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三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民宿涉及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高端乡村度假,对应远程市场;第二层次,中端的乡村休闲,可以对应中程市场;但绝大多数还是对应近程市场。
在首届中国(桐庐)国际民宿发展论坛上,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秘书长魏小安发表演讲,提出了三个问题。
何谓“民宿”?
这是日本词汇,被台湾引用,大陆转用,因通俗而流行,因发展而流行。
第一,我们要研究民宿和酒店的区别是什么、与农家乐的区别是什么?
酒店是一种城市形态的代管,农家乐完全是小微,是原子化、碎片化的,但民宿不同,民宿是一种整合、一种提升,说到底,民宿姓民,借助民间的闲置设施,利用民间的资源、资金建设,为民众的新兴需求服务。
第二,民宿在乡,利用乡村环境,追求乡村意境,但又超越了传统乡村,提供了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
第三,民宿非宿,住宿是主体功能,但不是唯一共,所以民宿根本在于差异化。
第四,民宿出城。民宿是城市的延伸,多数的民宿都是城里人建设,但浙江的民宿70%是当地人。民宿能体现城市延伸最重要的一点是民俗,也就是乡愁,它是一种乡村文化,这是民宿根本性的定位。
魏小安总结了民宿的特点:
第一,民宿是民间、文化,就是乡村的家。民宿一定要体现民宿的特点,如果一个民宿几百间客房,这不叫民宿,叫乡村酒店。
第二,规模小,服务细,设施舒服,环境适宜。
第三,环境引人,生活留人,情感动人,口碑来人。
第四,营造场景。至少有一条市政基础设施、共服务设施。
最后,感受生活。这种生活是衔接的,既有传统又有现代。民宿是家庭式消费、亲友型消费、近程市场,这是民宿的直接目标。
民宿还分层次,涉及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高端乡村度假,对应远程市场。第二个层次,中端的乡村休闲,可以对应中程市场,但绝大多数还是对应近程市场。
为什么民宿形成了热潮?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
工业化发展中后期,中等收入国家是民宿热机基础因素。单一观光到复合发展是民宿热的推动因素。城市生活的拥挤,空气污染是民宿热的刺激因素。中小资本的大举进入,积小为大,集小为大,是民宿供给的主导因素。三农格局的改变,闲置房屋普遍化,是民宿发展的可能因素,中国民宿从需求侧和供给侧角度都将长期持续发展。
但是,民宿发展也有几个主要障碍:
一、模式障碍,晓得局限,进入成本低,运行成本高。物料、能源、人工、市场、品牌、客源、周转都难以顺畅。
二、制度障碍,领导往往重视在口头上、落实到口号上。项目小,处乡村,基层为主。既定法律法规不可能及时调整。
三、社区障碍。一是乡村变化,农民变化,红眼病,提租,制造障碍。二是社区环境不足,缺乏生活氛围,缺乏商业便利。
四、技术性障碍。缺乏专业人才,缺乏物料保障,缺乏基础设施,缺乏理论支持,缺乏政策体系。
五、观念性障碍,做大做强与做精做细,民宿又去需要工匠精神,现在缺乏工匠精神产生的土壤。手艺人的民宿、民俗的手艺人。
怎么办?
对应上述的障碍:
一、群模式。一是实体群,构造民宿体系。二是网络群,大数据、云计算、平台化,移动终端。三是民宿联盟或协会,形成组织化。
二、制度化,设立上下线,管理有弹性,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台湾方式。
三、法制化,契约精神,基础保障,乡规民约,发展提升。
四、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现代解读,传统资源,现代产品,传统产品,现代市场。
五、绿色建设,原生态着眼。
六、市场延伸,民宿休闲对应周边,民俗文化对应中程,民宿度假对应远程。裸心谷模式,高端度假不等于奢华,特色、精致、舒适、自然。契合人性,自有文化性,才有商业性。
七、业态丰富,小而精,多功能,社区借助,小镇模式。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迈点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投稿或加入专栏:请联系QQ84352327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