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正环:酒店需要适度的“打鸡血”式培训
“打鸡血”式的培训或者活动,让人亢奋,让人热血沸腾,感觉自己找到了组织,找到了生命的真谛。这种方式本身无所谓是非对错,关键在于其传导的宗旨、内容,还有度的把握。
迈点网特约评论家 魏正环
一段视频火了丹东阿里郎酒店,也惹火了一批酒店行业内外的网友;当然,也获得了一些认同的声音。
“打鸡血”式的培训或者活动,让人亢奋,让人热血沸腾,感觉自己找到了组织,找到了生命的真谛。近几年出现的这种类型培训不在少数,比如大多数的拓展训练,比如“疯狂英语”、“疯狂口才”等等,还有数不胜数的成功学、励志学培训,甚至于某些宗教的宣传,都或多或少给人以这样的联想。
这种方式本身无所谓是非对错,关键在于其传导的宗旨、内容,还有度的把握。
具体到酒店行业的培训,笔者有以下主要观点:
一、酒店培训五花八门,但普遍力度不足
酒店行业的培训分布较广。第一,从受众来看,无论是酒店管理公司的人员、酒店总经理,还是酒店各个层级的管理人员及员工,都有机会接受培训;第二,从培训方式来看,有各种培训机构、机关院校等组织的各种类型培训班,还有酒店内部的各式培训;第三,从培训内容来看,有针对新入职员工的仪态仪表培训、语言培训、服务常识培训等,有主要针对基层员工的服务技能培训,还有针对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综合素质培训,等等。
但总体来看,酒店的培训工作力度普遍不足。外在表现有,员工工作懒散,对客服务态度不符合要求,缺乏基本服务技能,酒店卫生存在死角或者打扫不及时,入住登记及结账等待时间过长等等。
二、酒店需要培训,且一定程度上需要健康、适度的“打鸡血”式培训
毫无疑问,酒店需要培训活动,系统、持续、有效的培训工作是酒店服务品质得以保持并提升的保障之一。
酒店隶属于服务行业,“生产与销售过程二合一”是酒店经营管理活动的核心特点。在这个过程中,核心元素是人,是基层服务人员,以及他们的服务活动,也就是他们的一举一动。这就意味着,服务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的素质和职业习惯,而这些,部分取决于员工培训工作的成效。
再者,中国的酒店行业一定程度上需要健康、适度的“打鸡血”式培训。中国人,尤其是汉人,普遍缺乏宗教信仰,他们不敬天,不畏地,年轻一代由于独生子女等其他因素更是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而这些人已经是酒店从业人员的主力军。将这些人培育成优秀的服务生需要一些技巧和时间,适度的“打鸡血”式培训能够迎合这种需求。笔者参加过几次拓展训练,比较认同这种培训对于自我认知、潜能激发以及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另外,酒店工作琐碎而繁杂,一个酒店就是一个大家庭,需要各个部门精诚协作,这个行业性质决定,酒店更需要广大员工紧密团结;同时,服务行业的性质要求员工在工作期间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因此,酒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考虑借助“打鸡血”式培训,发挥这种培训的长处,营造积极、团结、和谐的工作环境。
三、酒店如何开展“打鸡血”式培训
首先,酒店管理者必须明确认识到,“打鸡血”式培训的目的,只是在于激发员工潜能,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也就是说,这种培训活动是纯粹站在酒店立场,主要是为了团队建设,而不是愚弄,不是传销。我们需要的是对事业的激情,是对酒店大家庭的感情,而不是自我亢奋;
第二,这种培训活动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比如企业文化建设,还可以选拔一些优秀员工去参加专业培训机构的拓展训练,另外搭配一些企业活动。总而言之,酒店培训应该规范化、常态化、多样化,最后形成潜移默化;
第三,这种培训活动应该是自上而下的,应该从高层做起,真正营造一种从上到下、紧密团结的大家庭式氛围。高层袖手旁观的“打鸡血”容易引发“过敏”等不良反应;
第四,它应该只是培训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说,它主要侧重于思想、态度的培训,必须与其他形式和内容的培训相结合。作为酒店的员工,还应该接受其他各种培训,尤其是创新意识和能力培训、服务技能培训和交流、语言能力培训、沟通能力训练等等;
第五,培训只是酒店后勤保障工作的一小部分,酒店有必要制订并有效落实对基层员工的360度激励机制,来真正调动员工积极性,也有利于酒店吸引和留住人才。
0
搜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