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馨予:民宿的魅力主要看气质?
每一个精致的民宿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气质,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是与生俱来的,无法被夺走、无法被改变、无法被毁灭。
她似山谷间的一株幽兰,也似陡坡上的一株连翘,即使无人问津,也依旧散发清香,也依旧高傲的绽放。——胡馨予
近年来,民宿这种综合型经济形式异军突起,并在国民经济中有了一席之地。从崭露头角到如火如荼,现已是一个可以抛开酒店行业母体,可以单独上台谈论的独立业态,且一度作用着人们的生活理念与社会潮流。
简单来看,中国民宿业的成形仅十年左右。对行业来说,算是一个新生事物,但发展态势已蔚然可观,且有着极为忠实的依附群体,他们对这种存在形式极为认同,为何荒山野地里几间民房凑在一起就可以形成一个迅速成长的行业,我想这就是常说的魅力,一个行业的魅力,不过这魅力并不简单。下面,我想以主动与被动的方式,含蓄的聊聊对民宿魅力的看法。
工业革命后的世界,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劳动集成方向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类的生产活动逐渐由体力向脑力过渡,社会形态也随之有了潜移默化的演易。但事物的变化仍旧遵循了普遍联系的原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情形又必然性的出现。
一个势力的强盛带来了与另一势力的对峙,人类生产力的提高,使这个物种的活动范围无所不至,并且无止境的膨胀着所有可以强大的东西,疯狂扩张的人类聚落成了地球上无法改变的伤疤,一个个城市一边蚕食着地球母体,一边吞噬着人类的心灵,人类在斗天斗地的过程中也在无形地与自己做着殊死搏斗。可惜的是,大多数人只有受伤后才意识到。
人类的聚落,意即城市,他的功能复杂多样,但却无法解开人们钢筋混凝土般的心结。在飞速发展的城市里,人拥有了自己命名的物质财富,精神的空虚却让人们开始变得机械又到萎靡又到麻木,最后就连肉体都无法支撑城市的刺网,这网粘黏着裹在身上无法呼吸。
这是环境性的伤害,有人忍受、有人逃避、有人作苦作乐于其中,这也许也是“如果改变不了环境,那就改变自己”这句话的另一种诠释吧。
在这种情形下,人们不得不寻找选择一个可以化解内心压力与晦浊的地方为自己消消磁度度假。这时,民宿在一些环境优美远离尘世的地方出现便再也合适不过了。
情人眼里出西施,虽有贬义,但却体现着事物的普遍规律。有需求者,供给者自然会毫无争议的存在,锦上添花的事很多,但雪中送炭却少的可贵。民宿作为一种补救人们心灵缺失的事物,在人们最需求时出现,这便是一种魅力所在。并且这是一个社会的需求,社会的恶劣形态不变,社会中人们的这种需求就不会变,如此稳定,姑且可以号称此为“刚需”了吧。
以上是一种主动设定存在的魅力。另一方面,应该就要说被动存在的魅力了。这种风情比较有区别性与群体性,并且还惨杂着较多的个性化因素,这便是民宿的另一存在,也是民宿最具价值的地方——独有特性。
我认为,自身独有的气质与文化,才是民宿的精髓所在。每一个精致的民宿,都有着一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气质,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是与生俱来的,无法被夺走、无法被改变、无法被毁灭。
那像是夜航中的灯塔,也像是宇宙中的一个信号源,寻找它的人仿若世界中努力探寻心中陆地的一群航行者,即使与其相隔再远的距离,也会随着这股意念的流,四面八方的来寻到这属于他们的气息,或者说找到同一个波频。
根据生物学的划分,人类仍旧具有群居性。原因很简单,弱小的个体要在危机四伏的洪荒中存活,只有团结更多能够团结的力量,才能与天敌或是竞争对手共同生存于天地间。况且单一的个体无法获得自己的基础生活资料以及生存的基本安全保障。选择群居意味着有存活的可能,意味着可以带来更多的生产劳动成果,无论站在一个集群的角度还是站在每个个体的角度,这个观点都很成立,这是进化所赋予的。
把时光推到现在。我们仍旧需要生产劳动,但现今这个充分追求个体能动性的时代,一个个体已经明显能够满足自身甚至更多的生活资料。首先从这个线索出发,当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性的使人们从内心离开群居这个习性,这是时代不同的一个变化,其实,这就是一种进化。
这个进化阶段中的人类,更加注重自身个性与潜能的开发,更加愿意去追求自己的向往而不是人们的向往,并将此定义为心中真正的自己,虽然略显唯心主义,但我也是这样认为的~这是一个时代的应有产物,是人类文明的必然过程,是一个物种的进化阶段,是宇宙历史的组成部分。对于此,不是我们接受不接受的问题,而是不论接受不接受,他就是这样,别无选择,只有接受。如果将它人格化一些,或许会称其为“强势”,但这样的感觉却让民宿魅力四射。
同样,民宿也似山谷间的一株幽兰,也似陡坡上的一株连翘,即使无人问津,也依旧散着清香,也依旧高傲的开着。此番气质不是常俗中一般的事物所能具有的,对于民宿,这委实是一种天生的气质,是造物主给予的禀赋,它让民宿从出现开始,就向着世界绽放五彩的光。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迈点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投稿或加入专栏:请联系QQ843523275)
0
搜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