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安:中国露营行业的再思考

迈点网 · 2016-10-26 11:19:28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总体而言,我们要追求这样的链条式发展,露营行业的发展说到底两句话,培育新型生活,追求国民幸福。

  我今天的题目叫中国露营行业的再思考,再思考是什么意思?我们已经思考过,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着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再思考。房车露营在中国毕竟是新兴事物,这里面有两种路径:一种路径就是认真全面的研究国际经验,然后按照国际经验,人家怎么走,我们怎么走,人家在三十年前做什么,我们就需要做什么。第二种,同样需要认真全面研究国际经验,但是结合中国的国情,探索特有的模式,创造中国经验这是我们应该走的路。首先我先回答几个基本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们能形成或者是创造一个新的露营的行业吗?我觉得这个问题很简单,一定能够。如果说前些年我们还在摸索,现在应当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了。

  第二个问题,如果可以,看这个行业真正形成的时间?这个问题的意思是这个行业还没有真正形成,这涉及到行业的定义问题。实际上我觉得这都不重要,因为作为一个新的事物,露营不是新的社会现象,但是露营发展成一个行业,这是一个新的事物。我现在都想不出来,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的露营地是哪里,什么时候建的,但是我知道中国的第一辆房车上路,因为这个房车上路整整耽误了三个小时,收费处不知道怎么收费,打电话请示他的领导,他的领导就一级一级请示,一直请示交通部,交通部答复就按中巴收费,这样这辆车才算上了路。这个事情说起来已经有七八年了,所以我们这个行业的发展也有七八年的时间了。

  第三个问题,形成行业的标志性事件?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我想应该有,梳理一下这些年行业发展的大事,自然就能找出标志。

  第四个问题,行业多久能够自然分级,形成相对完整稳定的结构?这个我很乐观,因为市场发育本身有很强的生命力,所以发育到一定的程度,自然而然就形成,这里不光是分级的问题,而是一个市场分工的问题。一个产业的成熟与否,根本就是是不是能够形成分工体系。一类是区域分工体系,这个区域分工体系现在正在形成,大体上在三年内就能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分工体系,第二是一个层级的分工体系,恐怕要整理,因为需要我们市场进一步的推动。比如说我们有标准,分出了类,所以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然而然就分出层级。有国家标准或者是行业标准的推动,另外一个是市场的自然分工。

  第五个问题,结构稳定的产业链是什么样的,以及未来能够形成多大的经济规模?这个问题是可以预测的。

  一、企业

  如果我们把营地作为一种企业,或者是我们把自驾车俱乐部作为一种企业,房车就很难讲了,房车很大程度是个人,也有一部分是公司化运营,总体来说目前为止盈利的不多,因为违背了国际模式,国际模式是半商业化、半公益化,尤其是发达国家,把营地视为一种政府对国民提供的福利。水、电、气等公用的东西价格是便宜的,这样投资商进入,形成主体的商业模式,就是靠服务来赚点钱,不会亏本,但也没有暴利,半公益化、半商业化的机构怎么可能形成暴利?说到底是通过市场化的运作。这是比较通行的发达国家的模式,但是在中国不然。现在中国绝大部分地方政府都把营地当一种准房地产来看待,很多投资商也把营地当作一种准房地产来经营,这样的经营无法支持,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因为不对应需求。

  从营地所对应的需求来看,至少是中层,培育强大的中产阶层是国家的战略目标,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中产阶层时时感觉自己不安全,比如说最近房价暴涨,最终形成的结果很可能是对中产阶级的另外一次剥夺。如果在营地的规划建设运营方面,不能对应主流的市场,我们到哪去找前景?比如说有的营地,政府不让卖房子,卖一张卡,五十年的使用权,相当于卖房子,想的很好。但是就有一个问题,有产权证吗?买你五十年的使用权,你能活几年?在中国我们现在能活五十年的企业有几家?这条路是走不下去的,政府把你当成一个准房地产的企业看待,想从你这扒一层皮,行业发展前景在哪?现在绝大部分营地的盈利点不在营地本身,是在设备设施的销售,严格的说这是一个产业发展的初期模式。做了一个营地,本身赚不到钱还赔钱,大家觉得还可以干,最终成了一个设备设施的渠道商。早期可以,而且这是B2B的模式,但是产业的发展说到根本是B2C,我们要对应需求,尤其是对应直接需求,这是B2C的需求。进一步是B2K,营地的经营者、开发者,都需要寻求资本助力。还有一个是B2G,要对应政府,这里面政府的力量很强,这应该说是全世界营地发展的规律性现象。我们的政府在这方面很弱,但是一捣乱,就显出他的强势,需要支持的时候,他的强势就找不到了。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现在面临这样的问题。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真正的企业?如果真正做到位了,应该是企业化运作,很多东西并不是真正的企业概念,就营地本身如此。绝大部分自驾车都是俱乐部组织,严格说是社团组织,但中国社团组织登记很困难,要不然就不登记,没有任何名分也运营,登记是按照公司登记,一系列复杂的事就上来了,纳税、年审等等。所以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我们对自己要有一个判断,我们要企业化运作,但是不要完全把自己定位为企业。这样的话,我们争取政策,争取政府支持,余地会大很多,我们应该让政府官员有这样的概念。我现在到各地遇到政府官员都说,你们支持很好,但支持方式不对,应该当成公益事业来支持,这才是真正到位。

  二、产业

  企业的聚集就会形成产业,所以我们的产业可以成立,现在产业现象已经形成了,根本在于延长产业链,扩大产业面,形成产业群,在现实中这些现象都在发生。也有其它的现象。

  第一,是营地或者是连锁营地的投资开发建设现在已经开始,我接触过已经有四五家这样的企业,一张口是至少要搞三十家,有的是要搞三百家。我问你知道营地是怎么回事吗?上来就搞三百家,说别看现在不赚钱,将来一定赚钱,想到这一步的有长远眼光也很聪明,也有独特模式。

  第二,是营地装备的生产、贸易和服务,实际上这恰恰是产业链的延伸,产业面的扩大和产业群的形成,意味着我们不是单纯的一片地,在这个基础上衍生到四面八方。之所以这两年开自驾车营地方面的会议有这么多人参加,很重要的方面是供应商,而且供应商在这里尝到了甜头,因为厂家不知道到哪找用户,通过这个方式让大家聚集到一起了,实际上就形成了一个平台概念。

  第三,是房车、自驾车的租赁,以及房车线路的运营方式,也在陆陆续续的开展。

  第四,是营地户外教育,营地活动的提供商,越野、徒步等俱乐部,这是另外一个服务概念,相当于在我们的基础上衍生出一个体系的概念来。

  第五,是都市农庄加营地,花海项目加营地,帐篷、酒店、飞行俱乐部,沙漠临时营地等细分专项营地产品,以及区域性布局。一个产业细化到这一步了,说明这个产业已经初步成熟了,虽然产生的时间不长,但是迅速走到这一步,说明我们的发展不但很快,而且是发展的过程是比较健康的。

  第六,是营地运营管理的轻资产公司或者是执行中的重资产中剥离出来,运营管理走轻资产运营,这是更高一个层面。在资本运营层面开始研究露营行业,以及露营的EPC、PPP,融资PPP项目和业务公司,说明我们不落后,是在旅游发展的前沿。

  第七,是露营地项目模块化并自带完整的服务链,涵盖众筹资金加营销加产品,形成可复制的独立标准板块,植入各个营地,这是运营方面的一个创造。我不太了解国际情况,考察过一些,但是没有细致考察过,这一套话在世界上都是新的,这就说明我们走中国路径、创中国经验是完全可能的。

  第八,是旅游和休闲行业外的露营地项目,比如高速公路增加房车露营板块,这是这两年产生更新的状况。广东的高速公路有77对服务区,他们在研究高速公路新经济,其中就涉及到这方面。如果说我们和高速公路集团连在一起,那不得了,应该具有更强的发展前景,如果说在我们的高铁站附近能有几个营地,让客人能够落地自驾,能够落地进营地,又是一个新模式。

  第九,是营地的子项目,业务走出露营行业甚至旅游行业。

  从产业的角度来说,我现在的结论是这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个说法是现在有六百家,按照规划到2020年是2000家,作为一个产业应该是形成了。1995年的时候,为了星级标准,国家旅游局和国内贸易部打官司,那时候行业多大规模?大概就三千家,真是没有多大,现在是星级饭店一万两千八百家,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这也涉及到露营的行业规模有多大,我们可以做个预测。

  三、行业

  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是行业,将来会有多大的规模?我的看法是一万家,基本上会达到相应的规模。现在全国的汽车保有量是一亿四千万,其中将近一亿辆私家车,如果一万辆需要一个营地,中国的营地规模就是一万家。即使是这个规模,也很难满足需求。现在很多家庭是两辆车,一辆车上下班用,一辆车SUV。从房车的角度来说,是三万辆,美国是一千万,我们现在是三万辆对一千万,房车的余地有多大?反过来说,假设减一个零,中国到一百万辆房车,房车是最需要营地的,自驾车还好说一点,一百辆车一个营地,一百万辆车就是一万个营地,保守估计是一万个营地。城市生活挤压,大家在城里的生活越来越痛苦,越来越觉得生活品质低,但是又必须得聚集在城市,因为城市的机会多,有点时间要跑出来,我们叫城市难民和气候难民,所以一有机会就要逃难,逃难用什么方式?往哪逃?这是挤出来的。另外一个方面是主动的,年轻人的个性越来越强,个性追求发展,所以一个是挤出来的,一个是自己追求的,市场自然膨胀。

  就现在来说,六部委的文件刚刚下发,政策的春天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还不来吗?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政策的春天来了,发展的秋天来了,因为这个六部委文件只有六条,没有多少含金量,我只看到一个松动的意思,所以也用不着晕。国家旅游局牵头办文,很不容易,借助七月五号汪洋副总理调研了营地,说了积极鼓励的话,各个部门不好意思驳副总理的面子,跟着说几句话,大体是这样的,但是总体没有强化,不要想发展的黄金时代。可是这里反而产生一个问题,各地说,六部委的文件下来了,怎么执行不知道,还得等各个部委下执行文件。可是各个部委已经参与文件的会签了,表明态度了,对国务院有交代了,具体的实施细则不办了,就把我们放在这里了,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而且这是六部委办公厅的文件,我在官场这么多年,很少见到这样的文件,最低层次的文件,指望这个文件起多大推动作用没有必要。

  但是我们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所以就需要重新来认识。这么多年,地方政府对自驾车的事情很看重,河北省旅游局每年找财政厅要两千万,就是解决自驾车标识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东西做到位了,自驾车的人去的多了,对当地是最有好处的,各地政府的积极性都有,认识也达到了。比如说最近中国旅游集团到广西投二十个营地,都是零地价,这不是简单的招商引资的概念,实际上是招商引市,商过来市场就过来了,这是主要的。国务院的说法当个招牌是可以用的,我们最终是干实事,接地气。

  现在第一叫以规模创模式,中国有一个特点是海量特征,任何一个很小的百分点,实际上都是一个巨大的绝对量,比如说某某事情在中国的市场上只有百分之一的占有率,那就是一千三百万人,这是只有吗?中国的很多事情老外看不懂。比如说春运三十六亿人口的移动,相当于全世界的人四五十天内有一半都移动一次,世界各个国家都觉得不可思议,中国做到了,年年如此。中国旅游去年的人次四十亿,自驾车占百分之六十二,散客占百分之八十五,这是一些基本的数据,这些数据要是在全世界来说都是不得了的。同样,露营行业发展,现在第一件事是规模。而且从整个行业来说,规模大了,各种各样的模式自然产生了,竞争的过程当中哪些模式好就活下来了,哪些模式不好就淘汰了。第二以规模要效益,规模性的效益不光是我们挣多少钱,通过这样的方式从地方政府要更多的支持,这是要政策效益,从产业链里面挖掘更多的效益。所以这里面如果只是关注我这个营地怎么活,这种关注思路是局限的。第三是资本模式,网络化、高成长、轻资产,这九个字是上市公司最理想的,我相信将来会有一批做营地的、做房车的,甚至做自驾车的、组织性的公司能够上市,为什么?符合这九个字。网络化很容易,现在中国的营地网络在建设之中或者是形成之中,建设的差不多了,大家互联互通的要求就会升级。二是高成长,从六百家到两千家,意味着在三年内增长三倍,肯定会超过两千家,到一万家都不难,像酒店一样,二十年时间从三千家到一万两千家,如果放大到住宿业更不得了了。三是在这个过程中轻资产的模式也会诞生。具体表现首先是技术模式,严格来说旅游行业科学技术的含量低,房车营地的这套东西科学技术的含量明显的比传统的旅游行业科技含量高,所以就有技术模式,这个技术模式需要挖掘,都有什么样的技术可以融合到一起,什么样的技术我们可以把他组合成一个模式。其次是运营模式,现在的运营模式已经是五花八门或者说已经是百花齐放,在这里必有一款适合你。第三是系统模式,不是简单的一家营地,一定是在网络化运行的过程当中,怎么通过互联网+构造更高层面的系统模式。第四是资本模式,怎么嫁接到资本的平台上。这四个模式的组合就会形成对应某家企业的最好的模式,这是一种组合模式,这种组合模式多了也会形成一种中国创新模式。

  我最赞赏的是北美的3A模式,这个模式做过专题调研,到加拿大也看过,是产业链的服务,最后是资本平台上,这个公司说起来还叫个协会,但实际上是美国的上市公司,现在的市值是280亿美元。基本上自驾车的所有需求都可以满足,比如说有一个营地,营地旁边一定有一批户外运动装备的销售,再加上户外运动的培训。我说过一个概念,露营生活是第三种生活,如果说我们的日常工作是第一种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是第二种生活,露营生活就是第三种生活,就把第三种生活的所有需求都满足了,所以才能形成这么大的规模,才能形成这么强的竞争力。这恰恰是一种大国模式,这种模式在欧洲没有,美国加拿大,北美模式,中国是对应的,我相信可能将来做到某一天,这样的模式就产生了。

  四、重新认识露营业

  活动定义:露营是指不依赖固定房屋、旅馆等人工设施,而是用自备的设备,在野外生活、娱乐、停宿为目的的自由活动方式。

  项目定义:露营地是为房车和其它车辆提供车辆停靠、休息、服务,为露营者提供娱乐休闲的服务场所。

  生活定义:露营是超越传统生活和日常生活的新型生活方式,主要指在露天和营地条件下的综合感受。

  1、营地建设

  第一,从生活方式出发,路上生活是行动模式。第营地生活是综合感受,哪个营地的活动越丰富,吸引力越强,衍生活动丰富多彩。

  第二,是从元素整合入手,元素越多吸引力越强,这里面有主体元素也有附加元素,比如说通水、通电诸如此类的,这些是主体元素,附加元素可能挣钱更多。

  第三,是硬开发与软开发,要适度硬开发、强化软开发,不要认为花钱越多越好,投资量越大越好。

  大家都认为龙湾营地是个样板,我不赞成,这种导向投资量太大,从大集团的角度来说无所谓,但中国一万家营地都采用过这样的模式是不行的,这里面恰恰需要强调软开发。在这方面,政府经常说话不算话。他们也很苦恼,比如说建设之前拍着胸脯什么都答应,建好了政府一个部门说你这不行,不能搞烧烤,这是北京,引发火灾怎么办,后来又说什么不能搞,这是北京,营地最需要的元素都不能搞,还怎么干?但是因为需求强烈,所以这两年龙湾一到夏季火爆,一直到10月15号一房难求。有时候这样的市场火爆会造成一种错觉,觉得我们这么做是对的,实际上市场需求一旦起来就是井喷式的,井喷式的需求产生了,怎么样证明你是对的?无法证明。但是总体来说是这么一个概念,所以这里面要从生态环境推动,原生态着眼,次生态着手,泛生态着力,把原生态当个说法,别真做,次生态着手,泛生态着力,这是最根本的,基础是要有一个好的生态环境。第四是从商业模式升级,现在土地模式难以解决,这么多文件下来了,我仍然没有看到明确营地的土地性质到底是什么,这是主要的因素。季节问题,南方好一些,北方困难大一点。有一次在伊春,一个老板说一年经营三个月也行,因为这个营地同时有十平方公里的林地也租给老板,年年林下的秋收就够他赚的,所以他的营地政策根本不重要,也是一种模式。进一步是研究模式转换的配置,在这个过程当中也不是说一种模式就弄到底,做到一个程度了,一个新的模式产生了,做到一个程度又要探索一个模式,基本的原则是从市场运营到系统运营到资本运营,基本就三个层次,所以就需要不断的转换,形成配置。

  2、合力推进

  政府,产业部门,研究部门,实际操作,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当地政府就这么三件事,第一件事土地配套,第二件事环境建设,第三件事社区友好,我们现在还没有形成规模,一旦形成规模的时候,社区友好就突出了,当地老百姓看着眼红了,开始跟你捣乱了。现在一说我们的老百姓非常纯朴,我相信,因为他们没有进入市场,一旦进入市场,良心就坏了,过段时间又反应过来,这么敲诈投资商,自己也得不到好处,所以会逐步形成社区友好,但是这样的弯路我们一定要走吗?第二是行业部门,实际上是标准落实、市场推动、品质保证,就是这三件事。第三是社团组织,社团组织应该是自组织与有组织结合,我很看重自组织,政府就怕自组织,没有审批怎么行?没有管理怎么行?我们的好多东西不需要审批管理,现在就造成大量的黑户,运营不错,但是政府不认你的帐,想收拾你就收拾你。这要转化为自组织,什么目的?沟通信息,设立标准保障,标准不是行业部门定的,标准是我们自己定的,但是行业部门要推广标准。第四,从企业的角度说,就是选择什么、建设什么,如何运营、如何服务,这是我们做的事情。第五,消费者,应该是有知识、有经验、有判断、有快乐。我接触做自驾车的人、营地的人,觉得我们这些人很有意思,这个江湖的特点是一是大家很仗义,二是大家都有追求,我们没有把这个当作生意做,也没有把这个事情当作打工的事情,我们有追求。三是都有情怀,所以我们今天能坐在这讨论这个事情。我们对应的消费者也是如此。这五个方面各司其职,围绕需求链,形成服务链,构造运营链,最后建设产业链,对应的是一种流动的需求。另外一个方面是衍生,通过我们的努力为地方拉动,这是点与面、面与线形成的拉动,地方的材料、地方的劳动力、地方的资产,都会充分利用。很自然,地方的积极性也会提高。国务院的部门除了旅游局是主管部门,必须得这样,其它的部门现在是在应付,不表态过不去,但是很多新的东西在不断冲击原有的权力格局,这对政府的部门来说是要命的,甚至涉及法律法规的调整,这是改革的力量,需要在这个过程当中一步一步推动。我始终有一个看法,地方政府利益攸关,是发展的动力,所以地方政府有最强的积极性,国务院的各个部门看不出这个与他有什么关系,更看不出这个事于他形成什么政绩。比如说自驾车大发展,营地大发展,房车大发展,工业部门会比较积极,科技部门也可能比较积极,因为产生了市场需求,但是其它的管理部门未必是这样。

  总体而言,我们要追求这样的链条式发展,露营行业的发展说到底两句话,培育新型生活,追求国民幸福。在这个过程当中,还有无数的坎坷,但是没有过不去的坎,所以我对发展前景有充分的信心,也祝愿大家在赔钱的时候能赚一把钱,首先是能活下去,然后是怎么发展。

  (本文是2016年9月29日魏小安在苏州太湖一号的演讲,与莫克力一起形成观点)

0

评论(0)

邮件订阅 吐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