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安奥运七文:欣赏与思考

迈点网 · 2016-08-23 15:56:02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里约奥运会因开幕前负面舆论占了上风,引起了老夫关注。时逢8月,暑热难当,看奥运,喝啤酒,说闲话,也是一种享受。

  里约奥运,因为开幕之前负面舆论占了上风,所以引起了老夫的关注,作为一个非体育爱好者,纯属外行。时逢8月,暑热难当,看奥运,喝啤酒,说闲话,也是一种享受。当然,最大的享受还是看到精彩的比赛,还有新一代的个性。即使出差,也常常看到半夜,边欣赏,边思考,边写点随笔。今天奥运落幕,一看,居然得了七篇。汇总出来,以为存念。

  奥运之一:巴西人,真不吝

  (8月7日)

  里约奥运会如期开幕,前些天,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场馆设施建设不力,服务设施很差,社会治安不好,甚至小偷抢劫横行,总之,这是史上最差最烂的一届奥运会,没有之一。甚至大家会说,巴西这么没有条件,还申办奥运会干什么,回家,洗洗睡吧。然而,昨天的里约奥运会开幕式,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断断续续看完,一个突出感受,巴西人,真不吝。

  第一是不在乎政治与奥运,在任何一个国家,举办奥运会都算是头等大事,一切要为奥运让路,但是巴西人不吝,奥运之前把总统搞下去,该怎么样就怎么样,结果是代总统主持,前总统没露面,太不尊重老同志了。第二是不怕露穷,小三轮车变成前导车,帅哥靓女不断作秀,让我等城管的颜面置于何处?40个贫民窟的孩子组成唱诗班,一堆年轻人在贫民窟跑酷,怎么能体现巴西的伟大?第三是不怵显老,几个重要的关节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露面,说话都不清楚了,还要唱歌,怎么能显示朝气蓬勃?第四是不惮于做小,在足球场里办开幕式,气势显然不够,收入也会不足。一个圣火,成为史上最小的圣火,太丢脸了。尤其是不在乎曾经被殖民的历史,不怕种族的混乱,全面展示,深度体现。即使到了升旗环节,也不是一本正经的走正步,而是从从容容,也看到全场的致敬。巴西人,真不吝,你说你的,我干我的,我也办下来了。

  另一方面,则是开幕式的亮点,环保主题,绿色五环。从头到尾,处处显现。开始的镜柜,成为运动员全面参与,最后形成的场景,让所有人都大为赞叹。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一个雨林鼎盛的国家,即使我有无数森林,还是要从小树栽起,还有这么强烈的环保情怀,真是不得了。二是文化的多元,文化构建了历史,文化融合了民族,贫民窟中的文化,恰恰是民族的活力所在。三是特色的展示,桑巴舞,从音乐到舞蹈,形成全场的呼应。四是时尚的突出,街舞自然是感受,三轮车也变成时尚,尤其是模特的走台,惊为天人。巴西人,真不吝,有本事把一个奥运变成一场狂欢节,所有人都投身其中,所有人都深刻感受巴西文化。

  说到底,国家穷,这是第一次在南美举办奥运会,但穷有穷办法,不比奢华,不怕露穷,做小,做美,做文化,做特色。小投入,大产出,小现场,大影响。生态文明是高端文明,强化生态自然成为世界前沿。但是,一个国家的气势,一个民族的胸怀,展露无遗,赢得世界的喝彩。没有足够的气度,就没有从容;没有足够的自信,就没有气度。

  反观我们,只要搞大活动,动不动就要美轮美奂,靠钱砸出来。再就是万无一失,殊不知,越是大活动,细节失误的概率越高。这还是弱势民族的弱势心理,生怕人家看不起,人家真正看不起的是作假,真实展现,全面感受,才是强者的心态。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过去的中国,改革开放38年,世界是怎么回事,我们已经清楚了,说到底,我们不在乎世界怎么看,在乎的是官员的感受,是官场的虚荣。什么时候心态能够正常一点呢?

  真不吝,可以对应的一句话是混不吝,巴西人没有混不吝,有底线,有规则,只是做不到挥金如土而已。里约奥运会只是刚刚开始,只要不发生严重的恐怖主义事件,就是一届成功的奥运会,但未必圆满,再说了,真的需要圆满吗?

  奥运之二:力、势、运

  (8月8日)

  人生在世,若想立足,恐怕首先就是力。要锻炼自己的实力,要培育自己的实力。实力无非三种,一曰智力,学习能力,积累能力,创造能力。二曰体力,爆发力,持续力,前者是运动员,后者是老百姓。三曰智力与体力的结合,这是现代的要求,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第二个方面则是势,这不是势力,更不是狗仗人势,凡仗势欺人者,势去则力去。一个人,能够认清势,是大智慧。所谓势,就自然科学而言,是规律。就社会而言,则是发展,顺势者昌,逆势者亡。然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势,一个环境有一个环境的势,如何判断势,几乎所有人都不清楚。主流未必是势,经过文化革命的人都通过自己的生命感受过。时尚未必是势,70后和80后已经深知。第三个方面是运,说起来,运似乎是一种偶然性,其实不然。运符合势,势符合力。运来天地助力,运去众人抽丝。所以,力、势、运能够结合到一起,就是成大事的时期。然而,我们看历史,包括我们自身生活的感受,多少精英豪杰,不得势,缺乏运,空负一生,只能嗟叹。

  个人如此,国家何尝不是如此?军事钢实力,经济硬实力,科技创实力,教育长实力,文化软实力,制度大实力,最后是价值观,成为立于世界的根本实力。这样一个实力的组合,形成一个国家在当代社会的竞争力。中国秦汉以来两千年,靠这种实力的组合,融合周边文化,构造了儒家文化圈。但是,国家也需要势,近代以来,不能顺势,即使仍然有经济力量,也只是一只肥羊,任人宰割。现在,世界大势已变,中国国势始兴,而美国兴旺百年,现在国势开始衰落。中美之间,从长远看,实际上成为国势的竞争。进一步则是国运,如何认识国运,如何把握国运,是政治家的本事。冷战巅峰,给中国创造了机遇,但是我们没有把握住。冷战后期,中国抓住了战略机遇,谋求了自身的发展。9.11事件,至少给了我们10年的喘息和发展时机,再加上加入世贸组织,开拓了世界市场,这都是运。国运也是大家帮,人家下就是你上的时机,人家乱也是你上的时机。力、势、运,三者的最佳组合,是百年难遇的。

  既然如此,我们的心态为什么不能正常一些呢?这些年,各行各业都在谈大国向强国的转换,恐怕最先需要转换的是心态。世界上很多国家对中国已经含糊了,有些甚至已经害怕了,我们虽然口口声声不做超级大国,但超级大国不是你想做就做的,也不是你想不做就不做的,国势如此。多年以来,我们始终处在极端状态,要不然就是洋大人,要不然就是洋鬼子,还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由此形成零和博弈甚至负和博弈的思路,你比我强就别扭,你比我弱就高兴。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我们要使用世界资源,运用世界资金,面对世界市场,参与世界竞争,才可能谋求自身的真正发展。

  国运兴,体育兴。这几天看奥运,精彩迭出。深切感到国民心态大大转变,多一块奖牌少一块奖牌不重要了,更不会把拿奖牌和国家争光紧密联系在一起,普遍评价是运动员尽力了,很好。倒是官员和体育评论员的心态还有待调整,动不动就是痛失金牌,换句话应当是喜获银票铜牌。竞技体育更是如此,首先在实力,其次在势头,最后看运气。正常的心态,给运动员的压力会小很多,更有助于年轻人的发挥。

  奥运之三:辉煌的一代

  (8月11日)

  这届奥运会,90后占据了舞台,青春爆发,活力四射,甚至还有一批00后登场,80后已经凤毛麟角了。以傅园慧为代表的90后,太可爱了,一旦登台,迅速成为网红,各种版本的表情包流行,洪荒之力也成为流行语。没别的,个性,率真,不按标准版本说话。想起上届冬奥会的“感谢门”,简直就是一种压迫,在套话虚话横行的中国,本届奥运会的中国孩子是一股股清风。

  背后,则是孩子们的吃苦耐劳,竞技体育是残酷的,能够进入奥运赛场的人都是金字塔的顶端,纵然是天才,也都是熬出来的。看着赛场上的孩子们,时时感到心痛。横向看,在举国体制之下,这些运动员的选拔和成长,基本上是三类,一类是苦孩子,所以吃苦耐劳精神极强,也有最基础的动力。第二类,是天赋极好,中国不缺乏这样的孩子,那就要看机会。第三类,是传统,举重之乡,体操之乡,代代培育。但无论哪一类,都是刻苦训练的结果。谁说这一代年轻人不行?看看赛场就知道。不仅是实力,也有抗力,还有风采,更有个性。国民心态也逐步正常,大家也不会把拿金牌和民族振兴国家强盛那么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更多的还是宽容,是欣赏,是参与。

  历朝历代,中国都是老年人主导,都是经验主义横行,社会舆论也自然都是一代不如一代。我从来不这么看,一定是一代胜过一代,否则社会如何进步?所以,与年轻人为友,拜年轻人为师,和年轻人同行,应当是今天中老年人的健康心态。而每一代年轻人也都会反传统,包括反抗老年人,这也正常,我们也都年轻过,我们也反传统,我们也追星,我们也都做过糊涂事,只不过不同时代表现形式不同,凭什么来指责年轻人呢?

  90后是互联网的一代,在他们的生活中,没有互联网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视野大为开阔,知识更加丰富,无论什么事情,上网即知。90后是消费主义的一代,他们不需要体会忍饥挨饿,基本生活的保障,使他们用不着事事弯腰,丰富的消费品也是一种文化传播。90后是个性的一代,在最不能容忍个性的国度,产生了这样一代人,不要人云亦云,不用压抑自己,穿衣服都怕撞衫。90后是张扬的一代,喜欢什么,就追求什么,什么时尚,就表现什么,老人家看重的,恰恰是他们反叛的。90后是国际化的一代,没有那么沉重的历史包袱,也用不着把国家民族时时扛在肩膀上,事事有国际比较,知己知彼。由此,90后必然成为创造的一代,现在他们从整体而言,还没有步入社会,但是在本届奥运会上,已经感受到了他们的力量。最终,90后将成为辉煌的一代,天时地利人和,集中于90后,他们也可以承担大业。

  纵向看,50后沉重,经历曲折,教育扭曲,并不真正懂得世界。60后缺欠,教育短缺,生活变动,虽然正当社会中坚,但是一代人的欠缺必然影响发展。70后变化,无论是出生还成长,始终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之中,集中反映了不成熟的国家形态和不成熟的国民心态。80后过渡,互联网的一代和消费主义的一代已经产生,但和90后相比,仍然是一个过渡,也仍然是一种变化,尤其是独生子女的一代,使80后具有不可调整的弱点。今天的80后也已经老了,进入社会,就磨去了棱角,学会了中国。

  看奥运,喝小酒,说闲话,是享受,感谢孩子们,给我们带来新的享受。为90后喝彩,辉煌的一代,将把中国带入辉煌的未来。

  奥运之四:举国体制何时了?

  (8月14日)

  奥运过半,精彩纷呈,中国的强项基本过去,露脸也露了,丢脸也丢了,激进者还会持阴谋论,或者歧视论,从容者会更加欣赏运动员的比赛,也会有痛骂中国者,似乎不骂就没有立场。但是,只要是国人,都会问一个持续多年但却始终没有解决的问题,举国体制何时了?

  所谓举国体制,是体育部门多年以来强化的体制,形成了金字塔结构,从体校培养,到层层选拔,再到国家队,以高大上的名义,维持了60年,今天仍然大行其道。举国体制,第一是苏东体制,从一开始就是苏联专家开路,包括兴奋剂,也是东德专家引进并扩大。第二是计划体制,一切由领导决定,一直决定到谁拿金牌,形成资源的集中配置。第三是工业体制,把竞技体育变成了工业化流程,也必然培育工业化结果。第四是贵族体制,体育部门的高端成为贵族,即使在中国闭关锁国时期,只有他们面向世界,吃得好,穿得好,待遇胜过了首长。第五是两极体制,在金字塔下面的运动员只能拼搏,多数人退役之后,衣食无着,牺牲了青春,牺牲了健康,但却无人过问。

  举国体制,只是追求目的,一切为了金牌,中国进入奥运大家庭之后,目的也自然升级,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也是中国运动员兴奋剂不断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当代体育带来了极大的利益,由于利益分配缺乏合理机制,也形成了剧烈的冲突,传统的意识形态已经苍白,在市场与体制之间已经无法维系。第三是绑架国人,现在很多人开始算账,一是一块奖牌到底需要多少投入,二是奖牌之后还要付出多少。纳税人的钱就是这样花出去,但是我们根本没有纳税人的概念。以前只要拿奖牌,尤其是拿金牌,就是为国争光,需要算账吗?现在不同,大家对于这些事情已经没有那么在乎了,而是更具理性,开始算计投入产出了。举国体制的强化,只是浪费了纳税人的钱财,满足了贵族阶层的既得利益,产生了一个又一个丑闻,耻辱更多,谈何为国争光?举国体制甚至形成了一套专门语言,体育战线,三从一大,一直到退役,都是军事语言,自然也强化军事思维。

  从世界范围看,市场化的体制,形成专业化的培育方式,也形成市场化的回报。一流运动员产生明星效应,也有明星效益。利益的追求,形成运动员最强的动力,体制的合理,形成运动员的保障。才能加勤奋,形成运动员的不断升级。当然,他们也要为国争光,也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但绝不是第一位的目标。最根本的一点,是价值观,举国体制没有价值观可言,没有人性可言,一切只有拼搏,只有金牌,摧残不在话下,还有多少家长愿意让孩子干这一行?

  举国体制的改革,根深蒂固,首先是既得利益阶层的改革,其次是市场体制的建立,第三是官员心态的调整,第四是国民心态的变化。其难度恰恰是从后往前,最难的还是打着国家的名义,谋既得利益之私。已经到了2016年,中国也举办过奥运会了,还有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最后,仿南唐李后主的词,邹几句,只是希望不要变成南唐的结局。

  举国体制何时了,丑陋知多少?奥运人散曲亦终,金钱如水都在浪涛中。队伍雄壮风采在,只是仍不改,问国还有几多愁,莫让民脂民膏赴空流。

  奥运之五:得与失

  (8月18日)

  中国军团出征里约奥运,队伍浩浩荡荡,多达710人,是中国历次参加奥运最大的队伍,似乎是志在必得。到底想得什么?这次聪明了一点,体育部门不吹牛了,但虽然嘴上不说,架势摆出来了。而且中国现在确实有钱了,大队人马提前半个月就到巴西,进行适应性训练,既要适应时差,也要适应体能。一番征战下来,结果却不如人意,现在奥运已经进入收官阶段,中国的戏也基本唱完了。从竞技体育的角度看,志在必得变成了全面失守。看这几届奥运会的中国军团成绩,自2008年达到顶峰之后,可以说是每况愈下,而且是断崖式的下降。如果没有羽毛球和乒乓球等新加上的项目,此次金牌数回到了1984年,中国参加奥运的原点。

  一个国家有经济力、科技力、文化力,自然也应当有体育力,体育力不在于奥运,而在于国民的体育活动普遍程度,在于体育素质的发达程度,在于体育文化的兴旺程度,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只能说是落后的。即使就奥运而言,中国进入了第一梯队,但仍然是二流国家。

  国家有大小,小国的体育战略是努力谋求某个单项的突破,如牙买加,大国则必须全面发展。其中涉及三个变量,第一是经济变量,没有经济力量的依托,强也会变弱,俄罗斯就是如此,但绝不是靠钱就能砸出金牌来,中国这些年请外教,运动员到国外训练,钱没少花,仍然下滑。第二是文化变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民体育文化氛围,二是国家体育价值观。三是制度变量,如何建立新的体制,成为越来越根本的问题。现有的举国体制,已经演变成为权贵与资本的结合,运动员也在分化,少数精英成为利益获得者,多数运动员只是绞肉机中的牺牲品。改革开放38年,除了增加了浓郁的商业化色彩之外,中国的体育体制没有根本变化,仍然是保守的大本营。

  论得失,里约奥运,第一个得,就在于彻底打破了举国体制的神话,中国的改革,从来都是逼出来的,如同鲁迅先生所言,要想开一个窗,就要提出拆一座房。体育贵族阶层和体育既得利益者已经成为一个体系,所以一定会找出无数理由论证传统的必要性,但是,一个反人性的体制不是用道理能站住的,事实胜于雄辩,这是新体制得以产生的基础。第二个得,就是展示了国民心态的变化,宽容了,开明了,快乐了,用欣赏的态度看待奥运,用赞赏的态度看待中国运动员,不再把体育和政治紧密捆绑在一起了,这是新体制得以产生的环境。第三个得,就是新一代运动员的产生,他们不再唯唯诺诺,不再惟命是从,有个性,有活力,也有清楚的利益诉求,大家更喜欢新一代。这是新体制产生的根本条件,也展示了中国未来的前景。里约奥运,第一个失,就是少拿了若干奖牌,第二个失,就是多少运动员辛辛苦苦,铩羽而归,带三个失,恐怕就是若干官员头上的乌纱帽。竞技体育,当然是以运动员为主体,就像学校,必须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但是在中国,一切都是以官员为主体。只不过,以前是以国家的大帽子绑架国民,所以在奥运方面,从来不报经济账,只算政治账,所谓政治账,也是一笔糊涂账。现在,政治账已经没得算了,是不是要算一下经济账呢?对国民也算有个交代吧。

  世界各个国家的运动员,都有为国争光的基本理念,也都有自身的追求,但是要符合人性,才有竞争力,才能够形成国家和国民的价值观,这才是让世界尊重的。作为中国人,我们当然希望看到中国孩子们的精彩表现,希望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但是不能在举国体制之下摧残人性,不择手段,最终得不到世界的尊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老人家当年的教导,而以奥运为主导的举国体制恰恰是个逆反,时代在变,世界在变,我们不变,行吗?

  奥运之六:十赞郎平

  (8月21日)

  中国女排得到了奥运会冠军,万人空巷,让人回想起八十年代,女排精神成为激荡中国人的一种精神,那时的中国,国贫民弱,体育的竞赛,成为国民精神的一种寄托,所以女排的胜利才成为国民的精神寄托。今天不同了,国民已经不在乎金牌多少,只是希望看到中国运动员的精彩表现,看到孩子们的个性弘扬。但是在今天,我们又感受到女排精神,从1981年开始,到今天已经35年,大家会说,这是女排精神的积淀,也是中国运动精神的的底蕴。错,也不错,错在只把一个运动队的成绩当做一种国民精神,不错在一个运动队的精神确实代表了一种国民精神。但是说到根本,是郎平,有了郎平,才有今天的辉煌。所以要十赞郎平。

  一赞郎平,作为一个运动员,达到了自己的巅峰,铁榔头所向无敌,无所畏惧,无可抵挡,达到了历史的高峰。二赞郎平,作为一个团队,她发挥了核心作用,但不以骄,不以傲,充分发挥团队作用,培育了女排精神。三赞郎平,看不上官场陋习,只身出国,一文不名,一无所有,靠自身打拼,谋求一个新天地。四赞郎平,先到意大利,再到美国,无论是带俱乐部,还是带国家队,都能做出新的高度。五赞郎平,为国尽忠,国家需要,绝无二话,牺牲个人,再上疆场,维持格局,个人如何?似乎很少有人关心。六赞郎平,国际格局,国际化视野,国际化格局,自我的提升,带动了世界女排的发展。七赞郎平,坚持个性,中国的举国体制,根本上是领导体制,如果没有强者的坚持,如何能有今天?只有一条,我说了算,打破了举国体制,开创了国际化与中国国情结合的新局。八赞郎平,大胆启用新人,无论有没有大赛经验,无论能不能保障胜利,没有一代新人,如何能有胜利?九赞郎平,指挥若定,大帅风度俨然,经验积累在胸,无论是叫暂停,还是换队员,都让大家感慨,大帅就是大帅。甚至让人联想起淮海战役,粟裕将军七天七夜不曾合眼。十赞郎平,是把新一代的孩子们按照新一代培养,在场上,可以看到新第一代女排个性张扬,活泼开放。没有那么沉重的包袱,有失误,也就是吐吐舌头,绝不是负担。所以才能够放开了打,才能够走到今天的胜利。郎平讲话,不管胜负如何,把自己打出来,一分一分的争。

  伟大的郎平,创造了伟大的女排,一代年轻人,开创了中国的格局。金牌很多,但是含金量不同。中国的三大球,或者根本进不了奥运,或者全军尽墨,只有女排,走到了最后,达到了最高端,为中国此次奥运会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里边,不是女排精神,而是郎平精神,只说拼搏,那个运动员不拼搏?只说团队,那个群体项目没有团队精神?但是,可以和举国体制对抗,可以放心大胆的培育年轻人,可以用国际化的视野锻炼新一代,非郎平莫属。

  一个民族英雄,一个贯穿旧时代和新时代的领袖,一个代表了民族英雄的人物,在今天产生,是民族的希望。毕竟英雄的产生需要土壤,我们这个板结的土壤开始松动,使郎平这样的英雄得以施展,这是真正的民族希望。李娜放单飞,郎平求自主,都是希望所在。这一代和郎平的一代已经从根本上变化了,郎妈妈是女排的语言,郎圣母变成社会的语言,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有更多的郎圣母产生,而少一点官员的干扰。

  奥运之七:回归奥林匹克精神

  (8月22日)

  运动欲乃人之天性,自古以来,有运动自然就会形成竞技。古代希腊人,追求人体自身的健美和健康,崇尚神与自然,创造了奥林匹克运动会,形成文明的巅峰。在欧洲工业化发展的高峰时期,法国人顾拜旦提出奥运会的设想,得以复兴,形成文明的传承。从1896年开始,奥运风云120年,是人类文明的体现。奥林匹克精神,也成为一种伟大的人类精神,概而言之,奥林匹克精神,一是参与原则、竞争原则、公正原则、友谊原则和奋斗原则,二是更高更快更强的自我挑战精神,三是团结平等和平的社会精神。里约奥运是第31届夏季奥运会,这次奥运会,又强化了环境保护精神,实际上是和古代奥运会崇尚自然高度衔接。由此,奥林匹克运动,成为一种文化,成为一种生活态度,成为一种人生哲学,也成为一种时尚,最终是成为一种文明形态,因此具有普适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但是,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中,也出现了三股偏流,并且几乎成为主流。第一,从比赛来看,竞技体育的追求必然是更高、更快、更强,一次次破纪录,一次次挑战极限,但是总要问一句,有根本极限吗?科技的进步在其中起了极大作用,也在一次次地摧残运动员。从长远来看,应当从三更到六更,即一是更广,参与者更加广泛,才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真谛。二是更美,艺术体操、花样游泳、蹦床这样的项目感受都是更美,美是没有极限的。三是更乐,在参与和观赏的过程中,大家体会到更多的乐趣,奥运本身也变成了一场大娱乐,娱乐更是没有极限。第二个偏流,是从举办方来看,投入产出不对称,1976年的加拿大奥运会,被称为奥运税,30年之后才缴纳完。1984年,美国人创造了新的组织和运作模式,一举形成热点。夏季奥运会就此成为一块香饽饽。但是客观来看,奥运会缺少外部效应。每个国家都可以说,奥组委有多少收入,没有增加纳税人的负担,还有多少拉动性收入,赚了个盆满钵满。其实也都是打肿脸充胖子,到底如何,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同时,后奥运的设施利用,也成为普遍问题。但是,对于一些国家,面子第一,国家形象,争光意识至上,经济账不重要。第三个偏流,从组织来看,形成了国际贵族圈子,也形成了各个国家的食利阶层。国际奥委会和各个专项委员会,基本上就是一个世袭和协商形成的封闭性贵族圈子,在申办和举办的过程中,每一个国家都要小心翼翼,满足一切工作性和私人性的要求,生怕得罪这些贵族。延伸到各个国家,就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食利阶层,运动员的主体被边缘化,一些运动员甚至成为被剥夺的工具。里约奥运会,甚至发生了奥运官员倒卖门票的丑闻。以前的类似事情,都被贵族圈子的自我保护遮掩过去,这次似乎也不会例外。

  这三个偏流,不断演进,自我膨胀,几乎成为主流,所以,才出现了种种怪现象。赛场上,反兴奋剂此消彼长,黑裁判屡禁不止,公正公平受到严重挑战。赛场下,黑幕重重,交易不断。这是与当代文明的不对称,与文明的不衔接,也是文明的落后,更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挑战。

  当代世界,一是全球化的背景,是奥林匹克运动更具有世界性,也使奥林匹克文化更具有普适性。二是商业化的发展,各类商业元素全面渗入奥运会,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基础,但这是大势所趋。三是科技化的进步,装备、工具、设施、场所,都在升级,包括裁判手段,判别标准也在变化,训练越来越科学,营养也越来越对路,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堵住了小国和穷国的发展之路,奥运大家庭就成为一句空话。四是文化的变化,多元、宽容、欣赏成为主流,里约奥运的环保成为亮点,也是未来的方向。奥林匹克运动,面对着新时代,新变化,也同样需要改革,而且是全面的深刻的改革,回归奥林匹克精神,回归人性的绽放,恐怕是改革的起点。

0

评论(0)

邮件订阅 吐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