俸周耀:民宿到底卖什么?
主要消费人群已发生变化,从出去玩一下的人,到住酒店顺便放松一下的人,到专门来找心灵寄托的人,这种变化对民宿经营有怎样的影响?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早上看了一圈民宿类的公众号,突然就有点莫名其妙地烦闷起来。
按理说,都是青山绿水,雕梁画栋,应该心情愉悦,至少轻松欢喜,但是事实上,有点憋屈?麻木?还是别的什么难以表达的感觉?
可能是审美疲劳——这是我找到的,自以为合理的解释。
从外观、内部设施、房间装修装饰,不说千人一面,但也少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当然,对于客人来说,眼前一亮可能有也是有的,但是他会不会终归有一日也如我这般,突然看得就没有感觉了?
没感觉是件比较麻烦的事,这意味着这个客人他或许从此就没了主动跑来住几天的冲动,也意味着朋友再邀他来的时候,他的回应是:那里我去过几次了,也没什么意思。
深入地考虑这个事情,发现其实也还是经营的范畴,就是民宿到底卖什么?搞明白这点,才有后面的推广策略、营销策略、服务策略等等战术的运用。
最初,民宿是卖山水的。好的风景资源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面,越来越少,而人造的所谓景区在几年前就开始因为过度商业化让人诟病、唾弃。这个阶段,在山水之间搭个棚子,它也是有价值的,一是因为少,稀缺,二是迎合了唾弃景区而又无处可去的这帮人。这时的民宿本质上类似“村里新开了一家农家乐”。
后来,民宿卖装修,卖设施。高大上的建筑物同样可以现身荒野山林与溪头江畔,这个阶段,民宿的发展路径开始与传统酒店并行,能够比较广的范围去解决部分人的住宿需求了,硬件条件的改善主要带来了这个。这时民宿可以正大光明地说自己就是酒店了,是酒店,不是招待所,也不是农家乐。
再后来,民宿卖设计,卖情怀。落地玻璃与远方诗意,做旧与主题,文化与历史,禅意、香道、西式咖啡与中国神仙,只要能够表现出来,我们就可以表现出来,应该讲,这是一个进步,起码在精神层面升华了,更高级了。
走到第三个阶段,我就开始有点迷茫了,这样一路走来,应该讲主要的消费人群已经发生了变化,从出去玩一下的人,到住酒店顺便放松一下的人,到专门出来找心灵寄托的人,这种变化对于民宿的经营应该发生什么变化呢?这种变化对于目前大多数的民宿经营者来说,是不是能发现其中的差别。
所以,卖什么卖给谁怎么卖这类问题,就提上了日程。我的上一篇小文《民宿应该好好想想生意这回事》,收藏转发达到数百,说实话我是有点诧异的,这从侧面也反应了这个行业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已经浮出水面,打着情怀的幌子已经掩盖不了了。今天写这段话,也不是要总结归纳出什么民宿经营宝典,事实上那样的东西,要么流于套路与形式,要么有个体特征不具备广泛适用性,不能基于具体案例的情况,并不能解决太大问题。当然你要愿意看,我下回也可以说说。
今早思虑所得,就是民宿经营,要持续的话,还是必须按照营销科学的路子来,同样也有有效推广、有效营销、服务设计等等问题,情怀只能限于产品的呈现,甚至不能完全等同于产品,产品同样还是要考虑客群的需求等等问题。
写民宿类的文字有个麻烦的地方是,总要例行公事备注一下:只想花钱实现心中情怀梦想的不在此列,要不就会有评论说你懂个屁那是他的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怀,别人不能干预,同样理解不深,我尊重这种情怀,但是文章不是诗,是写给民宿经营者看的。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迈点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投稿或加入专栏:请联系QQ843523275)
0
搜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