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思:《蓝海战略》深度剖析真正的“蓝海”和“战略”
读书是要有存疑。要学会用批判的思维去读书,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当然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否则怀疑和批判就没有了基础。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读书•学习•思考”,是一个人的成长终生必修课,也是企业发展的必修课。每年4月23日,被称为世界读书日(世界图书与版权日/"世界图书日")。国际出版商协会在1995年创立这个日子的初衷,是为了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每年的这一天,世界100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 。
成为身体和灵魂都在路上的人,旅游圈人乐享其中。“爱上旅游•发现行业•感受美好生活”系列话题访谈,第8期迎接世界读书日。迈点网记者将和旅游圈大咖,一起聊聊,在“阅读•学习•思考”路途中发生的故事,看看他们的书单,聆听大咖的成长与感悟。
推荐人:
丁晓兰 三亚维景国际度假酒店驻店经理
推荐图书:
《蓝海战略》
作者:【韩】W.钱·金 【美】勒妮·莫博涅 著,吉宓 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推荐理由:
《蓝海战略》是一本开创蓝海的指导手册,《蓝海战略》核心观点是:甩脱竞争,价值创新。蓝海战略思维的真谛在于:挖掘买方价值、跨越常规边界、独辟蹊径。本书对于蓝海战略思维和理论做好了系统的阐述,对战略制定和执行的框架和工具,蓝海战略的制定和执行方法和步骤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易于操作。这也是是本书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本书核心价值之所在。所以,这本书是理论性和实用性结合的典范。
当下的国内酒店行业是一片竞争惨烈的红海,所以酒店企业更应该本着这种开拓蓝海的精神,依据蓝海战略所提供的理性分析路径和系统化的实施步骤,遵从完整的战略逻辑和合理的战略顺序,来开拓企业获利性增长的未来。而对于我们这些生于企业之中个体而言,更应该恪尽其职,勤于思索,在小区域中展现大思维,才能促进自身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
其实蓝海和红海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概念,但其中真谛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一知半解,全书读完,获益良多。辨识了一些基本概念,纠正了一些观念上的误区,同时引发了很多思索。
深读《蓝海战略》方懂真正的“蓝海”在哪儿、“战略”为何?
一、 重新认识了有关蓝海战略几个基本概念:
首先,何为战略?本书作者之一金博士认为战略有三方面组成:一方面对于买方来说的价值主张,第二是对于企业来说的利润主张,第三是对于企业组织来说的人事主张。价值主张是指企业战略所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必须足够吸引买方;但作为战略来说,企业也必须获利,否则企业无法维系;企业获利同时还必须保证员工获利,否则企业也是无法维系的。所以,战略是让三方面都满意才能达到战略的良好效果,即:战略代表买方价值主张,企业的利润主张,以及对于企业组织的人事方面主张组成整体性协调的系统。
其次,蓝海不能等同于新产品、新技术、新领域。 新产品、新技术或者新领域并不具备蓝海战略所要求的关键战略行动要素。这是本质上的认识错误,价值创新才是蓝海战略的核心—它可以通过新技术实现,也可以通过现有的技术达成。蓝海可以在新的市场边界开创,但也可以在红海中创造。也就是说,蓝海战略更多的是凭借着独辟蹊径的商业理念和设计,而作者在书中也是体现出对于这一观念的支持。在本书作者开篇就引用了太阳马戏团等并未倚靠高新科技,却成功开创了蓝海的案例,而后来又引用了摩托罗拉耗费巨资研发出的铱星电话,但是由于没有抓住买方所注重的关键价值元素,反而因其高昂的成本而导致了商业上的巨大失败的案例。由此可见,蓝海是植根于我们尚未探寻的买方价值,而在开创蓝海的过程中,技术革新的作用是在价值创新的引领下才能发挥出关键的作用。
其次,蓝海战略并不是逃避竞争而是甩脱竞争。《蓝海战略》一书特别强调,红海和蓝海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商业实践中,红海和蓝海同样重要。所以才有必要研究蓝海行动背后的战略逻辑。实际上对一个企业而言,总有一些业务是红海业务,另一些业务则可能是蓝海业务。企业所运用的商业战略,就会既有红海战略又有蓝海战略。在红海业务尚能为企业提供主要利润的情况下,企业肯定会实施适用于红海的商业战略。而随着竞争日益激烈、增长和利润的空间日益缩减,如何开创新的获利性增长的源泉,保持增长的势头,就成了企业应该慎重考虑的问题。因此,蓝海战略所指出的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经路径,而非逃避竞争。
二.重新认识了蓝海战略与两大传统战略的区别:
1.蓝海战略与差异化战略的区别:
蓝海战略将战略布局分为四步动作框架:
1)哪些被产业认定为理所当然的元素需要剔除? 这个问题剔除产业中企业竞争攀比的元素,这些元素经常被认为理所当然,虽然他们不再具有价值。
2) 哪些元素的含量应该被减少到产业标准之下? 这个问题促使作出决定,看看现有产品或服务是否在功能上设计过头,只为竞比和打败竞争对手,企业所给超过顾客所需并徒然增加成本。
3)哪些元素的含量应该被增加到产业标准之上?这个问题促使去发掘产业中消费者不得不作出的妥协。
4)哪些产业从未有过的元素需要创造? 这个问题帮助发现买方价值的全新源泉,以创造新需求改变产业战略定价标准。
四步动作框架可以看出蓝海战略与传统差异化战略的关键区别在于:蓝海战略是通过跨越竞争边界、重组价值元素同时追求差异化和低成本,而不是单纯地通过增加投入实现差异化。通俗点说,蓝海战略是从减法开始,而不是从加法入手。蓝海战略的四步动作框架,首先通过剔除和减少两步,优化成本结构,然后通过增加和创造,为买方提供新价值。蓝海的开创过程就是企业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价值突破的过程。
2.蓝海战略与细分市场战略的区别:
从本书制定蓝海战略六项原则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总结出蓝海战略与细分市场战略的关键区别。制定蓝海战略六项原则包括四项战略制定原则及两项战略执行原则:四项战略制定原则指的是重建市场边界、注重全局而非数字、超越现有需求、遵循合理的战略顺序;两项战略执行原则指的是克服关键组织障碍、将战略执行建成战略的一部分。其中原则之三“超越现有需求”最能说明问题。作者的观点是:企业不应只把视线集中于顾客,还需要关注非顾客。作者将“非顾客”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徘徊在企业的市场边界的“准非顾客”;第二层次:有意回避市场的“拒绝型非顾客”;第三层次:处于远离市场的“未探知型非顾客”。本书将“买方”范畴定义为既包括企业的顾客,也包括企业的“非顾客”,作者认为不要一味通过个性化和细分市场来满足顾客差异,应寻找买方共同点,将非顾客置于顾客之前,将共同点置于差异点之前,将合并细分市场置于多层次细分市场之前。传统企业满足的都是现有顾客需要,这从根本上是不能使企业打破传统市场边界的。而蓝海战略则是通过关注产业或市场的“非顾客”,找到市场重构、开创新需求,发掘新价值的途径。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是实施蓝海战略最基本的观念之一,同时也是最容易被误解的,也是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误解的根源在于容易把蓝海战略等同于 “以顾客为导向”的战略。读完全书,你会发现《蓝海战略》一书多次提到“买方价值”,而非“顾客”或“客户”价值,所以,其核心是关注共同点而不是差异,整合需求,以获取扩大后的市场中的买方大众。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蓝海战略的原则是与传统细分市场原则是截然相反的。
分享:读书方法
读书是分境界的,关于读书的境界,如王国维所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第一阶段,中间过程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是中间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最高阶段。我们每个人读书的目的不一样,所以方法各有所长,习惯各有所好。有人读书,只要随便翻翻;有人读书,却要从头读到末。两种方法都有道理。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随意浏览,开卷有得,得在有意无意间”,似乎是最常见的读书心态和目的。尤其在当下,工作、应酬和家庭占据了我们大量的时间,时间越来越碎片化,有时能得到意想不到的东西,读书常常也成了“有时间就看看”的事。开卷有益,这也本是无可厚非的。有所得固然好,无所得也并非坏事,因为浏览之时至少可以消遣,打发时间,更何况在随意翻阅的过程中,神游书海,与作者共鸣,同喜同悲,进入一种审美人生佳境之中,也是一种乐趣。
其次,关于精读的书,我的经验是首先是要听从兴趣,如果没有兴趣,就无法坚持,无法走进作者的内心。然后是要读几本经典原著,读懂原著,才能掌握这个领域的基本概念,认知脉络和核心观念,正所谓“读原著,学原文,才能悟原理”,才能比较全面的、科学的制定后面的阅读计划,让知识更加体系化、阅读更加深入化。其次,精读还需要学会通过文中注释,发现新的阅读对象。通常来说,注释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对论著内容、语汇的含义所进行的解释说明与评论;二是交待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的出处。我的经验是由通过书中的注释所引的经典出处,再找到这本被引用的著作来深读,这样就能寻根溯源,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这样你的知识才能逐步形成体系,才能学得深,学得精。实际上,注释因其有不同的功用,被各时代文人所重视,也是众多学者治学的工具。
分享:读书态度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在于人是有精神的。现代人,在物质生活有保证,生活安定的基础上,追求精神的和谐和愉悦,乃是人生之境的极致。我们大多有这样一种经验:在世事纷扰,劳碌奔走的间歇,能读读书,是一种幸福。弃尘世之喧嚣,忘却现实之困绕,与书为乐,浮想联翩,也是一种很好的精神调剂。所以读书应该是一辈子选择,一生的情有独钟。
“尽信书不如无书”是一种治学态度。读书是要有存疑。要学会用批判的思维去读书,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当然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否则怀疑和批判就没有了基础。同时,在方法上,学会做笔记,写注脚,做摘要,不怕动手,肯写肯学,几年之后,你对于这一门学问自然有自己的见解和视角。这个过程很艰苦,但非常有效,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我们常说,人对容颜的修饰要“恰到好处,过犹不及”,对于读书我的感悟也是如此,就是要处理好博与专的关系。要做到“博”而不杂,“渊”而不寡。太专、太博都不好。所以,苏步青老先生曾经形象的说过:“学问太偏了,派不了多少用场,所谓高而细则易倒。”我们大多数人读书不是为了做学问,所以只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去读书。知识不够“博”,就读而“博”之;知识不够“深”,就读而“深”之。我个人认为,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工作的需要去博览去专精。从工作实际出发,以点化圈,从而使知识和技能达到“博而不杂”,“专而不寡”的统一境界。
0
搜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