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安迪:直面共享经济,敢问路在何方?
大势从来不会对某个行业的原住民赶尽杀绝,而总是会逼迫他们励精图治,推陈出新,走出一片破茧而出的新天地。
上半年,正当打车软件和的哥的姐们的恩恩怨怨在媒体焦点中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笔者就曾暗自琢磨:“共享经济”这股势不可挡的“山雨”,会在何时、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袭入酒店行业这座决不可能“幸免”的楼阁?当时虽然想不透,但是带有“煞气”的丝丝凉风,却是已经让人感觉到了一种不可忽略的寒凉。
后来没过多久,笔者从一条微信中得知了Airbnb的存在,待登入网站观看,才知道原来自己原先的忧虑并非是什么未雨绸缪,而只是孤陋寡闻罢了。作为住宿界的Uber,这所谓的“空中食宿”已经是价值百亿美元的互联网品牌,它以及它的众多“同类盟友(如蚂蚁短租)”正在磨刀霍霍,迫不及待地要来和各个市场区间的酒店“抢夺”住宿业的蛋糕。
再过一年半载,会不会在某个城市的某个地点出现酒店业主和酒店人的游行队伍,要求政府“关闭短租软件”呢?恐怕,这一天的到来并不会太遥远。
虽然也同样“郁闷”互联网时代这种“躺着中枪”的不确定性,但笔者从来不认为如“共享经济”这样的“大势”是可以抵制的,反而却认为即是大势所趋,则只可顺水推舟才能活下去。
那么,作为酒店人,为什么要正视共享经济是“大势”,又如何才能“顺水推舟”呢?在此为大家呈上几点拙见。
大势特征之提高社会的满意度和整体效率
共享经济之所以是不可抵挡的“大势”,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会从宏观上提高社会的满意度和整体效率。
试想,无论是打车软件还是短租软件,它们借助互联网的平台优势,可以让闲置的资源迅速地和买家需求以最低的“过程成本”彼此汇合,从而达成一种升级的“双赢局面”。
这种“双赢局面”不是“我做好了产品你恰好要买”,而是“我买的产品此刻在闲置而你恰好用得上”。可想而知,在后者的成交体验中,双方“彼此愉悦,相互感激”的程度肯定比前者要高,且相互认同的性价比和满意度也会更高。因此,我们可以视它为一种“升级的双赢局面”。
再想,如果社会中每一个人的闲置资源都因为“共享经济”的到来而在不断的创造新价值,那社会的整体效率必然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比如,你的车在上班途中通过快车、专车或顺风车的方式搭载乘客,你的房产在你出差时可以短租给有需要的房客……因为“共享经济”,你的专属财产的“额外价值”被“进一步挖掘”,换来的是买卖双方得到的更多的“额外获利”。若此经济模式不断扩大,则社会的一切闲置资源都会被更高效的利用起来,这无疑是让社会“节约而不失享受”的最佳解决方法。
因此,既然是让供求双方都更满意的“升级的双赢”,既然是趋向于更高效的社会资源调配,在多数“直接利益相关者”都抱着“何乐而不为”的态度时,我们应该断定共享经济是一个不可逆的大势。
大势特征之政府支持
笔者认为,“共享经济”的另外一个“大势特征”应该是政府的支持或不过多干预。我们都懂得,在强力的宏观调控与自由的市场机制并行的中国经济生态中,如果政府不支持或是刻意限制的事情,还是很难发展起来的。
然而,从“打车软件和出租车之间的纷争”来看,政府在面对“共享经济针对传统行业的冲击和颠覆”时所持有的态度基本上是默许的,或是只采取极其有限的干预。纵然打车软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政府在这一行业中所建立的传统秩序,甚至会影响相关的税收,但是我们看到的是,各级政府却也只是对使用打车软件的私家车采取了“大海捞针”式的查处,而对于软件平台本身却明确的表示“不能干预”。当然,这里面有法理上的解释,但作为政策制定者和执法者,这种“默许”或许是出于更高远的考虑,那就是“共享经济”对于任何传统行业的颠覆正是国家获得行业升级的一股最佳动力。
而对于“共享经济”在住宿行业的“入侵动作”,政府的表态就更明确了,是不遮不掩、光明正大的支持。近日,国务院网站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足可以证明这点,《意见》首次点名了“积极发展客栈民宿、短租公寓、长租公寓等细分业态”,并将其定性为生活性服务业。由此,和酒店业抢蛋糕的“擦边球手”在政策的阳光下转眼成为“注册选手”。以后的住宿业,改的不仅仅是参赛者成分,而是连游戏规则都会颠覆。所以,还抱着“举牌游行”之心态的酒店人,还是尽快清醒过来吧。
如果连政府都对“共享经济”张开双臂,那作为一个行业的原住民,我们还应该对扭转这样的大势有所期待吗?
那么,面对“共享经济”的大势,酒店业和酒店人应该认清怎样的行业未来,又应该如何顺应大势,借势而行呢?
酒店人对策之共享思维
“共享经济”的主旨思维方式就是“通过共享来盈利”,如果我们可以从内心里接受这一思维方式,那么接下来的问题便只有两个:我们可以共享别人的什么资源、别人可以共享我们的什么资源。我们要把以前“关起门来赚钱”的思路,逐渐转变成为“敞开门来赚钱”的思维,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OUT在“共享经济”的大潮之后!
固然,如Airbnb这样的短租软件一旦打开市场,便会将成千上万个私家公寓间晚源源不断的投入到住宿业当中。对于那些价格敏感度高,不喜欢酒店拘束感的客人来说,选择短租公寓无疑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那么,在短租公寓“抢生意”的现实情况下,酒店有什么能和短租业主和短租客人共享的资源吗?比如,全服务酒店可不可以把自己的“客房送餐”服务通过网上送餐平台提供给周边的短租公寓?酒店的康体及娱乐设施能不能通过某种方式与高端的短租公寓有偿共享?拥有洗衣房的酒店可不可以通过短租软件平台为短租业主提供集中的布草及客衣洗涤服务?甚至,有较强管理能力的酒店可不可以借助网上短租平台将个体业主的短租资源就近组织起来,之后品牌化?
再想的大胆一点,超出与短租公寓竞争的范畴,酒店的未来的产品推广甚至升级改造,可不可以采取网上众筹的方式?酒店可不可以通过类似“分时度假”的模式,将特定周次的特定房间通过网上平台提前出售?
虽然有些同仁会说,如果做上面这些事,酒店需要协调很多棘手的问题。当然,改变总是带有痛处的,但如果为了生存与发展,这些痛楚恐怕总是值得的。
除此之外,在“共享经济时代”,酒店还要善于把自己做成一个平台,一个生态系统,让更多的具备专业特长的商家依附于你的生态当中,与你求共赢,和你共同创造价值。在这里,笔者所说的并不是简单的外包。因为传统意义上的外包只是酒店把固定的区块租赁出去或是以一个承包价交给承包商打理,在这样的关系中,酒店只要求外包商做两件事情:按时交钱和不要闯祸。
但是,如果要把酒店做成一个共赢生态,酒店对于外包商的要求则要更多。首先,酒店选择的合作伙伴要符合酒店的战略定位,并能够为实施战略提供价值。其次,合作伙伴一定要具备酒店所缺乏的功能,并且能将这样的功能发挥为亮点(例如艺术公司和酒店合作,将艺术品作为酒店的陈设进行展示,并标价售卖;茶艺公司与酒店合作,提供更专业的茶品及茶道服务)。最后,酒店选择的合作伙伴以及它们的专长必须可以被纳入酒店整体市场营销及公关活动中,从而提高酒店品牌的整体竞争力(这就如同Smart汽车与Swatch手表的合作,在品牌营销上彼此融合,相得益彰)。
酒店对策之 塑造家以外的体验
或许在“共享经济”的大潮到来之前,我们还可以培训员工:我们要把酒店塑造成“客人旅途中的家”。然而,在短租网络平台崛起的今天,如果我们还把酒店做成“家”一般的感觉,那恐怕就只剩死路一条了。
未来,受短租业冲击最大的酒店或许就是那些“中规中矩”、“毫无特色”的和家里没什么太大差别的酒店。因为,如果客人想要家一般的住宿体验,那么他们为什么不去网上选择一间更便宜、更舒适的可供短租的家宅呢?
如果短租公寓抢走了“家一般的酒店”这角蛋糕,那么酒店业将被迫完成一个趋向于更加个性化、差异化的蜕变。道理很简单,原则上来说可供短租的家宅是必须依照家的概念来建造并装饰的,但是酒店却是可以依照目标客户的体验需求,有侧重、有主题的来塑造自己的环境特色和相应的服务,如果在“家”的产品品质上,酒店竞争不过短租家宅,那么到了“塑造另类生活方式”的战场上,家宅就变得相形见绌了。
其实,眼下的酒店业已经在开始经历这样的蜕变了,但似乎还较多的变化还只限于中档酒店区间。在新概念和舒适精品酒店领域,铂涛集团的IU酒店和丽枫酒店品牌的卓越表现似乎是最好的例证,同样的房间大小,同样的整体规模,但是无论是“互联网酒店概念”还是“只为更好出发”的“经济型小资文艺范儿”,都在向客人传递更加富于情感的体验故事,都在为客人营造“能够发生别样故事”的体验环境。有这样的创新压力在驱使,“如家”和“华住”也在紧锣密鼓的升级自己的“家般酒店”,本已很有特色的“桔子酒店”也正在以“桔子精选”和“桔子水晶”的面貌给自己换脸。
或许是因为中档酒店“船小好调头”,或许是因为中档酒店更贴近年轻一代所以“春江水暖鸭先知”,直至当下,除了国际酒店集团常规的品牌创新动作,我们还很少看到高档酒店区间里的实践者们在积极的参与体验创新。想必等到大军压境时,这样的局面会发生变化的。
酒店对策之品牌致胜
在传统的酒店生存环境中,或许品牌对于很多酒店来说只是一种锦上添花的竞争力。但是,在共享经济时代下的竞争环境中,品牌或许将成为每一家酒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品牌,酒店会在大数据的海洋里随波逐流,有今天没明天;没有品牌,酒店会在共享纵横的较力中自我消磨,直至虚无。
互联网为支撑的共享经济社会是一个连接任性个体的社会。因为共享,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多,体验的方式越来越奇特,体验的品质越来越丰满,体验的效果越来越物超所值。这样的消费环境将把包括我们在内的每一位消费者“宠坏”,从而让每一个人变得越来越任性。
越来越任性的消费者很难钟情于一个商家,一种产品,除非他们对其具备非理性的钟爱。这种非理性的钟爱就如粉丝钟爱明星,明星把背心剪破了穿是时尚,把内裤套在长裤外穿也是一样的帅。
所以,要想在共享经济中求得可持续的发展,任何商家都应该重视对于产品“情感部分”的建立。因为在产品“功能部分”的竞争中,无论是否成功,你面临的都是一片红海;而在“情感部分”的竞争中,如果你一旦成功,便可以游到相对蔚蓝的水域。
试想,如果除去你对于迪士尼动画人物的儿时记忆和情感热衷,迪士尼乐园的竞争力比欢乐谷能强出多少?如果不是铁杆米粉们因为献计献策而对产品产生了近似“血缘”的情感,小米手机的竞争力又比其他同类产品强多少?
未来的成功酒店,必然是拥有强大粉丝群的酒店。这些粉丝对酒店具有非理性的钟爱,并不是出于满足需求的硬件和服务,而是因为这家酒店彰显了他们区别于其他群体的性格,解释了他们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生活方式。
而酒店品牌,就像粉丝部落里一杆一呼百应的大旗,它的崛起要源自于部落居民的性格、追求和生活方式,但它的延续则取决于对这些性格、追求和生活方式的不断放大、创新和延展,以至于让粉丝和品牌真正实现相辅相成,共同成长,从而变得有粘性,谁也舍不得离开谁。
总结:
无论我们是否喜欢,“共享经济”已经在这儿了,不早不晚。就如大河东流,四季更替,它对于各个行业来说都是不可逆转的大势,当然对住宿业来说也不会是例外。
但是,大势从来不会对某个行业的原住民赶尽杀绝,而总是会逼迫他们励精图治,推陈出新,走出一片破茧而出的新天地。笔者相信,只要不失专业与勇气,只要打开思维的屏障来拥抱改变,“共享经济”新环境下的酒店业,有能力,也有理由去迎接属于它的新的精彩!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迈点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投稿或加入专栏:请联系QQ843523275)
0
搜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