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西藏零距离】之六:感悟大昭寺

迈点网 · 2014-10-22 09:27:50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在西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这样的传说。

  从布达拉宫出来,大家都饥肠辘辘。相约去品位正宗的藏餐。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到了八角街附近的雪域餐厅,据说这是拉萨很出名的藏餐厅。开餐之前,同行的一位女伙伴出现了严重的高反,基本是头疼、没有胃口。结果随身携带的清凉油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在此提示大家去西藏可以随身带两盒,记住是虎标示的那个,药店有售,很便宜,2.5-3元。

  我们从字面上点了各自喜欢的菜肴:甜茶,自制酸奶、青稞酒、什么牦牛面、烧牦牛排骨、烧羊肠等,实话实说,真的不习惯藏菜,牦牛面都是硬的,还是用高压锅压好好吃啊!饭毕,同行的两位实在受不了高反的痛苦就提前回酒店休息,剩下的我们步行至大昭寺。

  大昭寺门口花团锦簇,藏族的雪顿节刚过(不再单独介绍雪顿节的来历,知道那是个酸奶盛宴即可)喜庆的气氛还在。

  在西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这样的传说。拉萨原本叫惹萨.惹在藏语中是白羊,萨是土的意思。传说,当年在修建大昭寺时几次被水淹没,文成公主仔细观察后发现整个青藏高原是一个仰卧的罗刹魔女,大昭寺所在的湖泊正是此魔女的心脏,淹没寺庙的便是她的血液,因此必须填湖建寺以镇住其心脏的跳动。就有山羊拖土来建寺。后来又选取十二个边远地区修建了共十三座寺庙,治服了魔女的各个关节。为了纪念那些驮土建寺的山羊,便将“吉雪沃溏”(吉曲河下的沃土)更名为“诺萨”意为“羊城”。大约在公元八世纪,赤德祖赞赞普迎的大唐金城公主将原供奉于小昭寺的释家牟尼12岁等身像移供于大昭寺并随藏传佛教的广泛普及而逐渐成为雪域藏人的信仰中心,便将大昭寺及周边的八廓街一带称为“拉萨”,意为“神佛之地”,后来又直接用来做了这座城市的名字。

  大昭寺是公元七世纪吐蕃王朝缔造者松赞干布赞普为他的尼婆罗(尼泊尔)王妃尺尊公主修建的,后经历代扩建形成现在这样庞大的规模。在这里供奉着文成公主自大唐带来的释家牟尼12岁等身造像,此造像与尺尊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8岁等身造像(已损)被藏人公认为进入雪域高原最早的佛像。据称这尊造像由释迦牟尼亲自开光,藏人认为见到他就如同见到了佛祖本人。所以,每天在大昭寺门前都会有磕头叩拜的男女老少,他们双手合十自头顶、额头、前胸依次而下,然后双手伸展向下铺倒身子五体投地,并且一次次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此情此景着实令人感动、感慨。

 

 避开磕头的藏族信众进入寺内,位于正中心的是如同汉人院落中的天井,这里是藏传佛教“格西”(佛教高级学位,相当于博士)的诞生地。1409年格鲁派开山鼻祖宗喀巴大师在这里创立传昭大法会并成为藏传佛教最盛大的法事活动之一,届时各路僧人齐聚大昭寺观看杰出僧人激烈的辩经。

  庭院一角,巨大的铜水缸中漂浮着许多纸币.显然,这些纸币都是一些游客所谓,因为虔诚的藏族同胞绝对不会这样做。最为神奇的是把纸币正面平整的放进去,它会先打弯合在一起,然后恢复平整。反面则不会,这也许是很多人好奇放进纸币的原因吧。在西藏,类似大昭寺这样著名的寺庙里,常常会有数以吨计的金银珠宝,都是信徒们倾尽毕生所有自愿奉献出来的。但是,这种奉献无论多少,都会庄重地供献在殿内的佛像面前,没有人会随便拿它打水漂。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种内地没有的现象,在西藏随喜功德与钱多钱少没关系,全凭各自量力而行,而且可以自行找零。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虔诚的藏胞放下一张一元的纸币,然后又数了九张一毛的纸币离开。

  整个寺院的底层显得幽暗阴郁,被信徒反复摩擦过的地面光洁如镜。大殿正中两尊塑像,左侧是红教(宁玛派)创始人八世纪入藏传播佛法的印度密宗大师莲花生;右侧为强巴佛。强巴佛即我们所称的弥勒佛也即未来佛,所不同的是藏传佛教中的弥勒佛为一相貌堂堂的男性,与内地庙堂中大肚酣笑的弥勒佛形象截然不同,如果不是导游解释弥勒佛会呈现各种化身,游人很本不知其就里。

  殿内的酥油灯闪闪烁烁,映衬得一排排金身黄衣的佛像威严而神秘,表情庄重地接受佛徒信众的顶礼膜拜。为酥油灯里添油的藏人目不四顾,默默地来又默默地去,并不时用额头轻触佛台和神柱,如同在与神祖对话。大殿的正后则一小间的佛龛里便供奉着弥足珍贵的释家牟尼12岁等身像,造像用明黄的丝绸服饰周身层层包裹,藏人信众还为其装扮了镶有千年天珠、绿松石、红珊瑚等名贵珠宝的头冠,尤其是那颗老天珠在昏黄的灯影中如神之明眸,闪动着深邃的幽光,不论是游客还是藏人信众借纷纷挤搡着上前一睹尊容,企冀能够沐浴到佛祖的圣光。另一侧供奉着土蕃王朝第一位赞普――松赞干布和他两位王妃: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在藏民族的心目中他们不是普通的国王和王后,他们是菩萨和度母的化身降临人间来渡化藏人的,因而受到极高的宗教礼遇。依顺时针方向缓缓而行。在大昭寺里除了强巴佛、菩萨等佛像以外,还供奉着藏传佛教中各派的创始人及杰出人物的塑像,如萨迦派的“萨迦五祖”、白教的米拉日巴、藏医药创始人唐东结布、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及八大弟子、以及为唐蕃结盟而迎娶文成公主立下汗马功劳的松赞干布的大臣禄东赞等等,它们都被尊为“佛”或“菩萨”的化身。在大殿南侧的昏暗佛堂内供奉着几尊“欢喜佛”,按照藏传佛教,特别是宁玛派(红教)教理,修持的高僧在某一阶段需要“男女双修”(既“交合”)才能达到“无上瑜伽”的境界,这在内地的众多佛教寺院里是未所见闻的,从这种原始的“生殖崇拜”的遗痕中也可以看出“宁玛派”的古老与悠久,这也许是青藏高原这一特殊地域和环境所造就的吧。

  大殿里一些出自公元七世纪的檀木门框和立柱至今仍保留完好,上面雕刻着的精美的宗教纹饰虽然已经被香火熏染成黯黑色,却更显出一种沧桑与厚重,望着它,如同望着家乡的老宅,令人感到某种亲切的暖意。在檀木立柱上有一些白色的颗粒,导游告诉我们:那是人的牙齿。虔诚的藏人从遥远的地方三步一拜地用身体丈量着高原的土地,也丈量着与佛祖、与天界的距离,他们或许要这样走上许多年,经受过无尽的风雨霜雪和难以想象的磨难才能到达拉萨,有一些人因此而中途夭亡,他的同伴会取下他的一颗牙齿带在身上,如同携带者他的肉身继续接下来的道路直至他们心中的圣地,当抵达大昭寺后,那颗牙齿便会如他的灵魂被嵌入这些立柱上,以圆满陨亡者的今生功德和后世轮回。我被藏民族的这种如牦牛般的执著而震撼着,他们为了心中的理想不懈地追求,在世界之巅与严寒与酷日为邻、与孤苦与寂寞做伴、与星月与虔诚同行,风餐露宿、茹毛饮血,甚至不惜附出生命的代价而无悔,这一切对于那些在信仰的废墟上无方向无目标的“精神乞丐”们难道不具有深刻的教益吗?

  我们游览完毕,登上大昭寺的金顶,碧天阔阔,白云朵朵,艳阳下的法轮金光灿灿,似昭示、似神诋……更为壮观的是在大昭寺可以全景看到布达拉宫像一颗明珠镶嵌在群山之中,显得更加璀璨和伟岸!

0

评论(0)

邮件订阅 吐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