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人:平静之时恰是涅槃之机
欲望催使着消费主体去完成一系列消费行为,主观占有所带来的快感是其他事物所无法替代的。
国内经济环境经历了这些年的起伏波动,曾经猛冲的势头渐渐平缓,生产总值的峰值差也摆脱了锐角曲线,但在这舒缓的浪中蕴藏着勃发的力量。
我国的经济向来与政策息息相关。刚刚过去的那两年,政府“不为地产担保”之态度坚定,银行也无奈,顷刻间国内地产业大面积崩盘,但不久后轻描淡写的“不限购”,好似随手一笔,就把地产从冰窟里拖出了头,只觉生死被掌控得如此轻易。“互联网+”配上“鼓励创新、鼓励自主创业”更是直接扦插性的主导了新兴行业的类型,润物无声地进行了结构更替。“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又使我国的南北东西与东欧、中东、南亚、中亚等直接关联,就这样,所属经济带的主体产业与连带经济体,一瞬间便又再次获得了第二次生命,可见凡事需时机,只要忍得过寒冬,春风一到花自开。
协调好产业形态与市场关系的同时也要协调好与政策的关系,这对于酒店业更是不能例外。“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的出台,使从前大张旗鼓的“中国风”式的对公消费戛然而止,酒店业反应较为明显,突然的惨淡经营使濒临破产者不计其数。在此暂不谈论这类酒店此前的利润结构,单从最原始的消费诉求所决定的最终消费指向来看,大量标准同样很高的设计类酒店,经过此次洗礼依旧生机盎然,有的甚至更加旺盛。由此看,政令虽是吃紧,但在自由的经济环境下,有了“对胃口”的菜,仍然会在广大的消费群中挖掘出大量的优质粉丝,这便是希望,只要拥有真正的消费吸引力,这还会是不受任何变动冲击的决胜之希望。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国内规模性酒店初成气候,经济型酒店飞速发展,并以高度的市场占有率覆盖了国内的一二线城市,但这种规模化并非等同于集团化。国内集团化酒店代表“锦江之星”,曾以战略性的客房数的量化扩张赢得了世界级的排位,但在最终呈现于客户心中的酒店内涵,却远逊与欧洲甚至美洲,如果这种差异进入到不是一便是二的竞争环境,那么必然会在消费选择变更中不可逆转的失败。我想在这方面,我国的酒店集团值得深省,有时并非要以数量来作为规模的单一色调,有主色固然可贵,但主色也可以有丰富的色彩支撑,可以发展衍生旗下品牌或跨行业子公司,这样画面也会更加鲜活,也更加经得住市场多变的考验。
同时还想说的是员工的数量问题,这一直是业界考量一个酒店经营状态的一项固有指标项。作为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员工数量常是酒店服务的实践基础与直接体现。但大量的人力投入,同时又是多数酒店负债结构难于调整甚或被拖垮的原因之一,可缺少了人力,酒店的立体配套又难以跟上,于是便陷入员工与效能最佳利用间的矛盾怪圈。
但随着时下先进科技的普及与广泛汇入,虚拟电子平台与人工智能替代了较多的服务内容,冗杂的人力资源得以优化重组,并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与客户直接对接的一线上,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时,提升了酒店的服务层次,如此换血般的重生,在狂热竞争与萧靡市场的环境中何乐而不为。
欲望催使着消费主体去完成一系列消费行为,主观占有所带来的快感是其他事物所无法替代的。那为什么占有会带来快感呢?除了能够在心理上与其他个体相齐平外,更多的是能够与他人不同,即别人没有但是我有,这是消费主体的即有观念。如果从出售者角度讲,给予消费者与众不同的消费体验,是否就可以满足了这种寻求差异获得的心理呢,答案是肯定的,打造差异化、个性化、本我化的消费体验,是消费行为的根本所在,也必然是消费行为的本质回归。
如今,国内整体经济局势虽然略显疲软,但国家大力拉动内需的动作,创造了更多的成功机会,一个庞大的主力军——中产阶级,在这个过程呈几何级数增长,这个群体的悄然生成,所带来的必将是一轮新的供需革命,所有的消费风向将被庞大的消费基数裹挟。如果在这绝佳的休养生息阶段,被淡化的酒店业能够转变经营模式与经营理念,充实自身的资源深度,与时俱进推出更能迎合新市场的产品,相信在此番涌动之后,必能醒狮雄起,凤凰涅槃。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迈点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投稿或加入专栏:请联系QQ843523275)
0
搜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