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西藏零距离】之五:神殿布达拉宫

迈点网 · 2014-10-21 09:03:16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到西藏不去布达拉宫,等于没到西藏”。布达拉宫作为西藏的核心标识,承载着整个西藏的历史,期待后人慢慢的研读,回味,借鉴。

  次日早晨8点多才起,头有少许晕眩,匆匆吃点简单的酒店早餐,走出酒店徜徉在北京路享受拉萨的高紫外线阳光。酒店旁边的邮局转了转,免不得买些升值的邮票集、明信片寄送给远方的好友。到了约定时间,我们在仓决的招呼下前往雪域之都的象征:布达拉宫。

  我们经过身份检验和安检后进入这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在进门之前,围上来很多人推销纸币兑换零钱,用于进殿后给各个佛像进贡。我迷迷瞪瞪用15元换了100张1毛的新币。再经过了2次安检后才算正式进入布达拉宫的近围。布达拉宫座落在拉萨市中心的玛布日山(红山)之颠.我们沿着布达拉宫的石阶拾级而上,在石阶上抬头仰望,感觉到布达拉宫的庄严,也感叹藏族人民的建筑成就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由于空气稀薄,爬石阶时我们不敢费太大的力气,只能慢慢行走,边走边拍照。为了保存体力,整个登高过程,我坐在石阶上休息了两三次。当到了中途小平台一个山门后,导游仓决告诉我们可以短暂休息,最后拍拍照,再进去就不可以拍照了。布达拉宫始建于7世纪,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入藏时而建的宫室,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布达拉宫依山而筑,气势磅礴,高115米,东西长360米,南北宽270米。主楼有13层,占地面积约36万平方米,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为一体。1959年以前,布达拉宫是五世达赖之后历代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从事政治活动的场所,从松赞干布时代到十四世达赖喇嘛先后共有九个藏王和十位达赖在这里居住过。布达拉宫的整个宫城主体部分分为白宫和红宫,白宫为达赖喇嘛处理政务和生活居住的地方;红宫则是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和经堂。“布达拉”是梵语“佛陀罗”的意思,因此布达拉宫又被称为第二普陀山。1645年的五世达赖喇嘛时期,西藏(乃至整个青藏高原)的政治中心由哲蚌寺迁至布达拉宫,并作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

  布达拉宫有近两千个房间,如果要走完所有房间,恐怕需要几天时间。由于时间和开放的限制,我们只能参观20多间屋子

  布达拉宫有许多神秘之处,一、二小时的观光是无法体验与触及的。就拿布达拉宫的的红墙来说,都是用一些红色的草类植物砌压而成。用一种植物做墙,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而且这是用于这么重要的古建筑群中。我仔细观察了这种用植物做成的墙体。据说这种特殊的墙体不单结实干燥,透气性强,而且重量相对较轻,也是布达拉宫几百年屹立红山不倒的因素之一。

  导游告诉我们,这种植物叫白玛草。白玛草本身是一种柽柳枝,秋天晒干,去梢剥皮,再用牛皮绳扎成拳头粗的小捆,整整齐齐堆一起,然后层层夯实,用木钉固定,再染上赭红色的颜色,这就是白玛草墙。它不仅有着庄严肃穆的装饰效果,还由于白玛草的作用,可以把建筑物顶层的墙砌得薄一些,从而减轻墙体的分量,这对于高达13层的布达拉宫来说,显得至关重要。

  据悉这种赭红色的白玛草墙还成为西藏社会等级的标志之一,只有贵族家族或者是寺庙才能用它。

  另外它的地坪石头,藏语叫“阿嘎”,其实就是一种风化石。似土似石,亦土亦石。西藏的“阿嘎”资源极其丰富,但由於打制特别费工费时,在旧西藏只有寺庙和一些贵族家庭才用得起,布达拉宫由於其至尊的地位,裏面几乎全是“阿嘎”地面。

  踩着“阿嘎”,沿“之”字形山道拾级而上,高大的内宫门楼绘制有护法天王壁画,色彩浓重艳丽,徒然增添了一种威严。与门楼相连的宫墙厚达三米,里外用石块垒砌,中间填充坚实的夯土。宫墙上开有内宽外窄的了望窗,俯瞰的视野极为开阔,其空间足以容纳一个高大的武士张弓搭箭,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宫殿内座落着五世至十三世(除六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塔身均为黄金或白银包裹,装饰着各种宝石、珠玉,显得庄严而又金碧辉煌,尤其是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的灵塔高达14.85米,仅黄金就耗费了11万两,其中随葬的通灵宝物丰富而珍贵,据说有佛祖的真身舍利指、宗喀巴大师使用的金碗……这也是西藏最为重要的一个灵塔,显示出五世达赖喇嘛在西藏历史上及为重要的地位和卓越功绩。

  穿行在幽暗狭窄的楼梯,宫内到处都有供灯,像豆苗火似的忽闪忽闪,点灯用的原料是酥油,散发出一股独特的香味。闪烁的酥油灯、袅袅的藏香、厚重的围幔、静卧的经书、古朴精美的唐卡、高高在上的法座、无处不在的的佛像、以及诵经的红衣喇嘛,穿行于佛堂与灵塔之间,我感受着神灵与宗教的弥漫,仿佛有一种生命被消融、灵魂受浸染的感觉。整个布达拉宫给人一种森严、神圣、神秘以至压抑之感,似乎人的整个身心都被包裹其间了。

  在白宫的门廊南侧墙壁上有一小块被玻璃罩单独保护起来。原来整个墙壁上写有五世达赖喇嘛在晚年封他的弟子桑杰嘉措为执政(第斯)的文告,因为当时五世达赖喇嘛尚未圆寂,恐僧众不服,因此,特意在文告上按下了自己的红手印,而今无疑已成为无比珍贵的历史文物了。而在作为十三世达赖喇嘛起居宫的“东日光殿”里珍藏着藏传佛教多部佛经――《甘珠尔》和《丹珠尔》。它们用黄绫包裹,静静地躺在佛堂的壁格里,像是在苦苦等待着它远去的主人归来,又像是一段尘封的历史,默默注视着世间的风生水起。布达拉宫中的堆廓拉康(时轮坛城殿)令人印象深刻。在此殿内有一座铜质镏金的立体时轮坛城,据称它是密宗佛神们聚集做法的道场。藏传佛教认为在古印度的北方有个叫香巴拉的地方,那是西方极乐世界,通过修时轮金刚密法就可以进入香巴拉天国。因此,高僧活圆寂之后安放于佛灵塔内的的肉身均为面朝北方净土之地。就连普通信众也希望在六世轮回中能够达到半人半仙的阿修罗界。在藏人看来,每个人的内心总存有蛇的狡诈、鸡的懒惰和猪的贪婪,而在六世轮回中的下三界将受尽饥饿、灼烧等种种苦难,但在上三界中虽衣食无忧却又极度空虚无聊,只有半人半仙的阿修罗界才是最为理想的境界。

  站在布达拉宫的天台上俯瞰拉萨城区你会发现,整个城市罕有高大的建筑,多为两三层至五六层。我当时想当然:这也许是西藏地域特色和藏民族生活习惯的缘故,也或许是考虑到如我们这些初上高原的人不习惯当地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而采取的人性化设计,但是后来得知是政府有严格的规定:拉萨的所有建筑物不得高于或接近高于布达拉宫。一方面是为了保持布达拉宫建筑群的风貌,不致破坏其标志性;另一方面在更好地维护并彰显布达拉宫的历史地位的同时也考虑到了藏人的民族感情。

  整个浏览过程,我们随着导游边看边听边像其他虔诚的信众在每一尊佛像和灵塔前投递着信币,有时也会停下来双手合十默默许愿,只为了那份心安。作为藏传佛教的圣地,倾听着导游讲述着各派的历史,有时候你根本记不住那些达赖、班禅的绕嘴的名字,除了浪漫主义诗人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只是慢慢了解到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的三大系统之一。达赖、班禅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两大活佛系统。西藏全民信教,无论是寺庙,还是普通藏民家庭,大多供奉着达赖和班禅的画像,他们认为达赖和班禅是天上的太阳和月亮。

  有人讲过,到西藏不去布达拉宫,等于没到西藏。这话我信。布达拉宫作为西藏的核心标识,承载着整个西藏的历史,期待后人慢慢的研读,回味,借鉴。

  从布达拉宫后门下来,在平台上鸟瞰拉萨,一片安庆祥和,路边漂亮的格桑花,在凉风中摇曳散发出勃勃生机和特有的异香。唯一让人不爽的事情是一群藏族的老妈妈、中年妇女、甚至年轻的男人围上来高价推销廉价的藏饰纪念品。令你无从适从,我不得不掏出100元给了她们,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出重围,奔向出口。我那些可伶的伙伴最多的竟然被买了2000多元,可叹之余,也不得不对他们的大款慈善做法肃然起敬!

 

0

评论(0)

邮件订阅 吐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