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型酒店神话的走向末路了吗?

迈点网 · 2016-04-23 15:39:32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市场进化的本质是人的进化,经济型酒店在不断重复过去的错误与疯狂的同时,又总在不断创造新的历史。

  3月23日,7天酒店20多名加盟商在芙蓉区解放西路附近一家7天连锁酒店直营店维权;4月3日晚上,一个网名叫弯弯的姑娘,在北京望京798和颐酒店4层走廊里遭遇陌生男子拖拽引发关注;4月9日,由1400多名华住酒店集团旗下连锁酒店加盟商成立组织,“声讨”华住;4月19日,《新京报》爆料7天、速8、海友、星程、格林豪泰等多家快捷酒店采用火碱洗涤;近日,如家在大连举行招商会时,20多个沈阳加盟商大闹现场。

  近段时间的经济型连锁酒店不能说不“热闹”,从7天加盟商纠纷,到和颐视频事件,到火碱洗涤,再到经济型连锁酒店的加盟商纠纷.....在经过高速扩张黄金十年之后,经济型连锁酒店来到了一个尴尬的节点,营收能力的下滑还有最近一系列社会问题的风口之上。这一系列事件的背后发生了什么?在未来,还有什么样的大事件发生?经济型酒店还有走多远?

  中国的酒店业投资大多是“投机”

  投资与投机,一字之差,却是一扇大门的两个面,但我们常常分不清里外。有人喜欢把没有逻辑的投机当投资,也有人把看不懂的投资统称投机。形式上的貌似,本质不同,区分起来确实不易。

  值得一提的国内经济型连锁品牌是唯一抵御国际品牌的王牌军,经济型酒店经过几年的井喷式发展,开遍中国大地。然而有一现象,国内的几大经济型酒店巨头掌舵者少有是酒店从业者出身的,无不是凭借敏锐的商业头脑与资本运作手段实现“套现”。

  从经济型酒店加盟商的成长之路来看,大多也属“投机”,在经济型酒店发展的早期,凭借着自己在当地的人脉以较低的价格取得了使用权。这一批酒店加盟投资商的“投机”的确赚得了第一桶金,但他们的朋友圈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因为时代已经错过了这个“机遇”。

  依然看好经济型酒店

  经济形势下行,可为什么现在还有这么多人在投资经济酒店?就是因为还有不错的盈利。前几年大概有35%以上的年回报,现在最起码也有25%以上的年回报,差一点也有20%。这在中国当期的投资环境里,远高于社会平均回报。

  回头看前几年经济型酒店100%以上的出租率,到现在造成加盟投资商巨大的心理落差。虽然现在经济型酒店入住率有所下滑,不过仍远远高于国际通行的“60%入住率”警戒线。不可否认,经济型酒店还是现在中国酒店最好的模式,这个市场在回归正常速度。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酒店的连锁化率在23%,相比之下,法国的连锁化率在56%,美国为76%。未来标准化的酒店仍然具备巨大的提升空间。10年前经济型酒店大幅扩张,迎合的是中国的中产阶级。从尚一特连锁酒店目前的加盟业态来看,其在三四五线城市的渗透依然火爆。甚至可以说,三四五线的经济型酒店规范化之路才刚刚开始。

  另外,无论是热炒的转型升级中、“中档”酒店,还是“多娃”战略,经济型酒店依然是连锁化发展的根基。

  不是加盟不好做,是你的模式太老套

  中国住宿行业标准化的飞速发展是从经济型酒店开始的,这可以说是行业利好。然而,国内诸多酒店集团发展至今,潜在的弊病开始显现。这样的问题也体现在内部管理上:单单以集团向加盟商收取会员预订佣金来讲,本身就有太多的矛盾。

  连锁酒店一般会要求门店大力发展会员,会员占比一般会达到70%左右,而其中流通性的会员占比有些甚至连10%也不够。那么,在平台上的预订所产生10元甚至20元一间晚的预订佣金,会员由门店发展,凭什么让加盟商付出佣金呢?

  诸多品牌加盟店的流水实则由集团总部控制,很多时候这个店流水1000多万,集团拿走100多万,但加盟商有可能10万净利都没有。

  另外,加盟店店长大多由总部统一直接空降,合同约定加盟商无权干涉经营管理,店长直接对集团负责。很多酒店投资人无法参与到酒店的运营、无权过问定价、利润增收可见不可得,管理权边缘化,让加盟商倍感憋屈。

  .......

  可以看到,经济型连锁酒店在历经多年的野蛮扩张后,与加盟商积压已久的矛盾正处于爆发的临界点。对于行业来讲,这或许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能让加盟商和酒店集团形成良性的谈判机制,以期达成和解甚至共赢。可以预见,博弈才刚刚开始。

  面对这些痛点,尚一特连锁酒店创先提出:中央渠道零佣金、入住率不足80%不收管理费,以及总部注资愿意合作的门店等一系列政策。这些变化能否为连锁加盟化发展带来一些新的风口有待市场观察。

  再提“工匠精神”

  据新京报报道,记者暗访7天、速8、海友、星程、格林豪泰等多家快捷酒店将床品、毛巾的洗涤业务外包给第三方进行火碱洗涤。而酒店纺织品碱度超标、氯超标都会导致皮肤瘙痒。各种床单混在一起洗,加把火碱全变白,这就是一些快捷酒店床品日常的清洗方式。

  酒店人的“工匠”精神何去何从呢?

  对于“工匠”一词,是一个颇为传统的词汇。可是,疯狂的日本桶盖、电饭煲,天价的德国布加迪威龙、双立人,抢断货的芬兰奶粉……难道中国历史上的“工匠精神”正在逐步淡化,甚至在某些领域消失了吗?

  财经评论家叶檀撰文指出:“我们现在的制度,从教育、薪酬、造假到价格竞争,都是杀死工匠的。”叶檀所指的“制度”,恐怕并非单纯地指政治制度,而是指商业环境。中国企业喜欢“赚快钱”,喜欢投资周期短的“山寨产品”。这种现象不仅局限于传统制造业领域,其在互联网领域和文化领域更为盛行,当然酒店业也不离其中。社会风气趋于急功近利,中国“符号”是以低质价廉的形象出现,硬品牌和核心竞争力自然也无从谈起。

  可爱的酒店人,如果仅仅把问题归结于环境与制度,似乎有些说不过去。其实,答案很简单——行业自律。

  我们说历史洞见未来,并不是要拿历史来刻舟求剑当下的经济型酒店;以史为镜,是希望从中找出长期大方向规律,而不是简单用来判断当下市场的状态和短期前进方向。

  市场进化的本质是人的进化,经济型酒店在不断重复过去的错误与疯狂的同时,又总在不断创造新的历史。我们且行且看!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迈点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加入专栏:请联系编辑QQ843523275)

0

评论(0)

邮件订阅 吐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