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谈判:这些“阴谋”真的被你搞懂了吗?
阴”是谋略的本质,阴谋一词,就是如此来的。强调进行计谋时要暗中进行,是隐秘的,不能公开,不能外露。
1、“阴谋”一词来自《鬼谷子》
所谓纵横,是人类智慧的重要表现形式----谋略,在外交领域的运用。在先秦诸子百家中,有人认为《鬼谷子》属于纵横家,有人认为是兵书,属于兵家。其实,战国时期纵横家的主要活动就是外交活动,而一国之外交又往往与军事斗争密切相关。所以,无论说《鬼谷子》属于哪一家,或者说《鬼谷子》同属于这两家,都证明了《鬼谷子》的学术方向和巨大价值。
谋略,作为人类智慧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已经走过了七雄攻伐,楚汉相争,三国鼎立,五胡乱华(具体情况读者可以自己查资料)这些风云际会的时代,而进入了“看不见的手所差遣的经济王国”,乃至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
阴谋,究竟是什么?
阴,隐与匿也。阴谋者,隐匿之谋也。以阴说谋,取其使用状态之意。
在纵横学理论中,“游说”和“谋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策士对君王实施游说,游说的内容就是说客自己的谋略。同时谋略必须通过游说这个形式来实现。谋略是内容,游说是形式。虽然我们现在来学习鬼谷子,主体对象已经变成了销售员和客户,但谋略是内容,游说是形式这一对关系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鬼谷子》在谋略上的基本出发点是“知己知彼”。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见形也,若光之于影。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强调敌我双方都要尽最大努力去打探对方情况,同时做到己方情况不被敌人所知。因此,对自己的各种信息,要最大程度地加以保密,故十分推崇“阴”谋。
《摩篇》云: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
《谋篇》云: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制道,在隐于匿。
这都是说,谋略必须守“阴”,在“隐于匿”。不能做到“阴”,就不能说是“谋略”。“阴”是谋略的本质,阴谋一词,就是如此来的。强调进行计谋时要暗中进行,是隐秘的,不能公开,不能外露。
当然,“阴谋”一词在《鬼谷子》并没有贬义,只是计谋使用的一种方式。因为谋略一旦公开,就将给自己带来被动和损失,使自己的计谋不能成功。到了今天,阴谋专指暗中策划做坏事,那是语言发展的结果,非鬼谷子本意。
2、阴、柔的源头是《老子》
老子“道”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崇阴尚柔”的思想。
《老子》第八章云:上善若水。
第三十六章云:柔弱胜刚强。
第四十三章云: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第七十八章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我们可以看出《鬼谷子》“阴谋”思想是受到《老子》影响。《老子》虽然“崇阴尚柔”,但没有将其用来进行计谋,是《鬼谷子》将这种思想用来思考谋略的理论问题,并提出“阴道而阳取”的谋略本质。
这种思想源头直到今天,依旧深刻的决定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维。强调一遍,不是影响着,而是决定着。
3、阴谋诡计,不是基本面。
《孙子兵法》一十三篇,以“计”篇为首篇,《孙子兵法》全书6111字,但我们往往第一个字就读偏了,偏的很深刻,是价值观的偏差。这第一个字,就是第一篇的篇名,《计篇》的“计”字。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经之以五,校之以计。杜牧注解说:计,算也。曰:计算何事?曰:下之五事,所谓道、天、地、将、法。于庙堂之上,先以彼我之五事计算优劣,然后定胜负。胜负既定,然后兴师动众。用兵之道,莫先此五事,故为首篇耳。
杜牧此注,不由令人拍案叫绝,实乃高屋建瓴,精确明白。
计,是计算的计,不是阴谋诡计的计,讲的是对敌我双方有关战争胜败的条件对比,从而做出胜败的估计。就是比较“五事”:敌我双方的政治(道)、天时(天)、地利(地)、人才(将)和法制(法)。
所以孙子的计,相当于现代管理学讲的SWOT分析,比较敌我双方的优势(Strength)、劣势 (Weakness)、机会 (Opportunity)和威胁 (Threat)。通过计算胜负,胜了才打,这就叫胜算。没有胜算,那就不要兴师动众。
这就是孙子的核心思想:先胜后战。我称之为“能赢再打,不赢不要打。插一句,由此我们应该进一步可以认识到,其实“渴求成交”在销售工作中是一种没有意义的行为,有些仗你能打胜,有些仗你不能打胜,一切和你和你所在酒店的客观条件有关。
好,把话题拉回来,中国历史上谁最会用计呢?一说计,就想到诸葛亮。不过诸葛亮的计,恰恰是奇谋巧计,不是“五事”之计。用孙子“五事”之计去衡量,诸葛亮就不及格了。道、天、地、将、法,他SWOT分析能综合胜过魏国?
师徒(姜维)两个兴师动众,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劳民伤财。他要做的事,是唯有冒险,以侥幸才能成功的事,但崇山峻岭啊,连运个粮草都要靠传说才能解决问题。所以诸葛亮之计,计的糊涂。
人们常常把《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并列,甚至有一本书,叫《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不过,《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当真不是一回事。三十六计据说是一本1941年在兰州被发现的手抄本,它和《孙子兵法》毛关系也没有,根本不可以和《孙子兵法》并列在一起。
三十六计,是巧计,是诡计,是欺诈,那是人性的弱点,是贪巧求速,总想设个计谋就搞定了。这恰恰是孙子反对的。《孙子兵法》不是讲奇谋巧计而得胜的书,是讲实力决胜负的书。对比计算的科目有五项:道、天、将、地、法。
当然,上了战场,兵者,诡道也,才开始阴谋诡计发挥作用。
这就有天下十二诡道: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这十二诡道,和三十六计就差不多了,都是奇谋巧计,都是“招”,最能让人津津乐道,引发无数四两拨千斤、花小钱大事的无限联想。
但是做任何事业,奇谋巧计都不是本质。刘邦赢了项羽,每一步都有奇谋诡道,但本质还是“五事”的全面领先。刘邦一个大色狼,入关之后居然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和广大劳动人民秋毫无犯,约法三章,这就是天子之相,可见刘邦一开始就在政治上就甩开项羽几条街。
历史上奇谋诡道第一人,诸葛亮,他的故事已经成为我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他怎么打都赢不了。因为他的庙算之“五事”根本没有胜算。所以我非常赞同司马懿yì骂他逆天而行。“天”是什么?就是“五事”。
我们做销售一样,基本面还是要踏踏实实把产品做好,把服务做好。实际上,奇谋诡道很容易,就那几招,技术含量并不高,主要技术要点在于表演要演得像而已。但是提高酒店之“五事”,那技术含量就太高了,全是真功夫,是人格,是智慧,是汗水,是时间,是积累。
兵法讲“庙算”,算的就是“五事”,算下来就知道胜负。能胜才打,不胜不打。等,熬,想办法,继续准备。准备什么?还是五事,把自己五个方面的分数打上去。而上等之“谋”就是设法调整“五事”,基本面强了,销售员再上阵,那就是天下十二诡道了。
4、谋略本身并无善恶。
而“阴”只是谋略使用时的一种状态,和道德和价值观无关。
“谋”既不是天使,也不是恶魔;
“谋”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
它是中性的。大体上来说,谋略是帮助人们克服困难,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谋略之所以能够帮助人们走出困境,开启成功之门,必定是它把握和顺应了事物运动的规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谋略有科学性。
苏秦的“合纵”,张仪的“联横”,诸葛亮的“隆中对”,刘邦入咸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晏婴的“二桃杀三士”,或预测天下大势,或洞悉人之心理,都是把握了事物自己运动的规律,然后用谋略去推波助澜,推动事物进一步按照自己的规律去加速发展,唯有如此,谋略才有效果。
齐国有三个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居功自傲,蛮不讲理。
相国晏yàn婴担心他们会闹事而影响国家安危,于是设计欲杀之。何计?
建议齐景公赐两个桃子让他们三人论功而食。
公孙接率先走了过来,拍着胸膛说:有一次我随国君打猎,突然从林中蹿出一头猛虎,是我冲上去,用尽平生之力将虎打死,救了国君。如此大功,还不应该吃个桃吗?
晏婴说:冒死救主,功比泰山,可赐酒一杯,桃一个。
公孙接饮酒食桃,站在一旁,十分得意。
古冶子见状,厉声喝道:打死一只老虎有什么稀奇!当年我送国君过黄河时,一只大鼋yuán兴风作浪,咬住了国君的马腿,一下子把马拖到急流中去了。是我跳进汹涌的河中,舍命杀死了大鼋,保住了国君的性命。像这样的功劳,该不该吃个桃子?
景公说:当时黄河波涛汹涌,要不是将军斩鼋除怪,我的命早就没了。这是盖世奇功,理应吃桃。
晏婴忙把剩下的一个桃子送给了古冶子。
一旁的田开疆眼看桃子分完了,急得大喊大叫:当年我奉命讨伐徐国,斩其名将,俘虏徐兵5000余人,对手俯首称臣。如此大功,难道就不能吃个桃子吗?
晏婴忙说:田将军的功劳当然高出公孙接和古冶子二位,然而桃子已经没有了,等明年来春树上的桃子熟了,再请您尝了。
田开疆气疯了:打虎、杀鼋有什么了不起。我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反而吃不到桃子,在国君面前受辱,我还有什么面目站在朝廷之上呢?
说罢,竟挥剑自刎了。公孙接大惊,也拔出剑来,说道:我因小功而吃桃,田将军功大倒吃不到。我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说罢也自杀了。古冶子沉不住气了,大喊道:我们三人结为兄弟,誓同生死,亲如骨肉,如今他俩人已死,我如何苟活,于心何安?说完,也拔剑自刎了。
三个万夫不当之勇的将军有勇无谋,一揽子死完,这谋略也忒狠了。
读者保证会想,老子如果吃不到桃子,那也就算了,犯不着自己弄死自己,这就是有勇无谋的匹夫和智者的区别。当然,你是智者。
所以,谋略本身并无善恶之分。你是继续好好地活下去,或者自己弄死自己,这取决你自己,和谋略本身并无关系。
谋略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采取的手段,这目的可以是为了芸芸众生的幸福,也可以是区区一己私利的满足。这目的,在伦理和政治的尺度面前,无法逃脱善与恶,美和丑的区分。而作为手段的谋略本身能否也随之有善与恶、美和丑的区分呢?
不能。
谋略作为对于某种客观规律的认识、把握和运用,它是人类智慧的表现形式,它本身并无善恶之分。本书也只着眼于对于谋略本身的研究,而不关注目的之善恶。我只能教你磨刀,关于拿刀去干啥?是切菜造福家人,还是切人危害社会,望每位读者以法律和道德为准绳,好自为之。
5、谋略运用的关键点:奇和正。
谋略本身无善恶。但使用谋略的手法本身有阴阳,也就是阴谋和阳谋,那就是谋略之“奇”和“正”,当然,鬼谷子提倡的是阴谋。
奇,即变幻莫测。或让对手狐疑不定,进退维谷;或让对手判断失误,误入歧途。正,即光明正大。往往以常人所不具备的恢弘和大度来对待自己的对手。或向对手展示坦坦荡荡,光明磊落;或向对手申明原则,毫不动摇。
如果说“奇”是以扰乱对手人心为主要特征的话,如诸葛亮的“空城计”;“正”则是以征服人心为主要特征,如诸葛亮的“七擒孟获”。
以奇为谋,往往重在一时一事,而以正为谋,往往重在长远和整体。在现代销售谈判中,以奇为谋侧重于每次销售谈判的具体运用,以正为谋侧重于销售人员职业生涯的规划。
奇正之变,无始无终,纷然不绝。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于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以上就是孙子指出的谋略运用之最高境界。
“奇正”之术的运用,如阴阳相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手如何分辨焉?
可见,灵活性是谋略的生命。谋略不可能公式化,一旦走向公式化,谋略也就不复存在。谋略施之对象是人(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形形色色的困难和问题)的叠加,而导致“你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样说来,每次的谋略都不相同,那么谋略还真有些“花非花,雾非雾,来似春梦不多时,去如朝云无觅处”的神秘感。
6、顿悟之道。
但读者诸君,不要怕。谋略毕竟是人的实践的产物,尽管语言概括不及,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今日两相思,脉脉万重心。而人的心灵直觉能感受到谋略的精髓。惟其如此,人便能认识它。
由于谋略既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又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这就决定了研究这一门学问,既需要逻辑的分析和归纳,又有直观的“顿悟”。
“顿悟”并无神秘,它是人类在长期实践基础上而积蓄的智慧火花。正如科学问题的无意识解决,只能在科学家中间才能发生。你不是那个人,所以砸一百个苹果到你头上,你只会痛恨苹果或者直接把苹果吃掉,而不会去意识到万有引力问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每个人都可以在“运用谋略为目的服务”这上面获得进展,前提是苹果掉下来的时候,你已经准备很长时间了。
所以,你需要从现在就开始谋略的实践修养和理论学习,虽然一开始并没有多大进展,并在销售谈判的过程中还是显得生硬并继续被老谋深算的对手击败,但点点滴滴的日积月累,会让你的心理结构更加丰富化,它终究被外部因素所激活,从而不断创造出新的克服困难、开启成功的谋略来。
【精彩重现】
1、老子“道”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崇阴尚柔”的思想。
2、鬼谷子把老子的思想运用到纵横学中,强调谋略必须守“阴”,在“隐于匿”。不能做到“阴”,就不能说是“谋略”。“阴”是谋略的本质,阴谋一词,就是如此来的。强调进行计谋时要暗中进行,是隐秘的,不能公开,不能外露。
3、同时代的孙子强调,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一个诸侯国的政治、实力和人才。三十六计或者说阴谋诡计,不是决定胜负的基本面。但如果涉及到谋略,谋略之所以起作用,因为它洞悉人之心理,把握了事物自己运动的规律。
4、你需要从现在就开始谋略的实践修养和理论学习,虽然一开始并没有多大进展,并在销售谈判的过程中还是显得生硬并继续被老谋深算的对手击败,但点点滴滴的日积月累,会让你的心理结构更加丰富化,它终究被外部因素所激活,从而不断创造出新的克服困难、开启成功的谋略来。
0
搜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