡村,为乡村旅游注入新活力。

优质服务“圈粉”
除了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安徽各地乡村还聚焦外国游客需求,通过搭建多元化支付体系深耕旅游服务品牌,全方位优化入境旅游环境,让外国游客在乡村旅游更舒心、更顺心、更开心。

外国游客在安徽黄山的乡村市集选购特色旅游商品 本报记者 陈晨 摄
位于宏村景区的谢裕大茶行,是外国游客必打卡的店铺之一。“不用去兑换现金,只要把卡在POS机上刷一下就可以付款,真是太方便了。”印度尼西亚游客弗洛伦西亚·塔欣说。
“去年上半年,我们在店内安装了外卡POS机,受理现金、银行卡、移动支付。”谢裕大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
宏村景区还在游客中心安装了外币兑换机,30多家店铺安装了外卡POS机,支持外国游客使用多种银行卡消费,并在当地民宿、餐饮等场所拓展境外银行卡受理商户,扩大外卡受理范围,进一步提升外国游客对于支付服务的满意度。
“面向经营户和由镇村干部组成的年轻‘小宏帽’队伍,每周我们会免费开设跨文化交流体验课程,以旅游英语为培训重点,不断加快宏村景区‘国际友好景区’建设步伐。”黟县徽黄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多语种服务也是安徽乡村提升外国游客体验的重要内容。在歙县徽州古城,歙县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常态化开展外语旅游专业词汇、文化背景知识等培训,提高员工与外国游客的沟通能力。
当地介绍,接下来,徽州古城将持续优化入境旅游服务,增设外语咨询与引导服务,在景区内添加外币支付及兑换网点,加强应急与保障等方面的服务,为外国游客营造一个优质的旅游环境,让歙县成为国际知名旅游胜地。(朱文文)
我在村里开酒店 “你好,吃了吗?” 在云南大理喜洲古镇,来自美国芝加哥的布莱恩·林登总会热情地与游客和村民寒暄。一米九的大高个、一头卷发,一开口却是流利的中文,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他为“洋村长”。 20多年前,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与帮助下,林登与喜洲近百位村民用4年时间,将当地稻田旁的一座白族民居“杨品相宅”改造成为集住宿、餐饮和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喜林苑”,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后来,林登和团队又修建了多家喜林苑,这些年来累计接待20多万人次中外游客。 挖掘文化特色 喜洲的一砖一瓦皆是故事。近年来,林登带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漫步古镇,与街坊邻居交流,详细介绍喜洲的历史文化,分享他对中国人的印象。同时,他还积极开展面向外国学生的中长期文化交流项目,设计研学课程,吸引了全球数千学生到中国乡村,亲身体验丰富多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林登(前排左三)携家人和小客人一起在喜洲古镇游览 受访者 供图 林登和团队在经营酒店方面也很用心。“我们不只提供客房服务,还以酒店作为切入点,开展一系列文化、教育活动,提供在地旅行、游学教育以及餐饮美食服务。”林登介绍,他们为游客提供深度体验旅行活动,带领客人感受在地文化。此外,他们还推出了定制主题线路旅行项目,包括文化自然之旅、传统手工艺体验、摄影之旅、美食探索、茶和咖啡文化之旅、音乐之旅、高山徒步之旅等。 从美国老外到中国老乡,林登也在运营喜林苑的过程中,融进了中国的乡村生活。“我希望村里的邻居为喜林苑的到来感到骄傲。”林登说。 如今,他正在白马雪山脚下金沙江边的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奔子栏镇忙碌着,经营刚刚开张的新酒店。 “喜林苑正在打造喜洲—沙溪—虎跳峡—小中甸—纳帕海—奔子栏的旅行环线。我们将在环线上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并保证每段旅游目的地之间的路程控制在2小时以内。我们将提供由旅行社和策划团队支持的安全线路。”林登说。 扎根中国乡村 大理沙溪古镇、喜洲古镇,香格里拉纳帕村……喜林苑品牌体现了中国乡村特色。 位于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纳帕村的喜林苑·纳达小院,坐落于一片广阔的原野之上,牦牛在此沐浴阳光、四处游逛。每年冬季,则有成群候鸟云集。酒店使用村里废弃小学和村民活动中心用地建造的两座藏式建筑,外观是传统藏族“碉房”,内部是宽敞舒适的现代设计感房间,透过大面积的开窗可以看见壮丽的湖景和山景,为游客提供别具一格的体验。 在中国乡村经营酒店有哪些窍门? 林登认为,在大城市,商务旅客更加关注房间舒适度和价格。但是在乡村,独特风景和文化体验则更能吸引游客。如果酒店在建造过程中引入过多钢筋水泥等现代化元素,则会影响乡村的独特风貌。一旦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失去新鲜感,乡村酒店就会陷入经营困境。 “乡村酒店应该包含大量的本土文化,但是目前在一些乡村,游客难以真正与当地文化互动。”在林登看来,当前,一些乡村酒店将更多注意力放在硬件设施建设上,较少关注文化软件。其实,游客更期待在乡村酒店获得沉浸式文化体验,通过乡村旅游,则可以让更多游客深入了解乡村的文化内涵。 讲好中国故事 通常,喜林苑占地千余平方米,却只有10余间客房,更多空间被用作主题餐厅、咖啡厅、图书室、健身房等。林登说:“我们想要创造更多的公共空间,让客人在一起交流,而不是待在各自房间里。”带着客人逛喜洲古镇早市,学习制作喜洲粑粑,到苍山茶园和茶农一起采茶,或者亲手做一幅扎染作品……林登喜欢带着客人一起体验当地的乡土文化。因为向外国游客真实地展示中国传统文化是喜林苑的核心竞争力。 “喜林苑项目是我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一种方式。”林登认为,喜林苑应涵盖文物保护、博物馆、电影工作坊等领域,让外国游客深入了解在地风物、与当地百姓分享各地见闻。 在林登看来,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发展成就是吸引外国游客的重要内容。想要向世界讲述更全面的中国故事,鼓励外国游客到更多样化的目的地旅行,就要让外国游客感受中国的地大物博,在乡村与当地人友好互动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总而言之就是要让游客“沉浸在当地文化中”。 “这就要求经营者首先了解中国历史,作为外国人,我更应该亲身体验、发掘当地文化。发自内心地产生文化自豪,而不是将外部文化强加于乡村,使乡村酒店千篇一律,丧失文化特色。”林登说。 从初到中国时是个“老外”,到如今村民们喊他“老乡”或者“洋村长”,他对当地古建筑保护、传统文化推广、乡村旅游发展方面的努力,都有了不错的收获。(中国旅游报记者 杨丽敏) 洋人眼里的世外“陶”源 去景德镇“碰瓷儿”是近年来在旅游达人中比较流行的一句话。到景德镇从事艺术创作的人被称为“景漂”。在距景德镇市区10余公里处,有一个叫三宝的小山村,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洋景漂”。 高柳绫绪(右一)与外国艺术家们品茶道 受访者 供图 “第一次踏上这块土地,我就被这里浓郁的陶瓷文化氛围所吸引。怎么会有这样一个地方,人人从事着和陶瓷相关的工作。”日本陶艺家高柳绫绪说。2010年,高柳绫绪慕名来到景德镇。2013年,她与丈夫就把家搬到了景德镇,成为三宝村的“洋景漂”。创作的同时,他们还经营着“无边窑”陶艺品工作室。在她看来,景德镇最吸引人的地方,是这里保存了中国古老的制瓷技艺,有艺术情趣、创造性,有文化氛围、慢生活,对她而言这里很舒适。 同样出于对陶瓷艺术的热爱,新西兰陶艺家埃丽卡多次来到三宝村。“10多年前,我第一次到这里。此后,每两年来一次,每次住两个月左右。三宝村原生态的环境和安静的氛围让我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她说。 近日,记者来到三宝村,只见街道两侧是大大小小的陶瓷工作室以及精致的文创小店,经营着各式各样的陶瓷制品,整个村子洋溢着一种现代文艺小资风。 三宝村的改变,李见深、李文英兄妹是重要的见证者。1998年,妹妹李文英辞去了在九江的工作,到三宝村找到哥哥李见深。彼时,从海外留学归来的李见深买下了4间农舍,准备将其改造成陶艺工作室,作为自己创作和创业的起点。从那时起,李文英就负责打理工作室,并邀请各国陶艺家到这里创作。 这就是三宝国际陶艺村的雏形。 近年来,三宝国际陶艺村发展迅速,规模超过6000平方米,有上百间陶瓷工作室,13名外国艺术家、115名国内艺术家常驻这里,村里到处是不同肤色的艺术家和风格迥异的艺术品。三宝村成了景德镇的新地标、众多外国艺术家的创作天堂。 抓住陶瓷文化氛围浓郁的契机,去年6月,三宝村村集体打造运营的三宝“摊”玩现场市集开张,当月成交额达60万元。 三宝村党支部书记张冬生介绍,近些年,三宝村进行了道路建设、立面改造、景观提升、水系整治,硬件条件不断改善。三宝村还和邻近的湖田村联合,在一家企业的支持下,打造了陶源谷·三宝旅游度假区。 随着度假区的名气越来越大,三宝村变样了。高端民宿、时尚饮食等逐渐多了起来。外国游客也多了。 韩国游客朴女士非常喜欢中国的瓷器。前不久,她到三宝村旅游。“三宝村带给我很多惊喜,我很开心,买了很多瓷器带回去给朋友们。” 据介绍,陶源谷·三宝旅游度假区因陶瓷衍生出的业态已经惠及于民。“2014年之前,这里的房子年均租金不到2万元,现在村里沿街的房子,年租金已经超过10万元。”有村民说。 从吸引外国陶瓷艺术家在此创作,到吸引更多外国游客前来旅游,三宝村完成了乡村旅游发展之路上非常重要的一次升级。如今的三宝村已成为景德镇文化创意产业及相关业态的聚集地。 最早落户的“洋景漂”化身旅游大使,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吸引更多外国游客到三宝村旅游。“我们希望让更多日本民众到中国旅游,了解陶瓷文化、了解景德镇。”今年55岁的高柳绫绪说。(中国旅游报记者 周晨)









0
搜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