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斌:打造县域旅游扶贫的淅川样本

迈点网 · 2017-07-27 15:23:28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浙川自古以来就是一块风水宝地,关于如何打造县域旅游扶贫的样本,戴斌老师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尊敬的淅川县委卢捍卫书记,

  各位领导,同志们:

  这次来是饮水思源的。作为南水北调水源地,淅川人民为了保护青山绿水,“移民成千万、工业不得建;护得山水绿、苦了一方人”。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如何在各种自然条件和环境约束下求生存、谋发展,是摆在淅川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面前的头等大事。作为旅游人,我们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点开始聚焦旅游,通过发展旅游来打赢脱贫攻坚战。多年以前,当旅游还只是少数人的非常态化消费时,可能真的只能“守得青山、望穿秋水”。如今,大众旅游时代已经全面到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了市场基础、产业支柱和现实可能,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脱贫致富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在1980年《马尼拉宣言》中指出,“发展旅游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所有人的生活水平并改善其生活条件”。虽然成千上万的普通百姓不曾向扶贫办和红十字会捐过钱物,但是当他们离开常居地旅行到目的地,无论是观光、住宿、购物,还是汽车加油、打电话,就是在消费,就是拉动经济,带动就业,就是在确确实实为提高贫困地区百姓生活水平做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与扶贫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我们把握规律,顺势而为,把旅游扶贫上升到战略高度,就能为包括淅川在内的非中心城市和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趟出一条新路子来。

  一、旅游消除贫困既有理论基础,也有实践共识。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大众旅游在世界范围内的逐渐兴起,旅游业被许多发展中国家视为挣取外汇和振兴经济的重要手段,旅游在推动欠发达地区发展和反贫困中的重要作用日渐凸显。1999年,英国国际发展局(DFID)提出了PPT(Pro-Poor Tourism)的概念,将发展旅游与消除贫困直接相连。2000年,189个国家领导人在联合国首脑会议上签署《联合国千年宣言》,提出了包括2015年之前将全球贫困人口比例减半在内的千年发展目标,可持续旅游消除贫困计划正是实现千年目标的重要计划之一。2002年,世界旅游组织强调消除贫困在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倡导有助于消除贫困的旅游。前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说:“世界最贫穷国家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旅游业已成为它们最大的出口创汇和外国直接投资来源。……在发展中国家,没有哪一个行业能够像旅游业那样迅速将就业机会和财富分配到各个经济部门。”

  二、发展旅游,能给欠发达地区直接带来大量的旅游客流,以及与之相伴生的可观的资金流和信息流,让当地百姓增收、产业升级。根据WTTC的测算,旅游业对全球GDP的综合贡献占全球GDP总量的10%,创造就业占全球就业总量的9.5%。2016年我国旅游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就业的综合贡献分别达到11.01%、10.26%,其中有相当部分的产值和就业就发生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能够极大地推动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是一个平台产业,“兴一业、旺百业”,交通、水、电、通讯、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都会因为旅游发展而被带动起来。发达地区游客到落后地区,以旅游的名义寻找一个不一样的生活环境。虽然环境不同,但是基于基础设施的生活水平不能因此而降低。如果洗澡没有热水,看电视不清晰,出门打不到车,打电话信号不通,再美丽的风景游客恐怕也要“用脚投票”了。

  三、发展旅游可以让欠发达地区的人口素质可以得到快速的提升。旅游是一种移动的文化碰撞,碰撞的结果往往是欠发达更多地向发达靠拢,本地居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思想变得更加开放和饱满。特别对于那些离开学校的当地成人,因为旅游而重新获得了原本已经失去的再教育机会,这样的福祉是政府投入多少钱都换不来的。阳朔的“月亮妈妈”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程度,由于和外来游客的频繁接触学会了11种外语的日常对话,从而打开看世界的另一扇窗子。每个人的素质哪怕提高一点点,整个地区的发展素质就能上一个在台阶。素质提升后,居民的本土意识自然而然就会得到增强,从而促进欠发达地区的文化认同和历史传承。挖掘和开发欠发达地区的自然环境、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旅游资源,有助于强化当地居民对自身文化乃至生活方式的肯定和认同,尤其是一些已经或濒临消逝的习俗,在旅游带来的商业滋养下呈现出新的价值和活力。婺源的晒秋、布依族的八音坐唱、丽江的纳西古乐、侗族的大歌等众多特色文化,如果不是因为旅游带来的市场需求,恐怕迟早在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根据我国在2015年制定的年人均纯收入2855元的最新贫困标准,我国尚有5575万农村人口处于相对贫困状态,这些贫困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的592个国家级贫困县,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中西部地区能否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跨越式发展摆脱贫困,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虽然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但旅游资源却十分丰富。据统计,我国70%的优质旅游资源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边境地区和革命老区等贫困地区;在全国832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连片特困地区县中,有近300个县属于国家主体功能区的限制开发县,经济发展落后却生态环境良好;在全国12.8万个贫困村中,至少有50%的村子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本底资源和基本条件。带动居民脱贫致富应当,也可以成为中西部地区旅游发展的核心目标

  事实上,旅游扶贫已经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并在推动中西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绩。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了旅游扶贫计划,并写入了《中国旅游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2009年,国务院4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2011年底颁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0-2020)》确定了贫困地区 “培植壮大特色支柱产业,大力推进旅游扶贫”的战略任务。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是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对于扩就业、增收入,推动中西部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意义重大,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具有重要作用。”在国家战略的强力支撑下,欠发达地区旅游扶贫获得了许多开创性成果。广西巴马,作为革命老区和典型的大石山区,当地长期以农业生产为主,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县。近年通过发展旅游,当地走出了一条长久扶贫、造血扶贫之路。全县接待游客数量从2007年的26.2万人次,增长到2016年的434.67万人次,增长了16.6倍;旅游总收入从2007年的1.39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37亿元,增长了26.6倍,创造了广西旅游发展史上的“巴马现象”。如今,旅游业已成为巴马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引擎。

  从消费需求和旅游市场来看,2016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超过44.4亿人次,加上出境旅游的1.22亿人次,国民人均出游率超过3次。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经济收入的稳步增长,休假制度的完善,尤其是带薪休假的逐步实施,旅游正在从昔日少数人专享的奢侈品变身为广大百姓日常消费的必需品,旅游流也持续从一、二线目的地向三、四线目的地梯度扩散,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散客化时代的到来有效拓展了旅游资源的内涵和外延,游客除了看山看水看文物以外,更愿意自由地融入目的地的居民休闲和公共生活空间。像淅川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在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和私家车辆数量的增长背景下,逐渐拉近了市场的距离,一些过去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旅游资源正在逐渐被发现和开发,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的现实性与日俱增。

  把旅游精准扶贫和乡村旅游发展有机结合已经取得了广泛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梁家河、浙江舟山、贵州遵义、吉林延边等调研时,多次对乡村旅游和扶贫开发做出重要指示,他说:“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发展生态旅游经济、建设美丽乡村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要把扶贫开发与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的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2010年至2014年,全国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10%以上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旅游脱贫人口达1000万以上。新时期旅游发展“515战略”实施两年多来,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估计有超过500万的贫困人口在乡村旅游带动下实现脱贫,并形成了景区带村、能人带户、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政府+企业+农户(PPP)等精准扶贫模式。此次中国旅游研究院、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与淅川县签订的旅游扶贫规划项目选定的三个村,都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磨沟村是典型的景区带动型;横沟村是在县城从事婚纱摄影的赵老板,回乡发展旅游业,是驻村艺术家和能人带动的典型模式;瓦房村,在交通区位改善之后,将有可能成为政府+企业+农户(PPP)的典型发展模式。在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除了在红色旅游、培育跨区域特色旅游功能区多处强调旅游扶贫工作之外,还专门辟出一节部署“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提出开展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环境整治和通村旅游公路建设、旅游扶贫规划公益、旅游扶贫电商、万企万村帮扶、旅游扶贫观测点计划、金融支持旅游扶贫、旅游扶贫带头人培训、发展森林人家和森林小镇等具体任务加以落实。

0

评论(0)

邮件订阅 吐槽
返回顶部