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过剩:开始用组装法了?
一个旅游区或是任意区域,民宿过度饱和,那么说明还存在着其他业态的空间占有,假使如此,是否可以带动整个地域的经济结构转变呢?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
世界有着绝对运动性和相对静止性,如果我们把时间暂停,过剩这种现象能够发生于任何事物的任何阶段,因为我们设定了时空的此刻是静止的,在静止中必然有着过剩的事物存在,一个或多个,才会形成下一刻的运动和变化以至不同。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含义可能在这里就有了体现,SO,对于过剩,是一个事物的发展常态,当然,这是我此刻的认识。
谈及民宿的过剩,我认为,多半在于业态实体的数量及与其他业态比例关系的单一表现,也许这仅是数量上的饱和,这种现象可能就是现今意义上的过剩。但一个业态是一个机理与物质的集合体,所包含的不仅是实体数量,至少民众的认知、受众的心理承受、所处地域的商业平衡、所属文化在人们心中的分量、主导意识在社会中的位置等等都是它的一部分,如果民宿可以在各个方面得到与数量那般的程度,过剩是可以谈的,如果只是单一的个别的某些方面,我想这种不平衡是一种畸变,甚至有可能引发新的动荡。
所以,如果仅仅是数量多行业内纷争大,这仅仅是占了物质空间而已,我们的受众以至于其他的社会参与者的心中并没有这样的感觉,甚至心里都没有民宿,我想,这样的状况还达不到一个基本的综合占有,更别说过剩了。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大型综合超市,每类商品都占有一层楼,食品类商品的数量数以百万计,家电区的数量仅有几千个,占有的数量虽不同但空间是相同的,虽然食品已经在食品区十分饱和过剩,但顾客对所有商品的接受流量是平衡的,因为除了数量外还有着一个空间感在影响着受众判断的心理。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来看,AB两地以及人们的任何情况都相同,A地仅有几家民宿,人们趋之若鹜,B地几乎所有地上建筑都是民宿,但在人们心中B地几乎没有民宿,这虽是一个假设,但在推论现实问题时仍旧尤其意义。我们继续向下推演,C地也像B地那样民宿饱甚至过剩,但C地的民宿在人们心中留下印象的,仅有几家,剩余的全都形同虚设。类似的例子很多,但我想这三种鲜明的例子已经足以点燃问题的答案了。
再聊聊,一个地方的某种事物完全过剩了,还想用超市来举例,假定顾客的狂热需求致使食品区过剩,那么将其空间比例扩大,最后一个超市由综合发展转型至专业的食品超市,百公里内无对手。那么民宿呢?一个旅游区或是一个任意区域,民宿过度饱和,那么说明还存在着其他业态的空间占有,假使如此,是否可以带动整个地域的经济结构转变呢?使之成为一个民宿主题地域,中国乃至世界的民宿之都,谈及民宿,就必然联想到该地,这样看,也许民宿行业做的还不够。
换言看个体,易经有云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托尔斯泰曾说如果改变不了环境那就改变自己,商海也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的说法,众说纷纭其理一也,无外乎运动与静止的道理,既然处于民宿过剩的环境中,做出自身的出众之处自然就与其不在一盘菜上斗筷子,自然也就避开了过剩的锋芒,在大同中做出大不同,也许就是这个道理吧。
很多人感觉做民宿是暴利,我不很赞同这个观点。
也许很多人看到的仅是民宿业的高物价。老实说,民宿的物价高吗?并不高,民宿业的均价只是中档,在物价这个问题上,它仍旧是一种普适消费。
其次,很多人觉得民宿很低投,感觉几乎零成本,认为就是两间房子几个人。民宿真的低投吗?我看不论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做民宿的投入不亚于原矿远洋和能源,一个好的民宿,基建消耗太直接,说多了都是泪,后期的人力投入以及运营管理那些就更不必细说,这些都凭空产生?
再者,都说投民宿没什么风险,不就是装好房子等人住呗。确实是,确实是装好房子等人住,您能等多久?等几个人?依我看,民宿才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它是一种人群性格的补充,而绝非市场空白的垄断,它是在一大群人中寻觅少数的知音。
况且每个民宿都有着自己不可复制的独到的性格,并非所有人都能够接受同一家民宿,在受众这个问题上,它的影响面是极为有限的,它是小众的有选择性的,民宿在选择受众,受众也在选择它。一个民宿没个性,对民宿来说就是死,受众觉得没意思就不来,一个民宿太个性,几乎找不到知己也是死,受众觉得接受不了也不来。还继续等?这风险不高?
等等等等,诸如此类关于民宿的观点多如牛毛,但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不甚客观不甚真实,好似很在行却又很圈外,并且略有些不负责任的感觉,也正是由于社会中很多不负责任的言论,让一些人与民宿结上了不应有的“孽缘”。
很多财团纷纷以资本重炮,冲入民宿圈,作为资本投资,无非是项目选择的内容安排,对于这个行业,却注入了空前的挑战。但有一点,那就是人才。大多数投资机构能够吸引来很多高等院校的科班优秀生,但不一定能够吸引来民宿的行业精英,他们并不具备吸引优秀人才的魅力,尤其是民宿人才。
因为在我看来,玩民宿就像一门艺术,每个民宿精英都是艺术家,不是说科班出身的管理专业就能够玩得来。科班的东西优势在于系统,与一门学科相比,一门艺术更有其高度的自由性,这种自由与这种系统是很难契合的,民宿的灵魂一旦系统化、程式化,那与靠一个菜谱卖遍全球的炸鸡店有什么区别,所以如果强行将所谓的系统理念注射进民宿这个有灵性的血肉里,后果很难想象,至少不伦不类是会有的。
当然这说的是稍高些的精神文化层面,您如果问我一元加一元等于几元,我肯定还会告诉您等于两元,这完全不是一码事。
高薪自然能够引来求职者,甚至都不用去找,某丰包邮自带上楼,但就不一定能使唤得动艺术家了。这就是为何很多乍一看高大上的民宿细细品来却没有灵性,很多问题出在经营者身上。
但毕竟投资是要追求回报的,如果还要混迹民宿圈,唯有解决问题。没有民宿人才和民宿理念,成了一些没有民宿专业素质的民宿经营者,及一些路遇瓶颈的民宿经营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这点,如饥似渴。
有凹陷就有凸起,有需求就有供给,宇宙时空物质守恒,亘古不变的道理还是帮忙印证了事物将来的模样。既然有人需要解决问题,那么解决问题的人就产生了。对于一些投资者及部分民宿人的这种症状,有一些培训机构甚至是投资机构神一般的出现了。很多都像成功学、直销学似的,自称系统化,把民宿弄得像一个机器,用他们自创的图纸、东拼西凑的零件来进行所谓的标准化组装。
不过这个现象想来也不会太久,漏洞很明显,现在所见到的大多数做民宿培训的都不是做民宿的,真正向他们学习的也大多都是非民宿专业的经营者,两个门外汉蹲在门外自言自语,也真是醉了~
呵呵,就说这些,就当茶余饭后一块点心吧,最后弱弱啰嗦一句,工业化的流水线只适合生产一些生活用品,艺术品是独一无二的,无法机械化制造。
0
搜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