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安迪:“正念”与“怨念”的相对逻辑
“正念”其实是“火眼金睛”的“蓄电池”,能量越充沛,看穿的程度越深,看穿的程度越深,则越不会被“现象”所迷惑。
或许“正念”与“怨念”即是佛法的阴阳,只因“极乐”的维度早已超脱了今生的平衡,所以对“调衡”的追求并不是佛法修为中的重点课程。
“正念”是内察自我,外析他人的“觉照”,是乐见却静观的眼界,是洞悉却心安的心境。“正念”或许是“度一切苦厄”的起始力量,能让你接近“心无挂碍”,亦毗邻“无有恐怖”。
无有恐怖,是因为有恃所以无恐。“恃”者,或许并不是求来的法力,而是被加持的智慧。智慧在身,眼界洞开,心纳百川,则遇事可不惊不乱。
“正念”其实是“火眼金睛”的“蓄电池”,能量越充沛,看穿的程度越深,看穿的程度越深,则越不会被“现象”所迷惑。不迷惑,就不会杂念四起,情绪泛滥;在一片心神的清净地里,直面应该发生的本质,也就更容易找到趋于正确的答案。
“怨念”源自一切执着的发愿。求而得之会有怨念,求之而不得更会有怨念。所以,患得患失间,得与不得全是怨。
“怨念”的“永动力”是贪婪与恐惧,它们是相互吸引的两端,驱动着周而复始的活塞运动,生产着世间永远道不尽的怨。或可揣测,“怨念”的一级维度是“虚”,二级维度是“烦”,三级维度是“妒”,终极维度是“恨”。“虚”最接近“正念”;“恨”最接近毁灭。
一点轻微的“怨念”就会耗损些许的“正念”,正如一点轻微的“阴气”就会在耗损些许的“阳气”。阴盛阳衰便会物极必反,怨念过深则会恨近极端。若“正念”充沛时的判断是个人逻辑水平中所能做出的“理性最优”;那么“怨念”充斥时的判断则必然是最虚妄的“理性最劣”。
也正因此,“正念”强者则左右逢源,“怨念”强者则多遇尴尬。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迈点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投稿或加入专栏:请联系QQ843523275)
0
搜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